本实用新型涉及亚麻编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
背景技术:
亚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可分成纤维用亚麻、油用亚麻和油纤兼用亚麻三种类型,亚麻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纤维,距今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亚麻是纯天然纤维,由于其具有吸汗、透气性良好和对人体无害等显著特点,越来越被人类所重视,同时,亚麻还是油料作物,亚麻油含多量不饱和脂肪酸,故用来预防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亚麻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编造机进行加工工作,编造机适用原料品种有:锦纶复丝、丙纶长丝、丙纶、涤纶、尼龙、pp、低弹、高弹、棉线纱、珠光线、皮料、混合等。
现有的纯亚麻编造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盛线盘上的亚麻线辊缺乏有效的定位结构,抽线机构在抽取亚麻绳时亚麻线辊会出现大幅度的晃动,使得抽出的亚麻线出现褶皱的问题,造成编造的亚麻出现大量的径向疵点,为此,我们提供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纯亚麻编造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盛线盘上的亚麻线辊缺乏有效的定位结构,抽线机构在抽取亚麻绳时亚麻线辊会出现大幅度的晃动,使得抽出的亚麻线出现褶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包括编造机主体,所述编造机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四个盛线盘,四个所述盛线盘的上端均设置有六个外护套筒,所述盛线盘的上方设置有编织支架,所述编织支架的上端设置有四个抽线机构,且四个抽线机构与四个盛线盘一一对应,所述盛线盘、编织支架和抽线机构与编造机主体一体成型设置,六个所述外护套筒与盛线盘的上端焊接连接,所述外护套筒的内部设置有承载座,且承载座与盛线盘的上端焊接连接,所述承载座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盘,所述活动盘的上端设置有中心轴,且中心轴与活动盘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中心轴的顶部安装有限位顶盘,所述中心轴的外壁上安装有亚麻线辊。
优选的,所述限位顶盘的内部和中心轴的顶部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螺栓,且限位顶盘和中心轴通过连接螺栓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亚麻线辊位于限位顶盘和活动盘之间,且亚麻线辊的辊轴套在中心轴的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活动盘的下端设置有连接轴,且连接轴与活动盘一体成型设置,所述承载座的凹槽中设置有滚针轴承,且滚针轴承与凹槽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活动盘通过连接轴与承载座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护套筒的两端均设置有滚珠轴承,且两个滚珠轴承分别与外护套筒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活动盘和限位顶盘均通过滚珠轴承与外护套筒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顶盘的内部设置有抽线槽,所述抽线槽与限位顶盘一体成型设置,且亚麻线通过抽线槽延伸至外护套筒的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当编造机主体进行抽线工作时,亚麻线辊在中心轴的外壁上随着抽线的力而转动,通过活动盘和限位顶盘的限制,亚麻线辊抽线时所产生晃动的幅度大大减小,使得抽出的亚麻线出现褶皱的问题大大降低,从而减小了径向疵点出现的程度,克服了现有的纯亚麻编造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盛线盘上的亚麻线辊缺乏有效的定位结构,抽线机构在抽取亚麻绳时亚麻线辊会出现大幅度的晃动,使得抽出的亚麻线出现褶皱的问题。
2、外护套筒对中心轴和亚麻线辊进行容纳保护,亚麻线辊在转动时,中心轴两端的活动盘和限位顶盘与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活动盘下端的连接轴通过滚针轴承与承载座转动连接,达到辅助定位转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盛线盘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护套筒上端结构示意图;
图中:1、编造机主体;2、盛线盘;3、编织支架;4、抽线机构;5、承载座;6、滚针轴承;7、活动盘;8、连接轴;9、外护套筒;10、亚麻线辊;11、限位顶盘;12、安装孔;13、连接螺栓;14、滚珠轴承;15、中心轴;16、抽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包括编造机主体1,编造机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四个盛线盘2,四个盛线盘2的上端均设置有六个外护套筒9,盛线盘2的上方设置有编织支架3,编织支架3的上端设置有四个抽线机构4,且四个抽线机构4与四个盛线盘2一一对应,盛线盘2、编织支架3和抽线机构4与编造机主体1一体成型设置,六个外护套筒9与盛线盘2的上端焊接连接,外护套筒9的内部设置有承载座5,且承载座5与盛线盘2的上端焊接连接,承载座5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盘7,活动盘7的上端设置有中心轴15,且中心轴15与活动盘7一体成型设置,中心轴15的顶部安装有限位顶盘11,中心轴15的外壁上安装有亚麻线辊10。
