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
背景技术:
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羽绒服是人们寒冬必不可少的御寒衣服。现有羽绒服普遍存在:美观度不足,防漏绒效果欠佳,缝制的低效率,高人工成本,不稳定的绗缝质量等问题。本申请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采用特有的高性能织造设备,特有的组织结构,做出来的一种横向的防漏绒口袋织物,可以形成的容置空间,无需再绗缝来形成容置空间,使羽绒服的生产工序缩短,效率提高,人工成本降低,质量稳定可靠,达到高效防漏绒且美观的成衣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美观度不足,防漏绒效果欠佳,缝制的低效率,高人工成本,不稳定的绗缝质量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
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面料由两层面料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及换层处c构成,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换层处c互相交换而形成,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或者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而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表纬为粗纬纱或细纬纱或两者的配列组合,所述里纬为粗纬纱或细纬纱或两者的配列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包含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织造第一面料层时,表经提升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一面料层,所有里经全部下沉,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第二面料层时,里经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二面料层,所有表经全部提升,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换层处时,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交换,纬纱上下位置不交换或交换,或者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或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换层处使用数条粗纬纱,增加该处单位面积内的纱线覆盖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通过换层处互相连接,形成容置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所述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可以填充或不填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的宽度为0.1cm至100cm,所述换层处c为点连接或线连接或面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表经和里经的经密度各为50至500根/cm,所述表纬和里纬的纬密度各为50至500根/cm。
进一步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组织为三原组织、三原变化组织、多层组织。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门幅100-300cm。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口袋宽度0.1cm至100cm。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使用的纱线为再生或非再生化学纤维、再生或非再生天然纤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经纱的穿综方法采用顺穿法,表里经同穿一区,或者表里经不在一区。
进一步地,经纱和纬纱分别按照经纬纱密度和经纬配列进行合并交织形成换层处,所述配列包括经纬纱线根数的比例及经纬纱线粗细的比例。
进一步地,所述表经和所述里经的根数成比例设定,所述表纬和所述里纬的根数成比例设定。
进一步地,所述织物的长纤维的d数/f数小于3,短纤维的纤度为30支至120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特有的高性能织造设备,特有的组织,由多条经丝与多条纬纱的沉浮交织,达到做出高美观度的袋状面料。2、本实用新型采用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或者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的方式,而形成特殊的口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形成容置空间,无需再经过绗缝再形成容置空间,使羽绒服的生产工序缩短,效率高,人工成本低,质量稳定可靠的目的。3、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设置交叉织造的第一部分a或第二部分b,具有表里两层面料,并且通过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通过换层处c互相连接,形成容置空间d或e,能够容置填充物,特别适用于羽绒服制作。4、本实用新型换层处采用不同粗细的纱线配列及不同的纬密度来增加该处单位面积内的纱线覆盖率,达到高效防漏绒的效果。5、本实用新型无需像传统制作羽绒服面料先将两层面料叠合然后进行缝合及隔离走线,大大减少车缝工艺,节省人工成,使羽绒服的生产工序缩短;6、本实用新型不易出现跑绒、钻绒情况,外观平整,美观,有助于提高羽绒服的市场竞争力,质量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次交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的ⅰ的结构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的ⅱ的结构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的ⅰ的结构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的ⅱ的结构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循环组织的结构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面料由两层面料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及换层处c构成,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换层处c互相交换而形成,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或者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而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表纬为粗纬纱或细纬纱或两者的配列组合,所述里纬为粗纬纱或细纬纱或两者的任意配列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包含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织造第一面料层时,表经提升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一面料层,所有里经全部下沉,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第二面料层时,里经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二面料层,所有表经全部提升,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所述里经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表现为一部分下沉,一部分提升,形成织口。
织造换层处时,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交换,纬纱上下位置不交换或交换,或者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或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换层处使用数条粗纬纱,增加该处单位面积内的纱线覆盖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通过换层处互相连接,形成容置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所述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能够容置填充物,可填充羽绒、棉、丝绵等物质,也可以不做填充;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图2中表示了一次交织的结构示意图,g表示换层处,换层处g为表里两层织物的经线和纬线分别按照纱线密度和经纬线比例进行合并交织而成。所述表纬为粗纬纱1和细纬纱2,所述里纬为粗纬纱1和细纬纱2;图中表经与里经位置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
进一步地,如图3-4中,织造换层处时,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交换,纬纱上下位置不交换,空白区域表示纬纱覆盖在经纱上面,非空白区域表示经纱覆盖在纬纱上面。图3显示的区域为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换层处为面连接的结构例图。可通过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循环次数n,使多个容置空间d和e间隔地以相同或不同袋宽,及相同或不相同间距的方式出现。图4为显示的区域为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换层处为线连接的结构例图。可通过设定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循环次数n,调整容置空间d和容置空间e的大小,使所述的多个袋型区域是间隔地以相同或不同袋宽,及相同或不相同间距的方式出现。
