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散热风扇的减振降噪,具体为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散热风扇的应用领域十分的广泛,无论是大型机械还是民用电脑里都能够见到散热风扇的身影,散热风扇对于设备运行来说至关重要,散热风扇的散热性能对于设备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散热风扇的散热性能一般,达到高转速时还会出现振动以及噪音的问题,降低设备的使用体验。而且散热带来的振动对于设备来说是有所损害的,长期处于振动的环境会导致零件松动,甚至对会导致零部件的加速磨损。因此要做到高转速、低振动往往需要通过提升设备加工的精度以及安装精度来实现的,这样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不利于降低成本。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结构简单、加工难度低、生产成本低、振动小且噪音低的散热风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该扇热风扇采用多组减振结构,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而且能够对马达的转动进行调心,使的马达的转动更加的稳定,降低振动的产生。另外,扇叶的特殊设计能够使的风噪进一步降低,提升该散热风扇的降噪水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该扇热风扇包括:风扇支架、马达外壳、转轴、轴承减振件、扇叶和支架减振座,其中,所述风扇支架的周围固定多个支架减振座,用于降低振动的传递;所述马达外壳通过马达减振座与所述风扇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转轴通过轴承固定在马达外壳上;所述轴承上设置有所述轴承减振件,用于对所述轴承进行调心以及降低振动的传递;定子固定在所述马达外壳的内部,转子固定在所述转轴上,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作用,用于带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扇叶固定在所述转轴的一端,用于在转轴的带动下进行转动;扇叶上设置有导风锥,用于梳理气流,降低风噪。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减振件包括:轴承内环柔性环和轴承外环柔性环,其中,所述轴承内环柔性环设置在所述轴承的内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所述轴承外环柔性环设置在所述轴承的外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或者所述轴承减振件包括:轴承内环柔性环其中,所述轴承内环柔性环设置在所述轴承的内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或者所述轴承减振件包括:轴承外环柔性环,其中,所述轴承外环柔性环设置在所述轴承的外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叶与转轴之间设置有柔性套,用于降低转轴与所述扇叶之间的振动传递。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支架周围具有进气隔栅,用于所述扇叶侧端进气,防止所述扇叶产生的风噪在此处往复回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叶的外沿截面为倒j型,所述外沿与所述风扇支架间隙配合,用于防止气流流动紊乱。
其中所述外沿上具有泄压孔,用于将所述扇叶运转时内部产生的高压气体排出,防止产生高压气体带来的异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锥横切面为三角形,且设置的长度方向是气流在叶片上的流动方向,所述导风锥的高度以及横截面积随气流流向逐渐变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减振座包括:支架上减振件和支架下减振件,其中,所述支架上减振件与所述支架下减振件通过轴孔配合安装,且所述支架上减振件与所述支架下减振件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安装压铆螺柱进行固定;所述支架上减振件的上部、底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支架支撑结构,所述支架下减振件的上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所述支架支撑结构,所述支架支撑结构用于减小支撑面积,降低振动传递。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马达减振座包括:马达上减振件和马达下减振件,其中,所述马达上减振件与所述马达下减振件通过轴孔配合安装,且所述马达上减振件与所述马达下减振件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安装压铆螺柱进行固定;所述马达上减振件的上部、底部和周围具有多个马达支撑结构,所述马达下减振件的上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所述马达支撑结构,所述马达支撑结构用于减小支撑面积,降低振动传递。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该散热风扇还包括柔性o型圈,设置在所述轴承侧面与所述马达外壳接触的位置,用于限制所述轴承轴向位移,防止振动传递。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具有以下益处:该散热风扇在轴承位置设置有轴承减振件,能够进行调心以及减振。设置的马达减振座和支架减振座能够大大降低振动的传递,且在扇叶上设置有导流锥,能够梳理气流,进一步降低风噪。扇叶与转轴之间设置有柔性套,用于调整扇叶的旋转重心,以及降低振动的传递。这些结构的设置能够大幅度降低振动的传递,降低噪音,且设备加工和组装精度要求低,生产效率高。
