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7-15  91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我国教科书中,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其中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香菇等,为了更好的了解微生物,需要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在检测时,需要对微生物进行取样。

然而,市场上现有的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的长度一定,无法对不同场所进行取样,局限性较大,以及在夜间取样时,需要人手痛抓持电源进行照明,给取样带了的很大的难度,同时一次只能对一出取样,也无法将取样的样品进行分类,不便于取样后的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的长度一定,无法对不同场所进行取样,局限性较大,以及在夜间取样时,需要人手痛抓持电源进行照明,给取样带了的很大的难度,同时一次只能对一出取样,也无法将取样的样品进行分类,不便于取样后的检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包括上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充电电池,所述上连接杆的边侧位于充电电池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照明灯,所述上连接杆的内部安装有中连接杆,所述中连接杆的内部安装有下连接杆,所述下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取样头,所述取样头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取样管,所述上连接杆上端的边侧开设有对接插孔,所述取样管与对接插孔通过连接管相互接通,所述对接插孔的内部安装有对接管,所述对接管位于对接插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集气囊,所述上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杆,所述手持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杆与中连接杆、中连接杆与下连接杆均采用卡合连接,且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与下连接杆均采用中空式圆台形结构设计。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关于上连接杆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四个,且连接柱呈l字型结构设计,且连接柱下端的照明灯与充电电池、开关按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取样管位于取样头的边侧设置有四个,且取样管交错分布。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上端呈螺旋结构设计,且连接管为弹性管。

优选的,所述对接插孔关于上连接杆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四个,且对接插孔与对接管卡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通过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下连接杆与连接管的相互配合,可直接拉动中连接杆与下连接杆,来实现取样装置长度的调节,进而便于取样装置可对不同场所进行取样,大大降低了取样装置的局限性;

2、该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充电电池、开关按钮、连接柱与照明灯的设置,可将在夜间给装置提供照明,进而便于装置在夜间的取样,降低了取样时的操作难度;

3、该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通过四组取样头、取样管、对接插孔、连接管、对接管与收集气囊的设置,可同时对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且将收集的样品进行分类放置,进而便于取样后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与下连接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连接杆;2、充电电池;3、开关按钮;4、连接柱;5、照明灯;6、中连接杆;7、下连接杆;8、取样头;9、取样管;10、对接插孔;11、连接管;12、对接管;13、收集气囊;14、手持杆;15、橡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包括上连接杆1,上连接杆1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充电电池2,上连接杆1的边侧位于充电电池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连接柱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照明灯5,上连接杆1的内部安装有中连接杆6,中连接杆6的内部安装有下连接杆7,下连接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取样头8,取样头8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取样管9,上连接杆1上端的边侧开设有对接插孔10,取样管9与对接插孔10通过连接管11相互接通,对接插孔10的内部安装有对接管12,对接管12位于对接插孔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集气囊13,上连接杆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杆14,手持杆1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套15。

进一步的,上连接杆1与中连接杆6、中连接杆6与下连接杆7均采用卡合连接,且上连接杆1、中连接杆6与下连接杆7均采用中空式圆台形结构设计,便于装置长度的调节,进而便于对不同场所进行取样。

进一步的,连接柱4关于上连接杆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四个,且连接柱4呈l字型结构设计,且连接柱4下端的照明灯5与充电电池2、开关按钮3电性连接,为取样装置在夜间使用时提供照明。

进一步的,取样管9位于取样头8的边侧设置有四个,且取样管9交错分布,同时对不同位置进行取样。

进一步的,连接管11的上端呈螺旋结构设计,且连接管11为弹性管,确保调节取样装置长度时,连接管11可自由伸缩。

进一步的,对接插孔10关于上连接杆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四个,且对接插孔10与对接管12卡合连接,便于对接管12的拆装,同时便于对取样的样品进行分类放置。

工作原理:首先,将取样装置拿至使用地点,调节装置的长度,将中连接杆6与下连接杆7分别拉出,连接管11的上端延伸,确保取样头8满足取样要求,使用者手部抓住橡胶套15,将取样头8伸入取样处,将对接管12插入对接插孔10中,挤压收集气囊13,将样品通过取样管9吸入连接管11中,通过连接管11吸入收集气囊13的内部,将对接管12从对接插孔10中拔出,进而四个收集气囊13分别放置进行检测即可,当使用者在夜间取样时,按下开关按钮3,充电电池2对照明灯5进行供电,照明灯5为取样过程中提高照明,然后将取样装置拿至使用地点,调节装置的长度,将中连接杆6与下连接杆7分别拉出,类似与雨伞的伸缩杆部件原理,则此时连接管11的上端延伸,确保取样头8满足取样要求,使用者手部抓住橡胶套15,将取样头8伸入取样处,将对接管12插入对接插孔10中,挤压收集气囊13,将样品通过取样管9吸入连接管11中,通过连接管11吸入收集气囊13的内部,将对接管12从对接插孔10中拔出,进而四个收集气囊13分别放置进行检测即可。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包括上连接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杆(1)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充电电池(2),所述上连接杆(1)的边侧位于充电电池(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所述连接柱(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照明灯(5),所述上连接杆(1)的内部安装有中连接杆(6),所述中连接杆(6)的内部安装有下连接杆(7),所述下连接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取样头(8),所述取样头(8)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取样管(9),所述上连接杆(1)上端的边侧开设有对接插孔(10),所述取样管(9)与对接插孔(10)通过连接管(11)相互接通,所述对接插孔(10)的内部安装有对接管(12),所述对接管(12)位于对接插孔(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集气囊(13),所述上连接杆(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手持杆(14),所述手持杆(1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橡胶套(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杆(1)与中连接杆(6)、中连接杆(6)与下连接杆(7)均采用卡合连接,且上连接杆(1)、中连接杆(6)与下连接杆(7)均采用中空式圆台形结构设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4)关于上连接杆(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四个,且连接柱(4)呈l字型结构设计,且连接柱(4)下端的照明灯(5)与充电电池(2)、开关按钮(3)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管(9)位于取样头(8)的边侧设置有四个,且取样管(9)交错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1)的上端呈螺旋结构设计,且连接管(11)为弹性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插孔(10)关于上连接杆(1)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四个,且对接插孔(10)与对接管(12)卡合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包括上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充电电池,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照明灯,所述中连接杆的内部安装有下连接杆,所述取样头的边侧固定连接有取样管,所述取样管与对接插孔通过连接管相互接通,所述对接管位于对接插孔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收集气囊。该微生物检测用取样装置,可直接拉动上连接杆、中连接杆与下连接杆,来实现取样装置长度的调节,进而便于取样装置可对不同场所进行取样,同时可将在夜间给装置提供照明,进而便于装置在夜间的取样,降低了取样时的操作难度,以及可同时对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且将收集的样品进行分类放置,进而便于取样后的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房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房霞
技术研发日:2020.07.2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