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实现四畴取向的va段码显示屏。
背景技术:
传统的垂直取向被动段码液晶显示屏的每一显示区块的上下ito(indiumtinoxide,掺锡氧化铟)电极都采用均匀电极,加电后,同一显示区块的所有液晶分子相互平行,如此,平行于液晶分子入射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将不会发生偏转,无法穿过液晶盒。因此,无论液晶屏加电与否,沿平行于液晶分子的方向看,液晶屏上显示区块总是暗的,也即存在盲区,该盲区影响了液晶屏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现四畴取向的va段码显示屏,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实现四畴取向的va段码显示屏,包括平行设置并通过框胶连接的第一玻璃基板和第二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背离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玻璃基板背离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ito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玻璃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ito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ito电极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取向膜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ito电极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取向膜;所述第一ito电极或所述第二ito电极沿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排第一镂空线,任意一排第一镂空线沿第二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镂空线,所述第一ito电极或所述第二ito电极沿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排第二镂空线,任意一排第二镂空线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镂空线,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任意一排第一镂空线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镂空线之间,任意一排第二镂空线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镂空线之间,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同时位于所述第一ito电极或所述第二ito电极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透射轴的夹角呈45°。
具体的,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透射轴的夹角呈90°。
具体的,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的宽度介于5~6μm之间。
具体的,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的长度介于20~25μm之间。
具体的,相邻两排第一镂空线之间的距离介于30~35μm之间。
具体的,相邻两排第二镂空线之间的距离介于30~35μm之间。
具体的,所述液晶层对所述第一取向膜和所述第二取向膜不摩擦。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当不加电时,液晶层上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如同传统的va段码显示屏的状态;加电后,由于第一ito电极或第二ito电极上类像素点四周的第一镂空线和第二镂空线的存在,第一ito电极和第二ito电极会产生倾斜电场,在倾斜电场的作用下,类像素点在人眼可识别的像素内产生四畴取向,从而消除了显示屏的视角盲区,且类像素点在任意方向上不会出现较大色差,提高了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实现四畴取向的va段码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ito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在没有电场作用的情况下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第一玻璃基板;2、第二玻璃基板;3、液晶层;31、液晶分子;4、第一偏光片;5、第二偏光片;6、第一ito电极;61、第一镂空线;62、第二镂空线;7、第二ito电极;8、第一取向膜;9、第二取向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实现四畴取向的va段码显示屏,包括平行设置并通过框胶(图中未示出)连接的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设置在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之间的液晶层3、设置在第一玻璃基板1背离液晶层3一侧的第一偏光片4、设置在第二玻璃基板2背离液晶层3一侧的第二偏光片5、设置在第一玻璃基板1朝向液晶层3一侧的第一ito电极6、设置在第二玻璃基板2朝向液晶层3一侧的第二ito电极7、设置在第一ito电极6朝向液晶层3一侧的第一取向膜8,以及设置在第二ito电极7朝向液晶层3一侧的第二取向膜9。
重点参照图2所示,第一tio电极或第二ito电极7沿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排第一镂空线61,任意一排第一镂空线61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一镂空线61,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第一ito电极6或第二ito电极7沿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排第二镂空线62,任意一排第二镂空线62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镂空线62。任意一排第一镂空线61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镂空线62之间,任意一排第二镂空线62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镂空线61之间。也就是说相邻两个第一镂空线61以及设置在二者之间的相邻两个第二镂空线62之间围构成一个方形区域,该方形区域形成一个类像素点,该类像素点在四周的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的作用下实现了四畴取向,因此,类像素点在任意方向上不会出现较大色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同时位于第一ito电极6或第二ito电极7上,并且,当第一ito电极6上设有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时,第二ito电极7上则不设有镂空线,反之亦然。
具体的,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偏光片4的透射轴的夹角呈45°。更具体来说,当显示屏与水平面平行时(也即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与水平面平行时),第一偏光片4的透射轴与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之间呈45°的夹角。第一偏光片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偏光片5的透射轴的夹角呈90°,也即,当显示屏与水平面平行时,第二偏光片5的透射轴与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之间呈90°的夹角。液晶层3对第一取向膜8和第二取向膜9不摩擦,也即是说,第一取向膜8和第二取向膜9均取消配向工序。
具体的,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的宽度介于5~6μm之间,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的长度介于20~25μm之间。相邻两排第一镂空线61之间的距离介于30~35μm之间,相邻两排第二镂空线62之间的距离介于30~35μm之间。
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当不加电时,液晶层3上液晶分子31的排列方式如同传统的va段码显示屏的状态(如图3所示);加电后,由于第一ito电极6或第二ito电极7上类像素点四周的第一镂空线61和第二镂空线62的存在,第一ito电极6和第二ito电极7会产生倾斜电场(如图4所示),在倾斜电场的作用下,类像素点在人眼可识别的像素内产生四畴取向,从而消除了显示屏的视角盲区,且类像素点在任意方向上不会出现较大色差,提高了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实现四畴取向的va段码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并通过框胶连接的第一玻璃基板和第二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背离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玻璃基板背离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ito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玻璃基板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ito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ito电极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取向膜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ito电极朝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取向膜;所述第一ito电极或所述第二ito电极沿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排第一镂空线,任意一排第一镂空线沿第二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一镂空线,所述第一ito电极或所述第二ito电极沿第二方向上间隔分布多排第二镂空线,任意一排第二镂空线沿第一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第二镂空线,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任意一排第一镂空线位于相邻两个第二镂空线之间,任意一排第二镂空线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镂空线之间,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同时位于所述第一ito电极或所述第二ito电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透射轴的夹角呈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透射轴的夹角呈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的宽度介于5~6μ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空线和所述第二镂空线的长度介于20~25μ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第一镂空线之间的距离介于30~35μ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第二镂空线之间的距离介于30~35μ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对所述第一取向膜和所述第二取向膜不摩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