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碳粉盒及设置有该碳粉盒的打印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碳粉盒均会设置检测组件用以与打印机上的检测机构配合,以在当碳粉盒安装至打印机上后对碳粉盒进行检测,如检测碳粉盒是否为首次使用、碳粉盒的类型、碳粉盒的容量、碳粉盒是否安装到位等。其中,碳粉盒主要还包括盒体、搅拌架、送粉辊、显影辊和动力接收头,检测组件主要包括检测轮。搅拌架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的粉仓内,搅拌架的第一端设置有搅拌架齿轮,搅拌架齿轮位于粉仓外并位于盒体的第一端壁处;送粉辊可转动地安装在粉仓内并位于粉仓的出粉口处,送粉辊的一端设置有送粉辊齿轮,送粉辊齿轮位于粉仓外并位于盒体的第一端壁处;显影辊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上,显影辊位于粉仓外并位于出粉口处,显影辊与送粉辊邻接,显影辊的一端设置有位于第一端壁处的显影辊齿轮;动力接收头用于与打印机上的驱动头连接,使该驱动头能够驱动动力接收头转动,动力接收头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端壁上,动力接收头上设置有第一齿轮结构,送粉辊齿轮和显影辊齿轮分别与该第一齿轮结构啮合,使得该第一齿轮结构驱动送粉辊齿轮和显影辊齿轮相向转动,而搅拌架齿轮与第一齿轮结构之间通过一个惰轮进行联动。检测轮可根据需要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端壁或盒体的第二端壁,检测轮和动力接收头之间进行直接联动或间接联动,例如,当检测轮设置于第一端壁时,检测轮可直接与第一齿轮结构啮合或通过齿轮组与第一齿轮结构啮合;当检测轮设置于第二端壁时,可在搅拌架的第二端设置有传动齿轮,并使该传动齿轮与检测轮上的第二齿轮结构啮合,或在检测轮上设置橡胶圈,并使橡胶圈与传动齿轮摩擦联动。
当碳粉盒首次安装至打印机时,检测组件与打印机的检测机构接触,接着,打印机的驱动头驱动动力接收头转动,使动力接收头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检测轮转动,当检测轮转动预设角度时,使检测机构执行对检测组件的检测,以判断该碳粉盒是否为首次使用、该碳粉盒的类型、该碳粉盒的容量等,在完成本次检测后,检测轮不再收动力接收头和传动机构驱动,且碳粉盒中的保持组件对完成检测工作的检测轮进行固定,以使得碳粉盒的下次安装时,打印机能够检测到该碳粉盒的存在。
但是,现有的碳粉盒存在以下缺点:
第一,当检测轮上设置第二齿轮结构时,增加了检测轮的结构复杂程度和生产成本,且由于动力接收头被打印机的驱动头驱动时,既要带动搅拌架齿轮、送粉辊齿轮和显影辊齿轮转动,又要带动检测轮转动,因此,在经过一系列的旋转传动后,驱动力接收头受到的旋转扭曲力和扭矩会非常大,导致动力接收头和打印机的驱动头极易被损坏,尤其是当检测轮和驱动力接收头之间通过齿轮组进行联动时,更是会进一步加速动力接收头和驱动头的损坏。
第二,当检测轮上设置橡胶圈时,虽然能够简化检测轮的结构及生产成本,但是,在检测轮被驱动时橡胶圈容易发生打滑,导致动力接收头或传动齿轮无法可靠的驱动检测轮转动,从而导致打印机不能准确地对碳粉盒进行识别。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可适当降低的动力接收头所受扭矩的碳粉盒。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置有上述碳粉盒的打印机。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粉盒,包括盒体和搅拌架,盒体的第一端壁上设置有检测轮,搅拌架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内,搅拌架的第一端在盒体外设置有传动轮,传动轮位于第一端壁处,其中,碳粉盒还包括柔性带,柔性带缠绕在传动轮和检测轮之间,柔性带可在传动轮的卷绕下驱动检测轮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检测轮的连接。
由上可见,将柔性带缠绕在传动轮和检测轮之间,使得传动轮能够通过柔性带带动检测轮进行转动,进而使打印机上的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检测轮对碳粉盒进行检测;而由于在碳粉盒的一次生命周期中,检测轮仅使用一次,因此,通过柔性带对传动轮和检测轮进行连接,并使检测轮在转动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柔性带的连接,能够保证检测轮只被驱动一次,以避免打印机的检测机构在碳粉盒的一次生命周期中对碳粉盒进行多次检测,从而防止打印机对碳粉盒的使用状态出现误判或错判。此外,上述碳粉盒的结构设计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碳粉盒的生产成本,简化碳粉盒的结构,并可适当的降低动力接收头所受到的扭矩,并对打印机的驱动头起到保护作用。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传动轮的转向和检测轮的转向相反。
