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7-19  77


本实用新型属于沼气工程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沼气工程中兼氧水解工艺是一种利用兼氧方式进行木质纤维素预处理的方式,可以使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的沼气中甲烷含量高达57%,并大大缩短沼气生产时间。为在水解池内提供兼氧环境,需要在池内设置曝气系统以间歇曝气,现行的曝气方案多用于污水处理项目,在沼气工程中使用较少。相较于污水处理项目,水解工艺具有物料浓度高,粒径大等特点,采用污水处理项目曝气布置方案进行曝气系统设计,会产生曝气不均匀和曝气头易被高浓度物料堵塞而造成系统运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解决了以往沼气工程水解过程中沼气生产时间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包括曝气管、曝气头、进气管和风机,所述曝气管为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利用管道支架固定盘绕在水解池池底,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处焊接有短管用于连接所述曝气头,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侧壁的距离不小于0.2m,所述曝气管上设有能够伸出水解池外的排水管。

优选地,所述水解池内的物料浓度为10%~13%。

优选地,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池底的距离为0.3-0.6m。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头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曝气管上。

优选地,所述曝气头为微孔曝气头。

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有效容积不大于300m3,所述曝气管为一圈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侧壁的距离为0.2-0.5m。

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有效容积为300-500m3,所述曝气管为两圈不连通同心布置的环状管道,所述两圈曝气管的间距为1.0-1.5m,所述风机通过分气缸将气体分配入所述两圈曝气管的进气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水解池有效容积为500-700m3,所述曝气管为三圈不连通的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包括内层曝气管、中间层曝气管和外层曝气管,所述中间层曝气管和外层曝气管同心布置,所述中间层曝气管和外层曝气管的间距为1.0-1.5m,所述风机通过气缸将气体分配入所述三圈曝气管的进气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曝气管为圆环状,所述内层曝气管和中间层曝气管同心布置,所述内层曝气管与中间层曝气管的间距为1.5-2.5m。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曝气管为矩形环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水解池内提供兼氧环境,在池内设置曝气系统以间歇曝气,大大缩短沼气生产的时间;

2、根据不同水解池的容曝气量不同,通过曝气管多环布置,满足曝气头布置空间需求,保证池内曝气均匀;