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所附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扇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扇叶的剖视图。
图5为图2中a处实施例一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a处实施例二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2中a处实施例三的结构放大图。
图8为图2中a处实施例四的结构放大图。
图9为图2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支架减振座的立体图。
图11为图2中c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马达减振座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扇支架、2-马达外壳、3-转轴、4-轴承减振件、5-扇叶、6-支架减振座、7-马达减振座、8-轴承、9-定子、10-转子、11-导风锥、12-轴承内环柔性环、13-轴承外环柔性环、14-柔性套、15-进气格栅、16-外沿、17-泄压孔、18-支架上减振件、19-支架下减振件、20-马达上减振件、21-马达下减振件、22-柔性o型圈、23-支架支撑结构、24-马达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示例性实施方式,该详细说明不应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应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特性和实施方案的更详细的描述。
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多种改进和变化,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由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对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得的。本申请说明书和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的结构图。该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该散热风扇包括:风扇支架1、马达外壳2、转轴3、轴承减振件4、扇叶5和支架减振座6。其中,风扇支架1的周围固定多个支架减振座6,用于降低振动的传递。通常设置三个以上的支架减振座6,以提升稳定性,如图1所示的爆炸图,图中对称设置了4个支架减振座6。
马达外壳2通过马达减振座7与风扇支架1固定连接,阻断部分振动从马达外壳2传递到风扇支架1上。转轴3通过轴承8固定在马达外壳2上。一般情况下,转轴3上下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轴承8,用于将转轴3进行位置限定。本实施例中利用两个轴承8将转轴3进行固定,且轴承8固定在马达外壳2上。轴承8上设置有轴承减振件4,轴承减振件4用于对轴承8进行调心以及降低振动的传递,降低振动的产生以及阻断部分振动从转轴3或轴承8向马达外壳2上传递。
定子9固定在马达外壳2的内部,转子10固定在转轴3上,同时转子10是在定子9的包围内。散热风扇通电后,定子9和转子10作用,转子10转动,进而转子10带动转轴3转动。
扇叶5固定在转轴3的一端,扇叶5用于在转轴3的带动下进行转动并传输气体。本实施例中扇叶5的叶片数量为7片或9片,更或是有多片叶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扇叶5上设置有导风锥11,导风锥11用于梳理气流,防止气流在叶片上流动紊乱,相互撞击,进一步将低风噪。如图4所示,导风锥11横切面为三角形。如图3所示导风锥11的设置长度方向是气流在叶片上的流动方向,导风锥11的高度以及横截面积随气流流向逐渐变大。气流刚接触叶片时导风锥11的高度很低,横切面积很小。随着气流在叶片上的流动,导风锥11的横切面积逐渐变大,且高度也逐渐增加。这就使得气流的静压力逐渐提升,更有利于进行气流的输送,提升该散热风扇的送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轴承减振件4包括:轴承内环柔性环12和轴承外环柔性环13。其中,轴承内环柔性环12设置在轴承8的内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轴承外环柔性环13设置在轴承8的外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当转轴3转动的时候,会出现径向的晃动,轴承内环柔性环12受压会给转轴3一个弹性力,转轴3在转动过程中会逐渐趋于平稳。