由上可见,通过柔性带对传动轮和检测轮进行连接,使得可以通过柔性带在传动轮和检测轮之间的不同缠绕方式来改变传动轮和检测轮的相对转向,而优选地,柔性带可呈蛇形缠绕于传动轮和检测轮之间,使得传动轮和转向和检测轮的转向相反。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检测轮具有圆弧面或第一圆柱面,圆弧面的轴线或第一圆柱面的轴线与检测轮的转动轴线共线,柔性带缠绕在圆弧面或第一圆柱面上的初始圆心角为130°至170°;和/或传动轮具有第二圆柱面,第二圆柱面的轴向与传动轮的转动轴线共线,柔性带缠绕在第二圆柱面上的初始长度为第二圆柱面周长的0.4倍至2倍。
由上可见,检测轮与柔性带的配合面的形状和结构可根据生产工艺、生产成本、设计要求进行相适配的设置,且柔性带缠绕在检测轮上的初始圆心角可根据检测轮所需转动的预设角度进行设置;而传动轮与柔性带的配合面设置成圆柱面,能够使得传动轮通过柔性带驱动检测轮进行匀速转动,以保证打印机的检测机构对碳粉盒检测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对柔性带缠绕在传动轮上的初始长度的设计,使得传动轮能够可靠的通过柔性带驱动检测轮转动,并避免传动轮对柔性带进行卷绕时柔性带从传动轮上脱落。
进一步的方案是,圆弧面与第二圆柱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柔性带的厚度的2倍至6倍;或第一圆柱面与第二圆柱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柔性带的厚度的2倍至6倍。
由上可见,上述设计能够保证当柔性带脱离与检测轮的连接并被完全卷绕至传动轮上后,柔性带不与检测轮接触,从而防止柔性带通过摩擦力继续带动检测轮转动,避免打印机的检测机构对碳粉盒进行错检或误检。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柔性带的厚度为0.5毫米至3毫米。
由上可见,柔性带的厚度可根据柔性带的材料进行选择,以避免柔性带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拉力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保证检测轮被转动时的转动稳定性和转动可靠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柔性带在检测轮上的端部与圆弧面或第一圆柱面粘接,柔性带粘接在第二圆柱面上,且柔性带与检测轮之间的粘力小于柔性带与传动轮之间的粘力。
由上可见,将柔性带分别与检测轮、传动轮粘接,使得柔性带能够被分别从检测轮、传动轮上揭除,从而便于碳粉盒的回收利用,而使柔性带与检测轮之间的粘力小于柔性带与传动轮之间的粘力则保证传动轮通过柔性带驱动检测轮转动时,柔性带能够与脱离与检测轮的连接而不会脱离与传动轮的连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柔性带背向检测轮的一面涂覆有胶粘剂。
由上可见,在柔性带背向检测轮的一面涂覆粘胶剂,使得当柔性带脱离检测轮后,传动轮对柔性带进行收尾时柔性带能够完全被卷绕至传动轮上,从而避免柔性带脱出检测轮的端部影响碳粉盒的其他传动部件的工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柔性带由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酯、聚乙烯、聚丙烯或尼龙材料制成。
由上可见,柔性带的制作材料可根据使用要求、生产要求及成本、安装空间的因素进行相适应的选择。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粉盒还可以是包括盒体,盒体的第一端壁上设置有动力接收头和检测轮,其中,碳粉盒还包括柔性带,柔性带缠绕在动力接收头和检测轮之间,柔性带可在动力接收头的卷绕下驱动检测轮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检测轮的连接。
由上可见,将柔性带缠绕在动力接收头和检测轮之间,使得动力接收头能够直接通过柔性带带动检测轮进行转动,进而使得打印机上的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检测轮对碳粉盒进行检测,且由于在碳粉盒的一次生命周期中,检测轮仅使用一次,因此,通过柔性带对动力接收头和检测轮进行连接,并使检测轮在转动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柔性带的连接,能够保证检测轮只被驱动一次,以避免打印机的检测机构在碳粉盒的一次生命周期中对碳粉盒进行多次检测,从而防止打印机对碳粉盒的实用状态出现错判或误判。此外,上述碳粉盒的结构设计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碳粉盒的生产成本,简化碳粉盒的结构,并可适当降低动力接收头受到的扭矩,并对打印机的驱动头起到保护作用。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印机,其中,包括上述的碳粉盒。