3、选用专用的微孔曝气头,避免曝气孔被物料堵塞,影响曝气效果,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水解池曝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2的水解池曝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3的水解池曝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水解池;2、风机;3、进气管;4、曝气管;5、曝气头;6、排水管;7、分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水解池曝气系统,应用于有效容积不大于300m3的水解池1上,水解池1内物料浓度为10%-13%,水解池曝气系统包括曝气风机2、进气管3、排水管6、曝气头5和一圈曝气管4;曝气风机2通过进气管3向曝气管4内通入气体,进气管3上设置手动阀门用于控制进气,曝气管4采用304不锈钢材质,曝气管4为环状布置,该环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一圈曝气管4利用管道支架固定盘绕在水解池1池底,曝气管4距离水解池1池底约0.3-0.6m,曝气管4距离水解池1侧壁约0.2-0.5m,曝气管4上设有等间距的多个开孔,在开孔处焊接短管用于连接曝气头5,曝气头5选用水解专业微孔曝气头5;为防止短管强度不足致使曝气头5在水解池1内搅拌作用下折断,需设置曝气头5固定装置,曝气头5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曝气管4上;排水管6一端连接曝气管4,排水管6另一端伸出水解池1外,排水管6上设有手动球阀,打开手动球阀后风机2能够将曝气管4内壁凝结聚集的水排出水解池1外。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水解池曝气系统,应用于有效容积为300-500m3的水解池1上,水解池1内物料浓度为10%-13%,水解池曝气系统包括曝气风机2、进气管3、排水管6、曝气头5和两圈曝气管4,曝气管4为环状布置,曝气管4可以为圆环状、矩形环或其他环状,两圈曝气管4可以为同心设置的内环曝气管4和外环曝气管4,内环曝气管4和外环曝气管4之间不连通;曝气风机2通过两组进气管3分别向两圈曝气管4内通入气体,曝气风机2与两组进气管3之间设有分气缸7,进气管3上设置阀门用于控制进气;曝气管4采用304不锈钢材质,两圈曝气管4利用管道支架固定盘绕在水解池1池底,两圈曝气管4距离水解池1池底约0.3-0.6m,外环曝气管4距离水解池1侧壁约0.2-0.5m,内环曝气管4和外环曝气管4的间距为1.0-1.5m,两圈曝气管4上都设有开孔,在开孔处焊接短管用于连接曝气头5,曝气头5选用水解专业微孔曝气头5;为防止短管强度不足致使曝气头5在水解池1内搅拌作用下折断,需设置曝气头5固定装置;两圈曝气管4分别设置排水管6,排水管6的一端连接曝气管4,排水管6另一端伸出水解池1外,排水管6上设有手动球阀,打开手动球阀后风机2能够将曝气管4内壁凝结聚集的水排出水解池1外。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水解池曝气系统,应用于有效容积为500-700m3的水解池1上,水解池1内物料浓度为10%-13%,水解池曝气系统包括曝气风机2、进气管3、排水管6、曝气头5和三圈曝气管4,曝气管4为环状布置,曝气管4可以为圆环状、矩形环或其他环状,三圈曝气管4的最外层两圈为同心设置的圆环状曝气管4,三圈曝气管4之间都不连通;曝气风机2通过三组进气管3分别向三圈曝气管4内通入气体,曝气风机2与三组进气管3之间设有分气缸7,进气管3上设置阀门用于控制进气;曝气管4采用304不锈钢材质,最外层一圈曝气管4距离水解池1侧壁约0.2-0.5m,最外层两圈曝气管4为同心环形,最外层两圈曝气管4的间距为1.0-1.5m,最内层一圈曝气管4可以根据池内搅拌器等的布置采用环形或矩形布置,若最内层一圈曝气管4设计为环形,最内层一圈曝气管4与中间层曝气管4的间距为1.5-2.5m,若最内层一圈曝气管4设计为矩形,最内层一圈曝气管4与中间层曝气管4最近的一条边距离中间层曝气管1.5-2.0m;三圈曝气管4利用管道支架固定盘绕在水解池1池底,三圈曝气管4距离水解池1池底约0.3-0.6m,三圈曝气管4上都设有开孔,在开孔处焊接短管用于连接曝气头5,曝气头5选用水解专业微孔曝气头5;为防止短管强度不足致使曝气头5在水解池1内搅拌作用下折断,需设置曝气头5固定装置;三圈曝气管4分别设置排水管6,排水管6的一端连接曝气管4,排水管6另一端伸出水解池1外,排水管6上设有手动球阀,打开手动球阀后风机2能够将曝气管4内壁凝结聚集的水排出水解池1外。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包括曝气管、曝气头、进气管和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为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利用管道支架固定盘绕在水解池池底,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处焊接有短管用于连接所述曝气头,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侧壁的距离不小于0.2m,所述曝气管上设有能够伸出水解池外的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池底的距离为0.3-0.6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头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曝气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头为微孔曝气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有效容积不大于300m3,所述曝气管为一圈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侧壁的距离为0.2-0.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有效容积为300-500m3,所述曝气管为两圈不连通同心布置的环状管道,两圈所述曝气管之间的间距为1.0-1.5m,所述风机通过分气缸将气体分配入所述曝气管的进气管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有效容积为500-700m3,所述曝气管为三圈不连通的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包括内层曝气管、中间层曝气管和外层曝气管,所述中间层曝气管和外层曝气管同心布置,所述中间层曝气管和外层曝气管的间距为1.0-1.5m,所述风机通过气缸将气体分配入所述曝气管的进气管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曝气管为圆环状,所述内层曝气管和中间层曝气管同心布置,所述内层曝气管与中间层曝气管的间距为1.5-2.5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解池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曝气管为矩形环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解池曝气系统,包括曝气管、曝气头、进气管和风机,所述曝气管为环状管道,所述曝气管利用管道支架固定盘绕在水解池池底,所述曝气管上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处焊接有短管用于连接所述曝气头,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侧壁的距离不小于0.2m,所述曝气管上设有能够伸出水解池外的排水管,所述水解池内的物料浓度为10%~13%,所述曝气管与水解池池底的距离为0.3‑0.6m,所述曝气头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所述短管上,所述曝气头为微孔曝气头。根据不同水解池的容曝气量不同,通过曝气管多环布置,满足曝气头布置空间需求,保证池内曝气均匀。

技术研发人员:邵琳琳;陈鹏;王泽盟;赵业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盈和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