进一步地,如图5-6中,织造换层处时,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空白区域表示纬纱覆盖在经纱上面,非空白区域表示经纱覆盖在纬纱上面。图5显示的是区域为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的结构例图。可通过设定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循环次数n,调整容置空间d和容置空间e的大小,使所述的多个袋型区域是间隔地以相同或不同袋宽,及相同或不相同间距的方式出现。图6显示的是区域为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的结构例图,可通过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循环次数n,调整容置空间d和容置空间e的大小,使所述的多个袋型区域是间隔地以相同或不同袋宽,及相同或不相同间距的方式出现。
进一步地,所述换层处使用数条粗纬纱,增加该处单位面积内的纱线覆盖率。
进一步地,所述表经和里经的经密度各为50至500根/cm,所述表纬和里纬的纬密度各为50至500根/cm。
进一步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组织为三原组织、三原变化组织、多层组织。所述三原组织为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三原变化组织为重平纹、破斜纹、格子等。三原变化组织为重平纹、破斜纹、格子等。多层组织可以是二层或三层或四层组织或四层以上组织。其中二层组织是由二个独立的经、纬系统构成,表经、表纬构成表面组织,里经、里纬构成里层组织;表面组织、里层组织均为三原组织及三原变化组织。三层组织是由三个独立的经、纬系统构成,表经、表纬构成表面组织,中经、中纬构成中层组织,里经、里纬构成里层组织;表面组织、中层组织、里层组织均为三原组织及三原变化组织。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门幅100-300cm。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口袋宽度0.1cm至100cm。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使用的纱线为再生或非再生化学纤维、再生或非再生天然纤维。
所述再生化学纤维包括再生涤纶短纤维、再生涤纶长丝、再生尼龙短纤维、再生尼龙长丝等。
所述非再生化学纤维包括非再生涤纶短纤维、非再生涤纶长丝、非再生尼龙短纤维、非再生尼龙长丝等。
所述再生或非再生天然纤维包括羊毛纤维或棉纤维等。
以上采用了不同材质的面料,能够结合不同面料的各个优点,得到符合不同其他需求的防绒面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经纱的穿综方法采用顺穿法或其他手法,表里经同穿一区,或者表里经不在一区。
进一步地,经纱和纬纱分别按照经纬纱密度和经纬配列进行合并交织形成换层处,所述配列包括经纬纱线根数的比例及经纬纱线粗细的比例。
进一步地,所述表经和所述里经的根数成比例设定,所述表纬和所述里纬的根数成比例设定。
进一步地,所述织物的长纤维的d数/f数小于3,短纤维的纤度为30支至120支。d代表粗细,d数越高表明纤维越粗。f代表根数,即每根丝里的纤维根数,同样d数的纤维f数越大则越柔软。本申请的防绒面料采用再生或非再生化学纤维、再生或非再生天然纤维,同时搭配表经和里经的经密度各为50至500根/cm,所述表纬和里纬的纬密度各为50至500根/cm,可以达到防绒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料层上设置有纳米防污防静电面料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分别采用平纹或方平或斜纹等进行织造。
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通过换层处c互相交换的构成原理为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或者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相互交织而调换表里经纬纱的位置,同时将表里两层联成一个整体。第一面料层位于第一容置空间的上表面位置,第二面料层则位于第一容置空间的下表面位置,而经过表里换层织造之后,在第二容置空间处,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或者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换层处可以为相邻两条间线平行,但不以此为限,相邻两条间线还可以相交,即设置成任意形状,具体可根据需求而定。而本申请的防绒面料的多条间线还可以形成宽窄不一的竖条或方格,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而定。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宽度相同。
如图7所示,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循环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中f为粗丝,h为细丝,使得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相互交织而成,或者通过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相互交织。本实用新型的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循环组织的结构示意图可通过设定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的循环次数n,调整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的大小,使所述的多个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以袋宽不同或相同分布,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的间隔以相同或不相同的方式出现。横向口袋织物的基本构造的循环次数n为1至10,000次循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由特有的高性能织造设备,特有的组织,由多数条经丝与多数条纬纱的沉浮交织,形成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及换层处c。
织造第一面料层时,表经提升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一面料层,所有里经全部下沉,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第二面料层时,里经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二面料层,所有表经全部提升,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换层处时,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交换,纬纱上下位置不交换或交换,或者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或交换。随着人们对服装日趋的个性化,功能化,舒适度及审美度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法,给羽绒服面料领域带来了技术革新,通过织物结构形成的容置空间可容置填充物,无需再绗缝,使羽绒服的生产工序缩短,效率高,人工成本低,质量稳定可靠,达到高效防漏绒的效果,且完美的成衣效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面料由两层面料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及换层处(c)构成,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换层处(c)互相交换而形成,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通过表经里经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或者表经里经不换层、表纬里纬不换层或换层而形成;所述表纬为粗纬纱或细纬纱或两者的配列组合,所述里纬为粗纬纱或细纬纱或两者的配列组合;所述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包含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织造第一面料层时,表经提升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一面料层,所有里经全部下沉,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第二面料层时,里经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形成第二面料层,所有表经全部提升,不与粗纬纱或细纬纱交织;织造换层处时,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交换,纬纱上下位置不交换或交换,或者将表经与里经上下位置不交换,纬纱位置不交换或交换;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通过换层处互相连接,形成容置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所述第一容置空间(d)和第二容置空间(e)可以填充或不填充;所述换层处使用数条粗纬纱,增加该处单位面积内的纱线覆盖率;所述第一部分(a)和第二部分(b)的宽度为0.1cm至100cm,所述换层处(c)为点连接或线连接或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经和里经的经纱的密度各为50根/cm、500根/cm,所述表纬和里纬的纬纱的密度各为50根/cm、500根/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组织为三原组织、三原变化组织、多层组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门幅100-30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的口袋宽度0.1cm至10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使用的纱线为再生或非再生化学纤维、再生或非再生天然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经纱的穿综方法采用顺穿法,表里经同穿一区或表里经不在一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经纱和纬纱分别按照经纬的密度和经纬纱配列进行合并交织形成换层处,所述配列包括经纬纱线根数的比例及经纬纱线粗细的比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防漏绒的横向口袋织物的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经和所述里经的根数成比例设定,所述表纬和所述里纬的根数成比例设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