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6-01  56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



背景技术:

针织机:编织“针织物”的机器。1589年英国牧师威廉·李(williamlee)发明了第一台手摇针织机。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动机的发明,手摇针织机进而被高速运转的电动针织机所取代,针织机的分类:按工艺类别:纬编机、经编机,按针床数分:单针床针织机、双针床针织机,按针床形式分:平型针织机、圆形针织机。

在针织过程中需要将纱线剪断,目前国内许多仍采用人工用剪刀将其剪断,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生产厂家来讲,用人的人工成本较高,浪费工时与能源,不能实现其智能自动化的剪线。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工人手动剪线,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机架,所述底座的上方通过所述机架设置有针织机,所述底座、所述针织机以及所述机架之间均为螺接固定,所述针织机上固设有控制机构,所述针织机的内部中间位置处固设有安装座,所述针织机的内侧通过所述安装座固设有剪线机构,所述剪线机构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两侧分别铰接有剪线杆,所述剪线杆与所述连杆之间铰接有分叉杆,所述分叉杆的内侧底端铰接有两个呈“v”型结构分布的剪刀片。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集线盒。

优选的,所述连杆、所述剪线杆、所述分叉杆以及所述剪刀片之间均通过轴销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机架呈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底座与所述针织机的四个拐角处。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端四个拐角处均对称分布有移动滚轮,所述移动滚轮与所述底座螺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移动滚轮为万向轮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智能自动化的控制剪线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对剪线装置的精度控制,主体上的两个分叉杆分别与“l”形剪刀片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两个剪刀片的转折处带有孔,两个剪刀片的孔穿过一个销轴转动连接,该销轴落在“u”形槽的空隙处,这样不会妨碍“u”形槽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工人手动剪线,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另一个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剪线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针织机;3、机架;4、控制机构;5、集线盒;6、移动滚轮;7、安装座;8、剪线机构;81、连杆;82、剪线杆;83、分叉杆;84、剪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机架3,底座1的上方通过机架3设置有针织机2,底座1、针织机2以及机架3之间均为螺接固定,针织机2上固设有控制机构4,针织机2的内部中间位置处固设有安装座7,针织机2的内侧通过安装座7固设有剪线机构8,剪线机构8包括连杆81,连杆81的两侧分别铰接有剪线杆82,剪线杆82与连杆81之间铰接有分叉杆83,分叉杆83的内侧底端铰接有两个呈“v”型结构分布的剪刀片84。

本实施方案中:针织机2的内侧通过安装座7固设有剪线机构8,剪线机构8包括连杆81,连杆81的两侧分别铰接有剪线杆82,剪线杆82与连杆81之间铰接有分叉杆83,分叉杆83的内侧底端铰接有两个呈“v”型结构分布的剪刀片84;剪线机构8上的两个分叉杆83分别与“l”形剪刀片84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两个剪刀片84的转折处带有孔,两个剪刀片84的孔穿过一个销轴转动连接,该销轴落在“u”形槽的空隙处,这样不会妨碍“u”形槽的正常工作,使用时,纱线通过喇叭型的开口落入剪刀片84的工作区域,这时,驱动装置带动分叉杆83上行或者下行,与分叉杆83相连的剪刀片84便产生左右移动,从而剪断纱线。

具体的,底座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集线盒5,用于承接剪短的线头。

具体的,连杆81、剪线杆82、分叉杆83以及剪刀片84之间均通过轴销连接,连接稳定性强。

具体的,机架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机架3呈中心对称分布在底座1与针织机2的四个拐角处,用于针织机2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具体的,底座1的底端四个拐角处均对称分布有移动滚轮6,移动滚轮6与底座1螺接固定,移动滚轮6为万向轮结构,用于机体的移动更加方便,便于调整机体的工作位置,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使用效率高,稳定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剪线机构8上的两个分叉杆83分别与“l”形剪刀片84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两个剪刀片84的转折处带有孔,两个剪刀片84的孔穿过一个销轴转动连接,该销轴落在“u”形槽的空隙处,这样不会妨碍“u”形槽的正常工作,使用时,纱线通过喇叭型的开口落入剪刀片84的工作区域,这时,驱动装置带动分叉杆83上行或者下行,与分叉杆83相连的剪刀片84便产生左右移动,从而剪断纱线,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智能自动化的控制剪线装置,通过控制机构4对剪线机构8的精度控制,剪线机构8上的两个分叉杆83分别与“l”形剪刀片84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两个剪刀片84的转折处带有孔,两个剪刀片84的孔穿过一个销轴转动连接,该销轴落在“u”形槽的空隙处,这样不会妨碍“u”形槽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工人手动剪线,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机架(3),所述底座(1)的上方通过所述机架(3)设置有针织机(2),所述底座(1)、所述针织机(2)以及所述机架(3)之间均为螺接固定,所述针织机(2)上固设有控制机构(4),所述针织机(2)的内部中间位置处固设有安装座(7),所述针织机(2)的内侧通过所述安装座(7)固设有剪线机构(8),所述剪线机构(8)包括连杆(81),所述连杆(81)的两侧分别铰接有剪线杆(82),所述剪线杆(82)与所述连杆(81)之间铰接有分叉杆(83),所述分叉杆(83)的内侧底端铰接有两个呈“v”型结构分布的剪刀片(8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集线盒(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81)、所述剪线杆(82)、所述分叉杆(83)以及所述剪刀片(84)之间均通过轴销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机架(3)呈中心对称分布在所述底座(1)与所述针织机(2)的四个拐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端四个拐角处均对称分布有移动滚轮(6),所述移动滚轮(6)与所述底座(1)螺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滚轮(6)为万向轮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机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新型针织机用自动剪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机架,所述底座的上方通过所述机架设置有针织机,所述底座、所述针织机以及所述机架之间均为螺接固定,所述针织机上固设有控制机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智能自动化的控制剪线装置,通过控制装置对剪线装置的精度控制,主体上的两个分叉杆分别与“L”形剪刀片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两个剪刀片的转折处带有孔,两个剪刀片的孔穿过一个销轴转动连接,该销轴落在“U”形槽的空隙处,这样不会妨碍“U”形槽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工人手动剪线,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徐利明;吴利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桐乡市鸿企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