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6-14  59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



背景技术:

无人机地面站系统作为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无人机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是在现代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逐步提出的,专门用于对无人飞机的地面控制与管理;其中便携式无人机地面站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和应用方向,该系统将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等集成到便携式地面站操纵箱内,方便携带和运输。操纵杆作为一种控制无人机或机载设备的重要组件集成到地面站操纵箱内时,受限于操作箱的尺寸,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布置以最大化节省操纵箱的空间。

现有方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操纵杆折叠收入箱体,另一种是将操纵杆上下升降,具有多功能的三轴操纵杆一般尺寸较大,受限于便携式地面站操纵箱的厚度,如采用升降式,则操纵杆尺寸不能过大,否则将无法完全收入箱体内;另外考虑到使用便捷性和地面站箱体的重量以及机构的可靠性,对于此类小型收放机构,最好使用结构简单可靠的完全手动操作,并尽量简化机构零部件,减少软连接和非紧固式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结构简单可靠,机构零部件较少,能方便的对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进行折叠收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包括底座以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操纵杆,还包括操纵杆盒,所述操纵杆盒内设有水平滑槽组和圆弧滑槽组,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水平滑槽组配合的第一滑块以及与所述圆弧滑槽组配合的第二滑块,以使所述底座转动设于所述操纵杆盒内。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杆盒内设有支座,所述水平滑槽组包括两个设于所述支座上的水平滑槽,所述圆弧滑槽组包括两个设于所述支座上的圆弧滑槽,所述底座转动设于所述支座内。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圆弧滑槽对称设于所述支座两侧的后端,所述第二滑块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后端,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设于所述圆弧滑槽内。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水平滑槽对称设于所述支座两侧的上端,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前端,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设于所述水平滑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块的形状为扁平状,所述第二滑块的形状为圆柱状。

进一步的,所述支座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滑块的固定件。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与所述螺栓配合的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座的一侧位于所述水平滑槽的上端设有长条型的开口,所述螺栓从所述开口的上端穿过所述开口后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座的两侧设有用于与所述操纵杆盒固定连接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操纵杆的下部径向延伸设有支撑台,所述操纵杆盒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台的凸起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操纵杆盒内设有支座,在支座上设有水平滑槽和圆弧滑槽,在底座上设有与水平滑槽配合的第一滑块以及与圆弧滑槽配合的第二滑块,当第一滑块在水平滑槽内滑动的同时,第二滑块也在圆弧滑槽内滑动,实现了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带动底座在支座上转动,进而实现了操纵杆的转动,当需要使用操纵杆时,将操纵杆从操纵杆盒的内部转动至竖直方向,当操纵杆使用完毕后将操纵杆转动至操纵杆盒的内部即可完成操纵杆的收纳,结构简单可靠,机构零部件较少,能方便的对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进行折叠收纳。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折叠后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去掉操纵杆盒后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去掉操纵杆盒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正文中如有“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包括底座1以及设于底座1上端的操纵杆2,还包括用于容纳底座1和操纵杆2的操纵杆盒3,在操纵杆盒3的内部设有水平滑槽组和圆弧滑槽组,在底座1上设有与水平滑槽组配合的第一滑块11以及与圆弧滑槽组配合的第二滑块12,通过第一滑块11与水平滑槽组的配合以及第二滑块12与圆弧滑槽组的配合使得底座1转动设于操纵杆盒3内;上述结构中,位于底座1上的第一滑块11滑动设于水平滑槽组内,位于底座1上的第二滑块12滑动设于圆弧滑槽组内,当第一滑块11在水平滑槽组内滑动的同时,第二滑块12也在圆弧滑槽组内滑动,实现了第一滑块11和第二滑块12带动底座1在操纵杆盒3内转动,进而实现了操纵杆2的转动,当需要使用操纵杆2时,将操纵杆2从操纵杆盒3的内部转动至竖直方向,当操纵杆2使用完毕后将操纵杆2转动至操纵杆盒3的内部即可完成操纵杆2的收纳。

具体的,在操纵杆盒3的内部设有支座30,支座30的两侧设有用于与操纵杆盒3固定连接的安装孔36,支座30通过安装孔36固定设置在操纵杆盒3内部的前端,水平滑槽组包括左右两个分设于支座30两端的水平滑槽31,圆弧滑槽组包括左右两个分设于支座30两端的圆弧滑槽32,在底座1的左右两侧对应水平滑槽31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一滑块11,在底座1的左右两侧对应圆弧滑槽32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二滑块12,位于底座1左右两侧的第一滑块11滑动设于支座30两端的水平滑槽31内,位于底座1左右两侧的第二滑块12滑动设于支座30两端的圆弧滑槽32内,通过第一滑块11与水平滑槽31的配合以及第二滑块12与圆弧滑槽32的配合,使得底座1转动设于支座30内。

具体的,支座30的后端为弧形,两个圆弧滑槽32对称设于支座30两侧的后端,两个第二滑块12分设于底座1两侧的后端,第二滑块12的形状为圆柱型,且第二滑块12的端面的直径小于第二滑块12的宽度,使得第二滑块12可在圆弧滑槽32内滑动,也能够在圆弧滑槽32内转动,便可以带动支座30的后端在圆弧滑槽32的方向上运动。