随着转速的提高,转轴3在弹性力的作用下逐渐趋于稳定,径向晃动大大降低。另外,轴承8因为加工的误差,也会产生一定的振动,该振动传递到轴承内环柔性环12和轴承外环柔性环13,轴承内环柔性环12和轴承外环柔性环在受到轴承8的压力后,均会给轴承8一个弹性力,该弹性力能够使轴承8的内外环与滚珠之间的配合进行一定的调整,使的轴承8的内外环与滚珠之间的接触压力趋向于平稳,进而实现调心的功能,且降低了振动,减小了噪音,而且振动的降低还能够延长轴承8的使用寿命。轴承内环柔性环12和轴承外环柔性环13还能够吸收振动,降低振动的传递效率,使的转轴3和轴承8产生的振动在进行传递的过程中得到大大的衰减。且软连接的方式还有助于防止噪音的产生,避免刚性接触对轴承和转轴带来的损坏。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轴承减振件4包括:轴承内环柔性环12其中,轴承内环柔性环12设置在轴承8的内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稳定转轴3的转动,使转轴3的转动晃动幅度降低,抑制振动的产生,进而抑制噪音的产生。另外还能够对轴承8进行调心,使的轴承8在转动的过程中调节轴承内环与滚珠之间的接触压力,让接触压力趋于一致,使的轴承8转动更加的稳定。另外,转轴3与轴承8之间为软连接,软连接的方式还有助于防止噪音的产生,避免刚性接触对轴承和转轴带来的损坏。
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轴承减振件4包括:轴承外环柔性环13,其中,轴承外环柔性环13设置在轴承8的外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稳定转轴3的转动,使转轴3的转动晃动幅度降低,抑制振动的产生,进而抑制噪音的产生。另外还能够对轴承8进行调心,使的轴承8在转动的过程中调节轴承外环与滚珠之间的接触压力,让接触压力趋于一致,使的轴承8转动更加的稳定。这有利于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该散热风扇还包括柔性o型圈22,柔性o型圈22设置在轴承8侧面与马达外壳2接触的位置,用于限制轴承8轴向位移,防止振动传递。为了避免轴承8与马达外壳2在轴向方向上接触,在轴承8与马达外壳2的接触面之间设置柔性o型圈22,用于防止轴承8与马达外壳2之间的接触,避免刚性连接带来的振动传递以及噪音。同理,该散热风扇的转轴3上的其他轴承8与马达外壳2的轴向接触面之间均设置柔性o型圈22。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扇叶5与转轴3之间设置有柔性套14,柔性套14用于降低转轴3与扇叶5之间的振动传递,还能够在扇叶转动的过程中调整扇叶5的旋转重心,使的扇叶5旋转更加稳定,进而降低扇叶5的旋转晃动幅度。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风扇支架1周围具有进气隔栅15,进气隔栅15用于扇叶5侧端进气,防止扇叶5产生的风噪在此处往复回响。气流从进气隔栅15进入风扇支架1内部,防止风扇支架1内部气流撞击进气隔栅15处,进而降低了气流撞击带来的风噪。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扇叶5的外沿16截面为倒j型,外沿16与风扇支架1间隙配合,用于防止气流流动紊乱,防止气流从外部向扇叶5与风扇支架1之间的缝隙进入,导致扇叶5叶片表面的气流紊乱,不利于叶片表面的导风锥11对气流进行梳理,同时也不利于降低风噪。
另外,外沿16上具有泄压孔17,用于将扇叶5运转时内部产生的高压气体排出,防止产生高压气体带来的异响。
支架减振座6包括:支架上减振件18和支架下减振件19。其中,如图9所示,支架上减振件18与支架下减振件19通过轴孔配合安装,且支架上减振件18与支架下减振件19中心具有通孔,通孔是用于安装压铆螺柱对支架上减振件18和支架下减振件19进行固定。压铆螺柱固定在风扇支架1上,压铆螺柱穿过支架上减振件18与支架下减振件19的中心通孔,然后利用螺栓将其拧紧,使的支架上减振件18、支架下减振件19和风扇支架1固定在一起。
如图10所示,支架上减振件18的上部、底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支架支撑结构23,支架下减振件19的上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支架支撑结构23,支架支撑结构23用于减小支撑面积,降低振动传递。风扇支架1与支架减振座6的接触位置均设置有支架支撑结构23,支架支撑结构23能够减小支架减振座6与风扇支架1之间的接触面积,这对于减弱振动的传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支架上减振件18和支架下减振件19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缓冲孔,缓冲孔能够降低振动在支架上减振件18和支架下减振件19内部的传递效率,使的振动的传递进一步削弱。
马达减振座7包括:马达上减振件20和马达下减振件21。其中,如图11所示,马达上减振件20与马达下减振件21通过轴孔配合安装,且马达上减振件20与马达下减振件21中心具有通孔,通孔用于安装压铆螺柱对马达上减振件20和马达下减振件21进行固定。风扇支架1的支架延伸部设置在马达上减振件20与马达下减振件21之间,压铆螺柱是固定在马达外壳2上的,且马达外壳2设置在马达上减振件20的上部。通过使用螺栓拧紧压铆螺柱,使得马达上减振件20、马达下减振件21和马达外壳2仅仅固定在一起,同时风扇支架1也被固定在一起,达到了将马达外壳2与风扇支架1固定在一起的目的。