由上可见,设置有上述碳粉盒的打印机能够保证对碳粉盒的检测准确率,且能够更好的避免驱动头受损,同时还能够降低碳粉盒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省略部分组件后的局部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检测轮、传动轮和柔性带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检测轮完成检测动作后的检测轮、传动轮和柔性带之间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碳粉盒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碳粉盒100包括盒体1、搅拌架2、柔性带3、送粉辊3和显影辊4。盒体1内部设置有粉仓11,粉仓11用于存储碳粉。盒体1的第一端壁上设置有检测轮12,检测轮12可绕自身的轴线转动。盒体1的第二端壁上设置有动力接收头13和惰轮13,动力接收头13可绕自身的轴线相对盒体1转动,惰轮13可绕自身轴线相对盒体1转动。当碳粉盒100安装到打印机的粉盒仓后,动力接收头13与打印机的驱动头连接,使得打印机的驱动头能够驱动动力接收头13转动,继而通过碳粉盒100的传动系统驱动搅拌架2、送粉辊3和显影辊4转动,而检测轮12则与打印机的检测机头连接,使得打印机的检测机构通过检测轮12对碳粉盒100进行检测,以获取碳粉盒100的参数信息。
此外,碳粉盒100在第二端壁处设置有灌粉口15,灌粉口15与粉仓11连通,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灌粉口15向盒体1内补充碳粉,以满足碳粉盒100的循环使用要求;灌粉口15上可拆卸地安装有粉口盖16,粉口盖16能够对灌粉口15进行封闭,以避免碳粉盒100使用或运输过程中粉仓11内的碳粉从灌粉口15露出盒体1,当需要对粉仓11加罐碳粉时,将粉口盖16从灌粉口15上卸下,并完成对粉仓11的灌粉处理后,重新将粉口盖16盖合在灌粉口15上。
结合图3,驱动力接收头13上设置第一齿轮131、第二齿轮132和卡接部133,其中,第一齿轮131、第二齿轮132和卡接部133一体成型。卡接部133用于与打印机的驱动头卡接,以使得打印机的驱动头能够可靠地驱动动力接收头13转动。
结合图4,搅拌架2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上,搅拌架2的主体位于粉仓11内,而搅拌架2的两个轴端分别伸出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惰轮13上设置有第三齿轮141和第四齿轮,第三齿轮141与动力接收头13的第一齿轮131啮合。搅拌架2的第二端设置有搅拌架齿轮,搅拌架齿轮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壁处,且搅拌架齿轮与惰轮13的第四齿轮啮合,使得驱动力接收头13能够通过惰轮13驱动搅拌架2转动,以对粉仓11内的碳粉进行搅拌,从而避免粉仓11内的碳粉固结成块,提高了送粉辊3的送粉质量。搅拌架2的第一端设置有传动轮21,传动轮21与搅拌架2固定连接,且传动轮21位于盒体1的第一端壁处,传动轮21与检测轮12之间通过柔性带3进行连接,使得搅拌架2能够通过传动轮21和柔性带3驱动检测轮12转动,进而使打印机的检测机构通过检测轮12对碳粉盒100进行检测,如检测碳粉盒100是否为首次使用、碳粉盒100的类型、碳粉盒100的容量等。
结合图5和图6,柔性带3缠绕在传动轮21和检测轮12之间,使得柔性带3可在传动轮21的卷绕下驱动检测轮12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检测轮12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带3呈蛇形缠绕在传动轮21和检测轮12之间,使得传动轮21的转向与检测轮12的转向相反。
检测轮12具有圆弧面121,且圆弧面121的轴线与检测轮12的转动轴线共线,柔性带3缠绕在检测轮12的圆弧面121上的初始圆心角a优选为130°至170°,其中,柔性带3缠绕在检测轮12的圆弧面121上的初始圆心角a的具体角度值可根据不同打印机的检测机构的结构、检测方式及检测要求进行相适应低设置,故在此不进行一一例举。
检测轮12具有第二圆柱面211,第二圆柱面211的轴向与传动轮21的转动轴线共线,柔性带3缠绕在第二圆柱面211上的初始长度优选为第二圆柱面211的周长的0.4倍至2倍,将传动轮21与柔性带3的配合面设置成圆柱面使传动轮21能够通过柔性带3驱动检测轮12进行匀速转动,以保证打印机的检测结构对碳粉盒100检测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对柔性带3缠绕在传动轮21上的初始长度的设计,使得传动轮21能够可靠地通过柔性带3驱动检测轮12转动的同时,避免传动轮21对柔性带3卷绕时柔性带3从传动轮21上脱落。
柔性带3的第一端粘接在检测轮12的圆弧面121上,优选地,柔性带3在检测轮12上的端部与圆弧面121粘接,即柔性带3仅其第一端的端部与检测轮12粘接;另外,柔性带3的第二端粘接在传动轮21的第二圆柱面211上,优选地,柔性带3与第二圆柱面211的重叠处全部涂覆胶粘剂,从而防止柔性带3从传动轮21上脱落。其中,柔性带3与检测轮12之间的粘力小于柔性带3与传动轮21之间的粘力,使得传动轮21通过柔性带3驱动检测轮12转动时,柔性带3不会从传动轮21上脱落,且柔性带3能够带动检测轮12跟随传动轮21转动,并在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检测轮12的连接。此外,柔性带3背向检测轮12的一面涂覆有胶粘剂,而通过在柔性带3背向检测轮12的一面涂覆粘胶剂,使得当柔性带3脱离检测轮12后,传动轮21对柔性带3进行收尾时柔性带3能够完全被卷绕至传动轮21上,从而避免柔性带3脱出检测轮12的端部影响碳粉盒100的其他传动部件的工作。
