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led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层状出光结构、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背景技术:
立体显示技术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制造人的左右眼的视差,给左右眼分别发送具有一定视差的两幅图,使大脑在获取了左右眼看到的不同图像之后,产生观察真实三维物体的感觉。led显示技术具有亮度高,视角大,工作电压低,功耗小,寿命长,耐冲击等其他显示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目前led显示技术也逐渐进入立体显示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然而,现有led显示屏3d效果较差且容易受到外界光线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层状出光结构、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旨在解决现有的led显示屏3d效果较差且容易受到外界光线的影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层状出光结构,用于接收来自led像素单元的光线并射出,所述层状出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延迟膜层、线偏光片以及第二延迟膜层,所述led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延迟膜层、所述线偏光片以及所述第二延迟膜层,所述第一延迟膜层和所述第二延迟膜层为四分之一波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迟膜层包括第一偏振区域和第二偏振区域,所述led像素单元包括第一led像素单元和第二led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led像素单元和所述第二led像素单元相对应,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的偏振态正交。
进一步地,所述线偏光片的吸收轴与所述第一偏振区域的延迟轴以及所述第二偏振区域的延迟轴所成的角度分别为45°和-45°,通过所述线偏光片后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后分别形成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呈阵列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在行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在列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延迟膜层通过光配向工艺生产而成从而形成偏振性能不同的所述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迟膜层的延迟轴与所述线偏光片的吸收轴的夹角为45°或-45°。
进一步地,所述层状出光结构还包括挡墙,所述挡墙设置在相邻的两个led像素单元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模组,所述led显示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屏,所述led显示屏包括如上所述的led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层状出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延迟膜层、线偏光片以及第二延迟膜层,led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该层状出光结构后可转换为圆偏振光,有助于提高3d效果,并且外来光线穿过第二延迟膜层、线偏光片以及第一延迟膜层后反射回去的光线变成了不能通过线偏光片的光线,从而降低了反光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层状出光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层状出光结构和led像素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区域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平面排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
1、第一延迟膜层;2、线偏光片;3、第二延迟膜层;31、第一偏振区域;32、第二偏振区域;5、第一led像素单元;6、第二led像素单元;4、挡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层状出光结构,用于接收来自led像素单元的光线并射出。层状出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延迟膜层1、线偏光片2以及第二延迟膜层3,led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第一延迟膜层1、线偏光片2以及第二延迟膜层3,第一延迟膜层1和第二延迟膜层3为四分之一波片。
led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该层状出光结构后可转换为圆偏振光,有助于提高3d效果,并且外来光线穿过第二延迟膜层3、线偏光片2以及第一延迟膜层1后反射回去的光线由于偏振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能再次通过线偏光片2,从而降低了反光率。本实施例中,第一延迟膜层1的延迟轴与线偏光片2的吸收轴的夹角为45°或-45°。
进一步地,第二延迟膜层3包括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led像素单元包括第一led像素单元5和第二led像素单元6,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分别与第一led像素单元5和第二led像素单元6相对应,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的偏振态正交。具体的,线偏光片2的吸收轴与第一偏振区域31的延迟轴以及第二偏振区域32的延迟轴所成的角度分别为45°和-45°,通过线偏光片2后的光线经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后分别形成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从而达到3d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呈阵列分布。优选的,如图3所示,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在行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在列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当然,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不局限于这种排布方式,比如,可以是第一偏振区域31在行方向上依次相连排布,第二偏振区域32在行方向上依次相连排布,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在列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又如,还可以是第一偏振区域31在列方向上依次相连排布,第二偏振区域32在列方向上依次相连排布,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在行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另外,第二延迟膜层3通过光配向工艺生产而成,从而形成偏振性能不同的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
另外,本实施例中,层状出光结构还包括挡墙4,挡墙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led像素单元5之间、相邻的两个第二led像素单元6之间以及相邻的第一led像素单元5和第二led像素单元6之间,可以减少像素点之间的光串扰。挡墙4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即挡墙4围合形成多个呈阵列分布的方格,第一led像素单元5和第二led像素单元6容置在方格内。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挡墙4还可以是分体成型结构,即每一个挡墙4均是容置独立的一个第一led像素单元5或第二led像素单元6的方形环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模组,该led显示模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层状出光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led显示屏,该led显示屏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led显示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层状出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延迟膜层1、线偏光片2以及第二延迟膜层3,led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该层状出光结构后可转换为圆偏振光,有助于提高3d效果,并且外来光线穿过第二延迟膜层3、线偏光片2以及第一延迟膜层1后反射回去的光线变成了不能通过线偏光片2的光线,从而降低了反光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层状出光结构,用于接收来自led像素单元的光线并射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出光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延迟膜层(1)、线偏光片(2)以及第二延迟膜层(3),所述led像素单元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延迟膜层(1)、所述线偏光片(2)以及所述第二延迟膜层(3),所述第一延迟膜层(1)和所述第二延迟膜层(3)为四分之一波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迟膜层(3)包括第一偏振区域(31)和第二偏振区域(32),所述led像素单元包括第一led像素单元(5)和第二led像素单元(6),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分别与所述第一led像素单元(5)和所述第二led像素单元(6)相对应,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的偏振态正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偏光片(2)的吸收轴与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的延迟轴以及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的延迟轴所成的角度分别为45°和-45°,通过所述线偏光片(2)后的光线经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后分别形成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呈阵列分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在行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在列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布。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迟膜层(3)通过光配向工艺生产而成从而形成偏振性能不同的所述第一偏振区域(31)和所述第二偏振区域(3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迟膜层(1)的延迟轴与所述线偏光片(2)的吸收轴的夹角为45°或-4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出光结构还包括挡墙(4),所述挡墙(4)设置在相邻的两个led像素单元之间。
9.一种led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显示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状出光结构。
10.一种led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led显示屏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led显示模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