如图12所示,马达上减振件20的上部、底部和周围具有多个马达支撑结构24,马达下减振件21的上部和周围具有多个马达支撑结构24,马达支撑结构24用于减小支撑面积,降低振动传递。风扇支架1与马达减振座7的接触位置以及马达外壳2与马达减振座7的接触位置均设置有支架支撑结构23,支架支撑结构23能够减小马达减振座7与风扇支架1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及马达减振座7与马达外壳2之间的接触面积,这对于减弱振动的传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马达上减振件20和马达下减振件21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缓冲孔,缓冲孔能够降低振动在马达上减振件20和马达下减振件21内部的传递效率,使的振动的传递进一步削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一种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包括:风扇支架(1)、马达外壳(2)、转轴(3)、轴承减振件(4)、扇叶(5)和支架减振座(6),其中,
所述风扇支架(1)的周围固定多个支架减振座(6),用于降低振动的传递;
所述马达外壳(2)通过马达减振座(7)与所述风扇支架(1)固定连接,所述转轴(3)通过轴承(8)固定在马达外壳(2)上;
所述轴承(8)上设置有所述轴承减振件(4),用于对所述轴承(8)进行调心以及降低振动的传递;
定子(9)固定在所述马达外壳(2)的内部,转子(10)固定在所述转轴(3)上,所述定子(9)和所述转子(10)作用,用于带动所述转轴(3)转动;
所述扇叶(5)固定在所述转轴(3)的一端,用于在转轴(3)的带动下进行转动;
扇叶(5)上设置有导风锥(11),用于梳理气流,降低风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减振件(4)包括:轴承内环柔性环(12)和轴承外环柔性环(13),其中,
所述轴承内环柔性环(12)设置在所述轴承(8)的内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
所述轴承外环柔性环(13)设置在所述轴承(8)的外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或者
所述轴承减振件(4)包括:轴承内环柔性环(12),其中,所述轴承内环柔性环(12)设置在所述轴承(8)的内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或者
所述轴承减振件(4)包括:轴承外环柔性环(13),其中,所述轴承外环柔性环(13)设置在所述轴承(8)的外环处,用于进行减振以及调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5)与转轴(3)之间设置有柔性套(14),用于降低转轴(3)与所述扇叶(5)之间的振动传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支架(1)周围具有进气隔栅(15),用于所述扇叶(5)侧端进气,防止所述扇叶(5)产生的风噪在此处往复回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5)的外沿(16)截面为倒j型,所述外沿(16)与所述风扇支架(1)间隙配合,用于防止气流流动紊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沿(16)上具有泄压孔(17),用于将所述扇叶(5)运转时内部产生的高压气体排出,防止产生高压气体带来的异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锥(11)横切面为三角形,且设置的长度方向是气流在叶片上的流动方向,所述导风锥(11)的高度以及横截面积随气流流向逐渐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减振座(6)包括:支架上减振件(18)和支架下减振件(19),其中,
所述支架上减振件(18)与所述支架下减振件(19)通过轴孔配合安装,且所述支架上减振件(18)与所述支架下减振件(19)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安装压铆螺柱进行固定;
所述支架上减振件(18)的上部、底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支架支撑结构(23),所述支架下减振件(19)的上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所述支架支撑结构(23),所述支架支撑结构(23)用于减小支撑面积,降低振动传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减振座(7)包括:马达上减振件(20)和马达下减振件(21),其中,
所述马达上减振件(20)与所述马达下减振件(21)通过轴孔配合安装,且所述马达上减振件(20)与所述马达下减振件(21)中心具有通孔,用于安装压铆螺柱进行固定;
所述马达上减振件(20)的上部、底部和周围具有多个马达支撑结构(24),所述马达下减振件(21)的上部和周围具有多个所述马达支撑结构(24),所述马达支撑结构(24)用于减小支撑面积,降低振动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振降噪结构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还包括柔性o型圈(22),设置在所述轴承(8)侧面与所述马达外壳(2)接触的位置,用于限制所述轴承(8)轴向位移,防止振动传递。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