具体的,支座30的上端为水平状,两个水平滑槽31对称设于支座30两侧的上端,两个第一滑块11分别转动设于底座1两侧的后端,第一滑块11可在水平滑槽31内滑动,便可以带动支座30的前端在水平滑槽31的方向上运动。

具体的,第一滑块11的形状为扁平状,第一滑块11的厚度小于水平滑槽31的宽度,第一滑块11的长度大于水平滑槽31的宽度,使得第一滑块11能够在水平滑槽31内平移但不能在水平滑槽31内转动,第二滑块12的形状为圆柱状,第二滑块12的端面直径小于圆弧滑槽32的宽度,使得第二滑块12不仅能够在圆弧滑槽32内平移还能够在圆弧滑槽32内转动。

具体的,在支座30的右侧设有用于固定第一滑块11的螺栓33,在第一滑块11上设有与螺栓33配合的螺孔(图中未示出);当需要使用操纵杆2时,将操纵杆2从操纵杆盒3的内部转出至操作位,操纵杆2带动底座1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滑块11移动至水平滑槽31的最前端,此时第二滑块12移动至圆弧滑槽32的最上端,然后通过螺栓33与螺孔的配合将螺栓33拧紧至第一滑块11上,使得第一滑块11位置固定,进而使得底座1的位置固定住,便于稳定的使用操纵杆2,当操纵杆2使用完毕后,松动螺栓33,解除掉螺栓33与螺孔的配合,此时第一滑块11可自由移动,然后便可以将操纵杆2转动至操纵杆盒3的内部即可完成操纵杆2的收纳,当操纵杆2收纳至操纵杆盒3的内部后,此时第一滑块11移动至水平滑槽31的最后端,第二滑块12移动至圆弧滑槽32的最下端,然后便可通过螺栓33与螺孔的配合将螺栓33拧紧至第一滑块11上,使得第一滑块11位置固定,进而使得底座1的位置固定住,将操纵杆2固定在操纵杆盒3的内部。

具体的,在支座30的一侧位于水平滑槽31的上端设有长条型的开口34,开口34与水平滑槽31相连通,螺孔设置在第一滑块11的上端并与开口34相对,螺栓33从开口34的上端向下穿过开口34后与螺孔螺纹连接;由于第一滑块11的形状为扁平状且转动设于底座1上,当第一滑块11在水平滑槽31的内部滑动时,螺孔始终处于第一滑块11的上端,又由于螺孔与开口34相对,故而当第一滑块11滑动至水平滑槽31的任意位置处时,都可以用螺栓33穿过开口34后与螺孔配合将第一滑块的位置固定,从而将底座1的位置固定,进而将操纵杆2的位置固定。

具体的,在操纵杆2的下部径向延伸设有一支撑台20,支撑台20的上端面为弧面,符合人体工程学,当使用者手握操纵杆2进行使用时,支撑台20能够很好的对使用者的手部进行支撑,防止长时间使用时造成的手部疲劳,在操纵杆盒3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用于容纳支撑台20的凸起部22,当操纵杆2收纳至操纵杆盒3的内部时,支撑台20刚好处于凸起部22处,便于放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包括底座以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操纵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操纵杆盒,所述操纵杆盒内设有水平滑槽组和圆弧滑槽组,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水平滑槽组配合的第一滑块以及与所述圆弧滑槽组配合的第二滑块,以使所述底座转动设于所述操纵杆盒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杆盒内设有支座,所述水平滑槽组包括两个设于所述支座上的水平滑槽,所述圆弧滑槽组包括两个设于所述支座上的圆弧滑槽,所述底座转动设于所述支座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圆弧滑槽对称设于所述支座两侧的后端,所述第二滑块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后端,所述第二滑块滑动设于所述圆弧滑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水平滑槽对称设于所述支座两侧的上端,所述第一滑块转动设于所述底座两侧的前端,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设于所述水平滑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的形状为扁平状,所述第二滑块的形状为圆柱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滑块的固定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螺栓,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与所述螺栓配合的螺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一侧位于所述水平滑槽的上端设有长条型的开口,所述螺栓从所述开口的上端穿过所述开口后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

9.如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的两侧设有用于与所述操纵杆盒固定连接的安装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杆的下部径向延伸设有支撑台,所述操纵杆盒的两侧向外凸出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支撑台的凸起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包括底座以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操纵杆,还包括操纵杆盒,所述操纵杆盒内设有水平滑槽组和圆弧滑槽组,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水平滑槽组配合的第一滑块以及与所述圆弧滑槽组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底座转动设于所述操纵杆盒内;当第一滑块在水平滑槽组内滑动的同时,第二滑块也在圆弧滑槽组内滑动,实现了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带动底座在支座上转动,进而实现了操纵杆的转动,当需要使用操纵杆时,将操纵杆从操纵杆盒的内部转动至竖直方向,当操纵杆使用完毕后将操纵杆转动至操纵杆盒的内部即可完成操纵杆的收纳,结构简单可靠,机构零部件较少,能方便的对无人机地面站操纵杆进行折叠收纳。

技术研发人员:张冰融;徐孝武;鲁磊;潘祈帆;黄洪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君晖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0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