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液晶显示模组一般包括液晶显示屏、用于安放液晶显示屏的胶框以及设于液晶显示屏背面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背面设有金属框,金属框具有容腔,所述背光膜组包括导光板,导光板的背面设有反射片2,导光板5的正面设有背光膜材,背光膜材装入胶框内,所述背光膜材包括依次层叠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口字胶,导光板处于下扩散片的背面,导光板前端部的入光侧面直接贴合有灯条,在组装时,如图1所示,反射片2装在下铁框1内靠尾部内挡墙贴附,lb(发光条)3装在下铁框1内,lb3通过lb双面胶4与导光板5连接固定在一起,将胶框6装入下铁框1内,将下扩散片7、下增光片8、上增光片9、口字胶10依次装入胶框6的膜材槽内,最后将显示屏11装入胶框6玻璃槽内,完成装配。
随着液晶显示的发展,行业对液晶屏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力学方面要求甚严。跌落测试高度从不足1米逐步迈向2米,微跌测试从手机领域逐步到平板领域延伸。为了满足日益加严的品质要求,膜材的固定,这种关乎实验结果的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现有的技术中膜材的固定,都只能保证固定其中2张,而无法保证固定3张甚至4张膜材;而能保证固定所有膜材的结构设计,大都采用的是在胶框上做阶梯设计,同时在胶框上加胶,粘住不同层膜材的错位耳朵,而这不可避免的要增加人力,且会带来较大的维修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能固定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胶框中,防止膜材在微跌测试中移位,影响力学测试效果和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口字胶,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口字胶都装入胶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扩散片正面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阻挡外部光线进入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胶条,胶条的长度长于下扩散片的宽度,胶条的两端部分别卡在胶框内;下增光片的另一端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下耳部,上增光片的另一端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上耳部,同侧的下耳部与上耳部在下增光片与上增光片层叠时形成台阶,所述口字胶背面的一端部设有用于粘贴下耳部和上耳部的台阶粘贴区,口字胶背面的另一端部与下扩散片上的胶条贴合。
优选地,下耳部处于上耳部一侧,层叠时下耳部与上耳部相邻形成台阶。
优选地,所述上耳部的面积小于下耳部的面积,同侧的下耳部与上耳部层叠时上耳部与下耳部的一部分重合形成台阶。
优选地,每一个台阶粘贴区内设有贴合在口字胶背面的第一贴层和第二贴层,第二贴层与第一贴层之间形成台阶与层叠的下耳部和上耳部之间形成的台阶配合。
更优选地,第一贴层和第二贴层同时粘贴在口字胶背面,第二贴层的厚度大于第一贴层的厚度,第二贴层贴合下扩散片的下耳部,第一贴层贴合上扩散片的上耳部。
更优选地,第二贴层设置在第一贴层上,第二贴层的面积小于第一贴层的面积,第二贴层贴合下扩散片的下耳部,第一贴层贴合上扩散片的上耳部。
更优选地,所述胶条的厚度与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厚度之和一致。
优选地,所述上增光片与口字胶之间还设有膜材,膜材贴合口字胶背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扩散片通过胶条的两端定位在胶框上,下增光片的下耳部与上增光片的上耳部层叠形成台阶与口字胶一端部上的粘贴区直接进行粘贴,扩散片上的胶条直接与口字胶另一端部粘贴,这样口字胶同时对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固定,定位在胶框内,防止膜材在微跌测试中移位,影响力学测试效果和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中下扩散片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中上扩散片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中口字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
图2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7所示,该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下扩散片10、下增光片20、上增光片30和口字胶40,下扩散片10、下增光片20、上增光片30和口字胶40都装入胶框60内,所述下扩散片10正面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阻挡外部光线进入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胶条11,胶条11的长度长于下扩散片10的宽度,胶条11的两端部分别卡在胶框60内,胶框60内设有用于卡接胶条端部的卡槽61;下增光片20的另一端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下耳部21,上增光片30的另一端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上耳部31,同侧的下耳部21与上耳部31在下增光片20与上增光片30层叠时形成台阶,所述口字胶40背面的一端部设有用于粘贴下耳部和上耳部的粘贴区41,口字胶背面的另一端部与下扩散片10上的胶条11贴合,口字胶40同时对扩散片10、下增光片20和上增光片30固定,定位在胶框内,防止膜材在微跌测试中移位,影响力学测试效果和显示效果。
