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6-16  6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氧化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



背景技术:

氧化槽是用来氧化工件表面的槽体,其长度比较长,工作时,氧化槽内部盛装导电液,在靠近氧化槽的底部位置铺设有多块电极板,材料板经过氧化槽,同时在电极板和材料板上施加电压,就可以在材料板上形成氧化膜,以使材料板的表面更加美观或增加材料板的表面性能。

需要上膜的工件一般须通过挂载装置挂载于氧化槽内,但现有的挂载装置容易对工件本身造成损伤,且由于挂载方式的不合理性导致工件挂载于氧化槽内时对氧化槽的空间利用不充分,浪费了氧化槽内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通过上支杆、下支杆与侧支杆形成了挂载工件的基本框架结构,又通过上伸出杆及上伸出杆上的固定件、下伸出杆与下伸出杆的固定件来固定工件的上下两端,将工件竖直固定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且工件可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呈线性排列,在将工件挂载于氧化槽内时,可充分利用氧化槽内的空间,增加氧化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包括上支杆、下支杆、侧支杆、上伸出杆、下伸出杆以及固定件;所述上支杆与所述下支杆平行设置并通过所述侧支杆连接在一起,且所述侧支杆垂直于所述上支杆;所述上伸出杆的一端固结于所述上支杆且所述上伸出杆同时垂直于所述上支杆与所述侧支杆,所述下伸出杆的一端固结于所述下支杆,所述上伸出杆与所述下伸出杆平行设置且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所述上伸出杆与所述下伸出杆上均设置有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以固定工件。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通过上支杆、下支杆与侧支杆形成了挂载工件的基本框架结构,又通过上伸出杆及上伸出杆上的固定件、下伸出杆与下伸出杆的固定件来固定工件的上下两端,将工件竖直固定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且工件可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呈线性排列,在将工件挂载于氧化槽内时,可充分利用氧化槽内的空间,增加氧化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所述上固定件垂直伸出于所述上伸出杆,所述上固定件远离所述上伸出杆的一端设置有上固定槽,所述上固定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伸出杆平行且所述上固定槽开口朝向所述下伸出杆,和;所述下固定件垂直伸出于所述下伸出杆,所述下固定件远离所述下伸出杆的一端设置有下固定槽,所述下固定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伸出杆平行且所述下固定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上伸出杆。在将工件固定于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时,可将工件的上端面置于上固定槽内,工件的下端面固定于相对的下固定槽内,通过上固定槽与下固定槽来固定工件的上下两个端部,保证工件在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的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上固定槽与所述下固定槽均为弧形槽。弧形槽的内壁较为缓和,在将工件置于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时,弧形槽可对工件的上下端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工件与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接触的部分产生物理损伤。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侧支杆包括第一侧支杆与第二侧支杆,所述第一侧支杆与所述第二侧支杆平行设置。两个侧支杆对上支杆与下支杆进行连接可增加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侧支杆靠近所述下支杆的端部设置有底部支撑杆,所述底部支撑杆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支杆与所述下支杆,和;所述第二侧支杆靠近所述下支杆的端部设置有所述底部支撑杆,所述底部支撑杆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支杆与所述下支杆。当将工件挂载于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时,底部支撑杆可对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进行支撑,保证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可稳定地放置于平面上,使工作人员的作业更为便捷。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上固定槽与所述下固定槽内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挂载工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对工件的两侧面进行限位。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即为上固定槽与下固定槽的侧面,工件的上下两端置于上固定槽与下固定槽内时,上固定槽与下固定槽的底壁可对工件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侧壁则对工件的左右或前后移动进行限位,保证工件的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上伸出杆在所述上支杆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下伸出杆在所述下支杆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工件可在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线性排列设置多个。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还包括挂载杆和辅助挂载杆,所述辅助挂载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杆与所述第二侧支杆,所述挂载杆一端与所述辅助挂载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弯曲设置有挂载部,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通过所述挂载部挂载于氧化槽上方。挂载杆上弯曲设置的挂载部主要用于将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挂载于氧化槽的上方。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辅助挂载杆,另一端连接所述挂载杆。加强杆可加强挂载杆与辅助挂载杆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仅仅用来辅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说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固定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固定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上固定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下固定件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支杆10;下支杆20;侧支杆30、第一侧支杆31、第二侧支杆32;上伸出杆40;下伸出杆50;固定件60、上固定件61、上固定槽611、下固定件62、下固定槽621、第一限位部63、第二限位部64;底部支撑杆70;挂载杆80、辅助挂载杆81、挂载部82、加强杆8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方案”、“一些方案”、“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方案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方案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方案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方案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包括上支杆10、下支杆20、侧支杆30、上伸出杆40、下伸出杆50以及固定件60;上支杆10与下支杆20平行设置并通过侧支杆30连接在一起,且侧支杆30垂直于上支杆10;上伸出杆40的一端固结于上支杆10且上伸出杆40同时垂直于上支杆10与侧支杆30,下伸出杆50的一端固结于下支杆20,上伸出杆40与下伸出杆50平行设置且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上伸出杆40与下伸出杆50上均设置有固定件60,固定件60用以固定工件。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通过上支杆10、下支杆20与侧支杆30形成了挂载工件的基本框架结构,又通过上伸出杆40及上伸出杆40上的固定件60、下伸出杆50与下伸出杆50的固定件60来固定工件的上下两端,将工件竖直固定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且工件可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呈线性排列,在将工件挂载于氧化槽内时,可充分利用氧化槽内的空间,增加氧化效率。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5所示,固定件60包括上固定件61和下固定件62;上固定件61垂直伸出于上伸出杆40,上固定件61远离上伸出杆40的一端设置有上固定槽611,上固定槽611的延伸方向与上伸出杆40平行且上固定槽611开口朝向下伸出杆50,和;下固定件62垂直伸出于下伸出杆50,下固定件62远离下伸出杆50的一端设置有下固定槽621,下固定槽621的延伸方向与下伸出杆50平行且下固定槽621的开口朝向上伸出杆40。在将工件固定于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时,可将工件的上端面置于上固定槽611内,工件的下端面固定于相对的下固定槽621内,通过上固定槽611与下固定槽621来固定工件的上下两个端部,保证工件在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上固定槽611与下固定槽621均为弧形槽。弧形槽的内壁较为缓和,在将工件置于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时,弧形槽可对工件的上下端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工件与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接触的部分产生物理损伤。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侧支杆30包括第一侧支杆31与第二侧支杆32,第一侧支杆31与第二侧支杆32平行设置。两个侧支杆30对上支杆10与下支杆20进行连接可增加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侧支杆31靠近下支杆20的端部设置有底部支撑杆70,底部支撑杆70同时垂直于第一侧支杆31与下支杆20,和;第二侧支杆32靠近下支杆20的端部设置有底部支撑杆70,底部支撑杆70同时垂直于第二侧支杆32与下支杆20。当将工件挂载于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上时,底部支撑杆70可对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进行支撑,保证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可稳定地放置于平面上,使工作人员的作业更为便捷。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5所示,上固定槽611与下固定槽621内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63与第二限位部64,在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挂载工件的状态下,第一限位部63与第二限位部64能够对工件的两侧面进行限位。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63与第二限位部64即为上固定槽611与下固定槽621的侧面,工件的上下两端置于上固定槽611与下固定槽621内时,上固定槽611与下固定槽621的底壁可对工件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侧壁则对工件的左右或前后移动进行限位,保证工件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伸出杆40在上支杆1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下伸出杆50在下支杆2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工件可在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线性排列设置多个。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还包括挂载杆80和辅助挂载杆81,辅助挂载杆8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侧支杆31与第二侧支杆32,挂载杆80一端与辅助挂载杆81固定连接,另一端弯曲设置有挂载部82,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通过挂载部82挂载于氧化槽上方。挂载杆80上弯曲设置的挂载部82主要用于将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挂载于氧化槽的上方。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还包括加强83杆,加强杆83的一端连接辅助挂载杆81,另一端连接挂载杆80。加强杆83可加强挂载杆80与辅助挂载杆81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1的整体稳定性。具体地,加强杆83的数量为2,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加强杆83的数量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包括上支杆、下支杆、侧支杆、上伸出杆、下伸出杆以及固定件;所述上支杆与所述下支杆平行设置并通过所述侧支杆连接在一起,且所述侧支杆垂直于所述上支杆;所述上伸出杆的一端固结于所述上支杆且所述上伸出杆同时垂直于所述上支杆与所述侧支杆,所述下伸出杆的一端固结于所述下支杆,所述上伸出杆与所述下伸出杆平行设置且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所述上伸出杆与所述下伸出杆上均设置有所述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以固定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