柔性带3的厚度h为0.5毫米至3毫米,且柔性带3由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酯、聚乙烯、聚丙烯或尼龙等材料制成,其中,柔性带3的厚度h可根据柔性带3的材料进行选择,以避免柔性带3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拉力而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保证检测轮12被转动时的转动稳定性和转动可靠性。此外,检测轮12的圆弧面121与传动轮21的第二圆柱面211之间的最小间距w为柔性带3厚度h的2倍至6倍,通过对检测轮12的圆弧面121与传动轮21的第二圆柱面211之间的最小间距w的设置能够保证当柔性带3脱离与检测轮12的连接并被完全卷绕至传动轮21上后,柔性带3不与检测轮12接触,从而防止柔性带3通过摩擦力继续带动检测轮12转动,避免打印机的检测机构对碳粉盒100进行错检或误检
需要说明的是,检测轮12的转向可根据打印机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构、检测方向设置成同向转动,当检测轮12的转向需要与传动轮21的转向相同时,使柔性带3和传动轮21之间的第一切点与柔性带3和检测轮12之间的第二切点的连线平行于传动轮21的转动轴线与检测轮12的转动轴线之间的最短连线,可见,可通过柔性带3在传动轮21和检测轮12之间的不同缠绕方式来改变传动轮21和检测轮12的相对转向,继而使得碳粉盒100可根据打印机的检测机构进行相适配的设置。再者,检测轮12与柔性带3的配合面的形状和结构可根据生产工艺、生产成本、设计要求进行相适配的设置,如可将检测轮12上的圆弧面121替换设置呈第一圆柱面,而第一圆柱面与柔性带3的连接方式,第一圆柱面与第二圆柱面211之间的最小间距等设置均与圆弧面121相同,故在此不重复阐述。
送粉辊3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上,送粉辊3位于粉仓11内且送粉辊3位于粉仓11的出粉口处。送粉辊3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壁的第一端伸出第二端壁,其该端上设置有送粉辊齿轮31,送粉辊齿轮31与送粉辊3固定连接,且送粉辊齿轮31与动力接收头13上的第二齿轮132啮合,使得动力接收头13能够通过第二齿轮132和送粉辊齿轮31驱动送粉辊3转动,从而将粉仓11内的碳粉传送至显影辊4上。
显影辊4绕自身的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上,显影辊4位于粉仓11外,且显影辊4位于粉仓11的出口处,显影辊4与送粉辊3邻接,以接收送粉辊3传送的碳粉。送粉辊3靠近盒体1第二端壁的一端伸出第二端壁,其该端上设置有显影辊齿轮41,显影辊齿轮41与显影辊4固定连接,且显影辊齿轮41与动力接收头13上的第一齿轮131啮合,使得动力接收头13能够通过第一齿轮131和显影辊齿轮41驱动显影辊4转动。
综上可见,将柔性带缠绕在传动轮和检测轮之间,使得传动轮能够通过柔性带带动检测轮进行转动,进而使打印机上的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检测轮对碳粉盒进行检测;而由于在碳粉盒的一次生命周期中,检测轮仅使用一次,因此,通过柔性带对传动轮和检测轮进行连接,并使检测轮在转动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柔性带的连接,能够保证检测轮只被驱动一次,以避免打印机的检测机构在碳粉盒的一次生命周期中对碳粉盒进行多次检测,从而防止打印机对碳粉盒的使用状态出现误判或错判。此外,通过对碳粉盒的结构设计还能够有效的降低碳粉盒的生产成本,简化碳粉盒的结构,并可适当的降低动力接收头所受到的扭矩,并对打印机的驱动头起到保护作用。
碳粉盒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取消在搅拌架第一端上的设置传动轮,将检测轮设置于第一端壁,并将柔性带缠绕在动力接收头和检测轮之间。
具体地,在动力接收头上设置与碳粉盒第一实施例的传动轮上第二圆柱面作用、功能相同的第三圆柱面,并将柔性带的第一端缠绕在检测轮的圆柱面或第一圆柱面上,将柔性带的第二端缠绕在动力接收头的第三圆柱面上,使得柔性带可在动力接收头的卷绕下驱动检测轮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检测轮的连接。
其中,动力接收头与柔性带之间的参数设置(如柔性带缠绕在第三圆柱面上的初始长度)、动力接收头与检测轮之间的参数设置(如第三圆柱面与圆弧面之间的最小间距,或第三圆柱面与第一圆柱面之间的最小间距;柔性带与动力接收头之间的粘力大小)的设置原理与碳粉盒第一实施例中传动轮与柔性带之间的参数设置、传动轮与检测轮之间的参数设置的设置原理相同,故在此不重复例举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端壁上的传动元件较多,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圆柱面与圆弧面之间的最小间距或第三圆柱面与第一圆柱面之间的最小间距可适当增大。