同侧的下耳部21与上耳部31形成台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下耳部与上耳部31不重合,层叠时,下耳部21与上耳部31相邻,下耳部处于上耳部一侧,由于层叠时上增光片30的厚度,使得下耳部21与上耳部31之间形成台阶;第二种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上耳部31的面积小于下耳部21的面积,在下增光片20与上增光片30层叠时,上耳部31压在下耳部31上,上耳部31与下耳部21的一部分重合,这样同侧的下耳部21与上耳部31层叠形成台阶。
每一个台阶粘贴区41内设有贴合在口字胶背面的第一贴层411和第二贴层412,第二贴层412与第一贴层411之间形成台阶与层叠的下耳部和上耳部之间形成的台阶配合,这样口字胶40同时对扩散片10、下增光片20和上增光片30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贴层411和第二贴层412同时粘贴在口字胶背面,第二贴层的412的厚度大于第一贴层411的厚度,这样第二贴层412与第一贴层411之间形成台阶,在进行粘贴时,第二贴层412粘贴下增光片20的下耳部21,第一贴层411粘贴上增光片30的上耳部31。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第一贴层411粘贴在口字胶背面,第二贴层412的面积小于第一贴层411的面积,第二贴层412粘贴在第一贴层411上,这样第二贴层412与第一贴层411之间形成台阶,在进行粘贴时,第二贴层412粘贴下增光片20的下耳部21,第一贴层411粘贴上增光片30的上耳部31。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最佳的实施方式,上耳部31的面积小于下耳部21的面积,在下增光片20与上增光片30层叠时,上耳部31压在下耳部31上,上耳部31与下耳部21的一部分重合,而第二贴层412的面积小于第一贴层411的面积,第二贴层412粘贴在第一贴层411上,这样在粘贴时第二贴层412粘贴下增光片20的下耳部21,第一贴层411粘贴上增光片30的上耳部31。
如图8所示,在该膜材结构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增光片30与口字胶40之间还设有一层膜材50,膜材50直接贴合口字胶40背面,膜材50做无耳部设计,这样对于有4张膜材料的膜材结构的,最上面一张膜材做无耳朵设计,同时口字胶做凸台双面胶,用来粘住下增光的下耳部,从而达到同时固定所有膜材,又不会增加人力或者增加工艺难度。
所述胶条11的厚度与上增光片30和下增光片20的厚度之和一致,在使用时,胶条11处于上增光片30和下增光片20的另一端的尾部,直接与口字胶粘贴。值得注意的是,当有4张膜材料的膜材结构时,胶条11的厚度为上增光片30、下增光片20和膜材50的厚度之和,胶条11直接与口字胶粘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专利申请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
1.一种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包括依次层叠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口字胶,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增光片和口字胶都装入胶框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扩散片正面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阻挡外部光线进入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胶条,胶条的长度长于下扩散片的宽度,胶条的两端部分别卡在胶框内;下增光片的另一端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下耳部,上增光片的另一端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上耳部,同侧的下耳部与上耳部在下增光片与上增光片层叠时形成台阶,所述口字胶背面的一端部设有用于粘贴下耳部和上耳部的台阶粘贴区,口字胶背面的另一端部与下扩散片上的胶条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下耳部处于上耳部一侧,层叠时下耳部与上耳部相邻形成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耳部的面积小于下耳部的面积,同侧的下耳部与上耳部层叠时上耳部与下耳部的一部分重合形成台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台阶粘贴区内设有贴合在口字胶背面的第一贴层和第二贴层,第二贴层与第一贴层之间形成台阶与层叠的下耳部和上耳部之间形成的台阶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贴层和第二贴层同时粘贴在口字胶背面,第二贴层的厚度大于第一贴层的厚度,第二贴层贴合下扩散片的下耳部,第一贴层贴合上扩散片的上耳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贴层设置在第一贴层上,第二贴层的面积小于第一贴层的面积,第二贴层贴合下扩散片的下耳部,第一贴层贴合上扩散片的上耳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条的厚度与上增光片和下增光片的厚度之和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膜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增光片与口字胶之间还设有膜材,膜材贴合口字胶背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