所述上固定件垂直伸出于所述上伸出杆,所述上固定件远离所述上伸出杆的一端设置有上固定槽,所述上固定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上伸出杆平行且所述上固定槽开口朝向所述下伸出杆,和;所述下固定件垂直伸出于所述下伸出杆,所述下固定件远离所述下伸出杆的一端设置有下固定槽,所述下固定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伸出杆平行且所述下固定槽的开口朝向所述上伸出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槽与所述下固定槽均为弧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杆包括第一侧支杆与第二侧支杆,所述第一侧支杆与所述第二侧支杆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支杆靠近所述下支杆的端部设置有底部支撑杆,所述底部支撑杆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支杆与所述下支杆,和;所述第二侧支杆靠近所述下支杆的端部设置有所述底部支撑杆,所述底部支撑杆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支杆与所述下支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槽与所述下固定槽内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在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挂载工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对工件的两侧面进行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伸出杆在所述上支杆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下伸出杆在所述下支杆上间隔设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还包括挂载杆和辅助挂载杆,所述辅助挂载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杆与所述第二侧支杆,所述挂载杆一端与所述辅助挂载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弯曲设置有挂载部,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通过所述挂载部挂载于氧化槽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辅助挂载杆,另一端连接所述挂载杆。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其包括上支杆、下支杆、侧支杆、上伸出杆、下伸出杆以及固定件;上支杆与下支杆平行设置并通过侧支杆连接在一起,且侧支杆垂直于上支杆;上伸出杆的一端固结于上支杆且上伸出杆同时垂直于上支杆与侧支杆,下伸出杆的一端固结于下支杆,上伸出杆与下伸出杆平行设置且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上伸出杆与下伸出杆上均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用以固定工件。该装置通过上支杆、下支杆与侧支杆形成了挂载工件的基本框架结构,又通过上伸出杆及上伸出杆上的固定件、下伸出杆与下伸出杆的固定件来固定工件的上下两端,使得工件可在该氧化槽用工件挂载装置上呈线性排列,可充分利用氧化槽内的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赵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铂克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松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3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