碳粉盒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上述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轮的圆弧面或第一圆柱面上设置有刻度线,而盒体的第一端壁或对第二端壁上设置有与该刻度线相匹配的标志(如箭头、指示点),以便于对碳粉盒进行装配,且回收利用更加简便,使得无需专业工具和/或专业人员操作即可完成对检测轮的定位,从而保证碳粉盒装配后检测轮的初始位置准确。其中,当检测轮设置于盒体的第一端壁时,可仅在第一端壁上设置与刻度线相匹配的标志;当检测轮设置于盒体的第二端壁时,可仅在第二端壁上设置与刻度线相匹配的标志。
打印机实施例:
打印机包括上述碳粉盒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碳粉盒,而设置有上述碳粉盒的打印机能够保证对碳粉盒的检测准确率,且能够更好的避免驱动头受损,同时还能够降低碳粉盒的使用成本。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碳粉盒,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壁上设置有检测轮;
搅拌架,所述搅拌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搅拌架的第一端在所述盒体外设置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一端壁处;
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粉盒还包括:
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缠绕在所述传动轮和所述检测轮之间,所述柔性带可在所述传动轮的卷绕下驱动所述检测轮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所述检测轮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轮的转向和所述检测轮的转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轮具有圆弧面或第一圆柱面,所述圆弧面的轴线或所述第一圆柱面的轴线与所述检测轮的转动轴线共线,所述柔性带缠绕在所述圆弧面或所述第一圆柱面上的初始圆心角为130°至170°;和/或
所述传动轮具有第二圆柱面,所述第二圆柱面的轴向与所述传动轮的转动轴线共线,所述柔性带缠绕在所述第二圆柱面上的初始长度为所述第二圆柱面周长的0.4倍至2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弧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所述柔性带的厚度的2倍至6倍;或
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第二圆柱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所述柔性带的厚度的2倍至6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带的厚度为0.5毫米至3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带在所述检测轮上的端部与所述圆弧面或所述第一圆柱面粘接;
所述柔性带粘接在第二圆柱面上,且所述柔性带与所述检测轮之间的粘力小于所述柔性带与所述传动轮之间的粘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带背向所述检测轮的一面涂覆有胶粘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碳粉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带由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酯、聚乙烯、聚丙烯或尼龙材料制成。
9.碳粉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壁上设置有动力接收头和检测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粉盒还包括柔性带,所述柔性带缠绕在所述动力接收头和所述检测轮之间,所述柔性带可在所述动力接收头的卷绕下驱动所述检测轮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脱离与所述检测轮的连接。
10.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碳粉盒。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