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7-06  91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



背景技术:

黑水虻,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鸡粪、猪粪及餐厨垃圾等废弃物方面。

黑水虻生物转化有机废弃物后产生的黑水虻虫体、虫沙、养殖残渣统称待筛物,将待筛物高效分离开来,是实现黑水虻产业化的前提。目前已经尝试过的利用黑水虻幼虫生物学习性比如避光性和高温逃逸性来分离待筛物,但这些方法筛分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且杂质较多、筛分质量不高。而若是直接使用振动筛分机,由于养殖残渣中水分较高,筛分出的商品虫含渣率高,需要二次分拣,且需控制筛分进料量,若进料量过大,残渣易堵塞筛板孔眼,筛分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直接采用筛分机进行筛分,筛分出的商品虫含渣率高,需要二次分拣,且需控制筛分进料量,若进料量过大,残渣易堵塞筛板孔眼、筛分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包括第一吸风机构、传送机构、第二吸风机构和振动筛分机:

所述第一吸风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用于对所述传送机构上的待筛物进行一次养殖残渣清除;

所述传送机构,用于接收并向下游工位输送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

所述第二吸风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端,用于对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进行二次养殖残渣清除;

所述振动筛分机,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工位,用于将二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吸风机构包括第一吸风管和第一吸风机,所述第一吸风管的进气口正对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端,所述第一吸风机设于所述第一吸风管的出气口处,所述第一吸风管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第一下料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风机构包括第二吸风管和第二吸风机,所述第二吸风管的进气口正对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端,所述第二吸风机设于所述第二吸风管的出气口处,所述第二吸风管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第二下料斗。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机构包括传送皮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传送皮带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传送皮带的上游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吸风机构,所述传送皮带的下游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吸风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振动筛分机包括机体、筛板以及振动机构;所述机体上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延伸至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料端;所述机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至少两块所述筛板且最上方的所述筛板位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筛板的孔径小于位于上方的所述筛板的孔径,各所述筛板的下方分别对应设有一个出料口;所述振动机构设于所述机体上且与各所述筛板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工位,用于向所述传送机构供给黑水虻幼虫。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用于存放黑水虻幼虫的振动给料斗,所述振动给料斗的底部设有下料口。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先通过在所述传送结构的上游端设有第一吸风机构,在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端设有第二风吸机构;如此,通过两道风吸作用将所述传送机构上的待筛物中的养殖残渣大致清除干净,从而避免养殖残渣后续进入振动筛分机中堵塞振动筛分机的筛板网孔以致影响筛分效率;再通过所述振动筛分机将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如此,筛出的黑水虻虫体含渣率低,无需二次分拣,且由于进入振动筛分机的待筛物中养殖残渣极少,可增大振动筛分机的进料量,从而提高筛分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通过将传送机构、风吸机构、振动筛分机有序设置,筛分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效提高了筛分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和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1、第一吸风机构,11、第一吸风管,12、第一吸风机,13、第一下料斗,2、传送机构,21、传送皮带,3、第二吸风机构,31、第二吸风管,32、第二吸风机,33、第二下料斗,4、振动筛分机,41、机体,411、进料口,412、出料口,5、上料机构,51、下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包括:第一吸风机构1、传送机构2、第二吸风机构3和振动筛分机4:所述第一吸风机构1,设于所述传送机构2的上游端,用于对所述传送机构2上的待筛物进行一次养殖残渣清除;所述传送机构2,用于接收并向下游工位输送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所述第二吸风机构3,设于所述传送机构2的下游端,用于对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进行二次养殖残渣清除;所述振动筛分机4,设于所述传送机构2的下游工位,用于将二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先通过在所述传送结构的上游端设有第一吸风机构1,在所述传送机构2的下游端设有第二风吸机构;如此,通过两道风吸作用将所述传送机构2上的待筛物中的养殖残渣大致清除干净,从而避免养殖残渣后续进入振动筛分机4中堵塞振动筛分机4的筛板网孔以致影响筛分效率;再通过所述振动筛分机4将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如此,筛出的黑水虻虫体含渣率低,无需二次分拣,且由于进入振动筛分机4的待筛物中养殖残渣极少,可增大振动筛分机4的进料量,从而提高筛分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通过将传送机构2、风吸机构、振动筛分机4有序设置,筛分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效提高了筛分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吸风机构1包括第一吸风管11和第一吸风机12,所述第一吸风管11的进气口正对所述传送机构2的上游端,所述第一吸风机12设于所述第一吸风管11的出气口处,所述第一吸风管11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第一下料斗13。如此,养殖残渣通过第一吸风管11进入所述第一下料斗13中,从而减少了待筛物中养殖残渣的比重,进而可提高后续提升机构的提升效率,同时避免养殖残渣后续进入振动筛分机4中堵塞振动筛分机4的筛板网孔,提高筛分效率和筛分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吸风机构3包括第二吸风管31和第二吸风机32,所述第二吸风管31的进气口正对所述传送机构2的下游端,所述第二吸风机32设于所述第二吸风管31的出气口处,所述第二吸风管31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第二下料斗33。如此,待筛物中剩余的养殖残渣还可通过第二吸风管31进入所述第二下料斗33中,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待筛物中养殖残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筛分效率和筛分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传送机构2包括传送皮带21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传送皮带21转动的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传送皮带21的上游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吸风机构1,所述传送皮带21的下游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吸风机构3。如此,通过传送皮带21将待筛物传送至后续振动筛分机4中进行筛分,待筛物进筛分机无需人工,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效提高了筛分效率和筛分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操作简单、能耗低、人工依赖程度低。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振动筛分机4包括机体41、筛板(图中未示出)以及振动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机体41上设有进料口411,所述进料口411延伸至所述传送机构2的下料端;所述机体41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至少两块所述筛板且最上方的所述筛板位于所述进料口411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筛板的孔径小于位于上方的所述筛板的孔径,各所述筛板的下方分别对应设有一个出料口412;所述振动机构设于所述机体41上且与各所述筛板相连。如此,通过所述振动筛分机4可将虫沙以及各种尺寸的黑水虻幼虫虫体筛分开来并分别由各个出料口412送出。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411设于所述机体41的左侧上方,各所述出料口412设于所述机体41的右侧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其中,最靠近所述机体41前面的所述出料口412对应最上方的所述筛板,最靠近所述机体41后面的所述出料口412对应最下方的所述筛板。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上料机构5,所述上料机构5设于所述传送机构2的上游工位,用于向所述传送机构2供给黑水虻幼虫。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所述上料机构5包括用于存放黑水虻幼虫的振动给料斗,所述振动给料斗的底部设有下料口51。如此,通过振动给料斗向所述传送机构2放料。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先通过在所述传送结构的上游端设有第一吸风机构1,在所述传送机构2的下游端设有第二风吸机构;如此,通过两道风吸作用将所述传送机构2上的待筛物中的养殖残渣大致清除干净,从而避免养殖残渣后续进入振动筛分机4中堵塞振动筛分机4的筛板网孔以致影响筛分效率;再通过所述振动筛分机4将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如此,筛出的黑水虻虫体含渣率低,无需二次分拣,且由于进入振动筛分机4的待筛物中养殖残渣极少,可增大振动筛分机4的进料量,从而提高筛分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通过将传送机构2、风吸机构、振动筛分机4有序设置,筛分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有效提高了筛分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风机构、传送机构、第二吸风机构和振动筛分机:

