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7-03  9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火法冶炼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



背景技术:

基夫赛特炉采用国际领先的富氧闪速炼铅技术,可实现粗铅的一步冶炼,其产出的粗铅具有温度高(850~100℃)、流量大(40~60t/h)的特性,因冶炼过程采用富氧强化,产出的粗铅中易夹带反应产出的铅硫。铅硫随粗铅进入下道工序连续脱铜炉,致使连续脱铜炉炉结增加、技经指标恶化,造成生产效率降低。虽然在粗铅排放过程中人工在溜槽内捞取铅硫,但因粗铅流量大捞取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在基夫赛特炉与连续脱铜炉之间增加一个中间包,一方面可以将基夫赛特炉内产生的铅液导入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内,另一方面还可对铅液中的铅硫进行沉降,降低进入连续脱铜炉内的铅液的铅硫的含量。但目前有现有的中间包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当铅液流量较大时,铅液容易从中间包中溢出,影响该工位的人员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排铅中间包当铅液流量较大时,铅液容易从中间包中溢出,影响该工位的人员安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包括中间包本体,所述中间包本体的中部开设有一个排铅槽,所述排铅槽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排铅通孔,所述排铅通孔与铅炉的排铅口连通,两个所述排铅通孔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挡板,所述排铅槽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个防溢斗,所述防溢斗为长方形的中空腔体类结构,所述防溢斗与所述排铅槽的内壁形成排铅通道,所述排铅通道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的正下方,所述排铅通道靠近所述防溢斗的一侧与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包本体及防溢斗均采用耐高温、耐火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包本体的顶部两侧均与所述中间包本体一体成型有一个吊耳,所述吊耳均为方形的块状结构,所述吊耳的中部均开设有一个吊孔。

进一步地,所述防溢斗与所述中间包本体一体成型于所述排铅槽的外侧,所述挡板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之间,另一端搭接于所述防溢斗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方便,可通过将中间包本体上的排铅通孔与基夫赛特炉上的排铅口连通,此时基夫赛特炉内的液铅经排铅通孔进入排铅通道内,经排铅通道进入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液铅在流经排铅通道时,液铅内的铅硫会在排铅通道内进行沉降,防止铅硫直接随液铅流入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减少了进入连续脱铜炉内的铅硫含量,当流经排铅通道的铅液流量较大时,部分铅液会溢出进入防溢斗内,由防溢斗对溢出的液铅进行收集,可有效防止液铅直接溢出中间包洒落在生产现场,提高了现场的生产环境,保障了该工位的人员安全。中间包本体的顶部还设有两个吊耳,可方便安装及拆卸时采用吊装工具对其进行吊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间包本体,2、排铅槽,3、排铅通孔,4、挡板,5、防溢斗,6、排铅通道,7、吊耳,8、吊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包括中间包本体1,所述中间包本体1的中部开设有一个排铅槽2,所述排铅槽2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排铅通孔3,所述排铅通孔3与铅炉的排铅口连通,两个所述排铅通孔3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挡板4,所述排铅槽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个防溢斗5,所述防溢斗5为长方形的中空腔体类结构,所述防溢斗5与所述排铅槽2的内壁形成排铅通道6,所述排铅通道6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3的正下方,所述排铅通道6靠近所述防溢斗5的一侧与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连通;所述中间包本体1及防溢斗5均采用耐高温、耐火材料制成;所述中间包本体1的顶部两侧均与所述中间包本体1一体成型有一个吊耳7,所述吊耳7均为方形的块状结构,所述吊耳7的中部均开设有一个吊孔8;所述防溢斗5与所述中间包本体1一体成型于所述排铅槽2的外侧,所述挡板4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3之间,另一端搭接于所述防溢斗5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方便,可通过将中间包本体1上的排铅通孔3与基夫赛特炉上的排铅口连通,此时基夫赛特炉内的液铅经排铅通孔进入排铅通道6内,经排铅通道6进入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液铅在流经排铅通道6时,液铅内的铅硫会在排铅通道6内进行沉降,防止铅硫直接随液铅流入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减少了进入连续脱铜炉内的铅硫含量,当流经排铅通道6的铅液流量较大时,部分铅液会溢出进入防溢斗5内,由防溢斗5对溢出的液铅进行收集,可有效防止液铅直接溢出中间包洒落在生产现场,提高了现场的生产环境,保障了该工位的人员安全。中间包本体1的顶部还设有两个吊耳7,可方便安装及拆卸时采用吊装工具对其进行吊装。

上述实施方式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包括中间包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包本体(1)的中部开设有一个排铅槽(2),所述排铅槽(2)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排铅通孔(3),所述排铅通孔(3)与铅炉的排铅口连通,两个所述排铅通孔(3)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挡板(4),所述排铅槽(2)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个防溢斗(5),所述防溢斗(5)为长方形的中空腔体类结构,所述防溢斗(5)与所述排铅槽(2)的内壁形成排铅通道(6),所述排铅通道(6)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3)的正下方,所述排铅通道(6)靠近所述防溢斗(5)的一侧与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包本体(1)及防溢斗(5)均采用耐高温、耐火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包本体(1)的顶部两侧均与所述中间包本体(1)一体成型有一个吊耳(7),所述吊耳(7)均为方形的块状结构,所述吊耳(7)的中部均开设有一个吊孔(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斗(5)与所述中间包本体(1)一体成型于所述排铅槽(2)的外侧,所述挡板(4)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3)之间,另一端搭接于所述防溢斗(5)的上端。

技术总结
一种新型排铅中间包,包括中间包本体,所述中间包本体的中部开设有一个排铅槽,所述排铅槽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排铅通孔,所述排铅通孔与铅炉的排铅口连通,两个所述排铅通孔之间固定安装有一个挡板,所述排铅槽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个防溢斗,所述防溢斗为长方形的中空腔体类结构,所述防溢斗与所述排铅槽的内壁形成排铅通道,所述排铅通道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排铅通孔的正下方,所述排铅通道靠近所述防溢斗的一侧与连续脱铜炉的进料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有效防止铅液排放过程中铅液从排铅通道中溢出中间包,铅液排放过程中溢出的铅液可通过防溢斗进行收集,避免了铅液溢出而造成生产事故。

技术研发人员:谢斌;郭建荣;荆旭冬;赵海亮;段永红;王浩;江伟;陈志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铜业铅锌金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