进一步,限位顶盘11的内部和中心轴15的顶部均设置有安装孔12,安装孔1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螺栓13,且限位顶盘11和中心轴15通过连接螺栓13固定安装,限位顶盘11的内部和中心轴15的顶部均设置的安装孔12起到便于限位顶盘11和中心轴15组装连接的作用。
进一步,亚麻线辊10位于限位顶盘11和活动盘7之间,且亚麻线辊10的辊轴套在中心轴15的外壁上,亚麻线辊10位于限位顶盘11和活动盘7之间从而将亚麻线辊10限制指定范围内,从而避免了亚麻线辊10发生较大幅度晃动的问题。
进一步,活动盘7的下端设置有连接轴8,且连接轴8与活动盘7一体成型设置,承载座5的凹槽中设置有滚针轴承6,且滚针轴承6与凹槽的内壁焊接连接,活动盘7通过连接轴8与承载座5活动连接,活动盘7的下端设置的连接轴8起到便于活动盘7转动连接的作用。
进一步,外护套筒9的两端均设置有滚珠轴承14,且两个滚珠轴承14分别与外护套筒9的内壁焊接连接,活动盘7和限位顶盘11均通过滚珠轴承14与外护套筒9转动连接,外护套筒9的两端均设置的滚珠轴承14起到辅助活动盘7和限位顶盘11转动的作用。
进一步,限位顶盘11的内部设置有抽线槽16,抽线槽16与限位顶盘11一体成型设置,且亚麻线通过抽线槽16延伸至外护套筒9的外部,限位顶盘11的内部设置的抽线槽16起到便于亚麻线辊10向外抽线的作用。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盛满亚麻线的亚麻线辊10套在中心轴15上,然后通过连接螺栓13将限位顶盘11和中心轴15组装在一起,从而使得亚麻线辊10被限制在活动盘7和限位顶盘11之间,当编造机主体1进行抽线工作时,亚麻线辊10在中心轴15的外壁上随着抽线的力而转动,通过活动盘7和限位顶盘11的限制,亚麻线辊10抽线时所产生晃动的幅度大大减小,使得抽出的亚麻线出现褶皱的问题大大降低,从而减小了径向疵点出现的程度,外护套筒9对中心轴15和亚麻线辊10进行容纳保护,亚麻线辊10在转动时,中心轴15两端的活动盘7和限位顶盘11与滚珠轴承14转动连接,活动盘7下端的连接轴8通过滚针轴承6与承载座5转动连接,达到辅助定位转动的目的,完成亚麻编造机的抽线工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1.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包括编造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编造机主体(1)的上端设置有四个盛线盘(2),四个所述盛线盘(2)的上端均设置有六个外护套筒(9),所述盛线盘(2)的上方设置有编织支架(3),所述编织支架(3)的上端设置有四个抽线机构(4),且四个抽线机构(4)与四个盛线盘(2)一一对应,所述盛线盘(2)、编织支架(3)和抽线机构(4)与编造机主体(1)一体成型设置,六个所述外护套筒(9)与盛线盘(2)的上端焊接连接,所述外护套筒(9)的内部设置有承载座(5),且承载座(5)与盛线盘(2)的上端焊接连接,所述承载座(5)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盘(7),所述活动盘(7)的上端设置有中心轴(15),且中心轴(15)与活动盘(7)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中心轴(15)的顶部安装有限位顶盘(11),所述中心轴(15)的外壁上安装有亚麻线辊(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顶盘(11)的内部和中心轴(15)的顶部均设置有安装孔(12),所述安装孔(12)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螺栓(13),且限位顶盘(11)和中心轴(15)通过连接螺栓(13)固定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亚麻线辊(10)位于限位顶盘(11)和活动盘(7)之间,且亚麻线辊(10)的辊轴套在中心轴(15)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盘(7)的下端设置有连接轴(8),且连接轴(8)与活动盘(7)一体成型设置,所述承载座(5)的凹槽中设置有滚针轴承(6),且滚针轴承(6)与凹槽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活动盘(7)通过连接轴(8)与承载座(5)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筒(9)的两端均设置有滚珠轴承(14),且两个滚珠轴承(14)分别与外护套筒(9)的内壁焊接连接,所述活动盘(7)和限位顶盘(11)均通过滚珠轴承(14)与外护套筒(9)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少径向疵点的纯亚麻编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顶盘(11)的内部设置有抽线槽(16),所述抽线槽(16)与限位顶盘(11)一体成型设置,且亚麻线通过抽线槽(16)延伸至外护套筒(9)的外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