所述第一吸风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用于对所述传送机构上的待筛物进行一次养殖残渣清除;

所述传送机构,用于接收并向下游工位输送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

所述第二吸风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端,用于对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进行二次养殖残渣清除;

所述振动筛分机,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工位,用于将二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风机构包括第一吸风管和第一吸风机,所述第一吸风管的进气口正对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端,所述第一吸风机设于所述第一吸风管的出气口处,所述第一吸风管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第一下料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风机构包括第二吸风管和第二吸风机,所述第二吸风管的进气口正对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端,所述第二吸风机设于所述第二吸风管的出气口处,所述第二吸风管的出气口还连接有第二下料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机构包括传送皮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传送皮带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传送皮带的上游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吸风机构,所述传送皮带的下游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吸风机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筛分机包括机体、筛板以及振动机构;所述机体上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延伸至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料端;所述机体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至少两块所述筛板且最上方的所述筛板位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位于下方的所述筛板的孔径小于位于上方的所述筛板的孔径,各所述筛板的下方分别对应设有一个出料口;所述振动机构设于所述机体上且与各所述筛板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工位,用于向所述传送机构供给黑水虻幼虫。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构包括用于存放黑水虻幼虫的振动给料斗,所述振动给料斗的底部设有下料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其包括第一吸风机构、传送机构、第二吸风机构和振动筛分机:所述第一吸风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上游端,用于对所述传送机构上的待筛物进行一次养殖残渣清除;所述传送机构,用于接收并向下游工位输送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所述第二吸风机构,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端,用于对一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进行二次养殖残渣清除;所述振动筛分机,设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游工位,用于将二次养殖残渣清除后的待筛物中的虫沙与黑水虻虫体筛分开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黑水虻幼虫筛分系统,筛分出的商品虫含渣率低,无需二次分拣,且筛分效率较高、人工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王凤英;谌建村;邝建华;邝文校;李俊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汕头安芮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安芮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