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油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对高级烹调油的需求量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油脂精炼加工技术。油脂脱色是生产高质量食用油所必须的工序,在此过程中可除去油中的色素、过氧化物、微量金属、残皂和磷脂等,并可防止成品油的回色,提高货架期。油脂脱色的方法很多,目前生产中最广泛的是吸附脱色法,在脱色设备中使用电源局部加热,然后油脂加热后与脱色剂接触,达到脱色的目的。
而现有的脱色设备在更换脱色剂时会让设备停止运行,等更换新的脱色剂后在启动设备,而且跟货脱色剂过程较为繁琐,这样不仅增加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而且会降低生产的效率。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脱色设备更换脱色剂过程繁琐,增加生产时间,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上侧开设有长槽,所述长槽的一端开设有通孔,且通孔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污管,所述固定块远离排污管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贯穿长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绞龙,所述长槽内侧底部侧壁远离电机的一半位置开设有多个小孔,且多个小孔矩形阵列,多个所述小孔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出油斗,所述固定块靠近电机的一端上侧侧壁固定连接物料斗,且物料斗底部与长槽相连通,所述固定块靠近物料斗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油箱,且进油箱的上防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油管。
优选地,所述进油箱的内部侧壁固定连接有引导板,且引导板呈倾斜状设置,所述引导板的上方侧壁固定连接有电热丝,且电热丝均匀分布在引导板的表面。
优选地,所述固定块靠近排污管的外侧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且多个支撑杆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下方侧壁固定安装有风机,且风机的输出端垂直于长槽。
优选地,所述小孔的直径设置为1-2mm。
优选地,所述绞龙的长度与长槽的长度一致,且长槽的宽度和长度与绞龙的直径一致。
优选地,所述进油管位于引导板较高的一端的正上方,且引导板较低的一端与物料斗之间的距离小于引导板较高的一端与物料斗之间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绞龙、电机和长槽等,实现了全自动脱色的功能,食用油由进油管进入进油箱,再从进油箱中以一定的速率进入长槽,此时长槽中的绞龙正带动物料斗中的脱色剂向另一端移动,使得脱色剂和食用油混合,在绞龙的推动下,脱色剂和食用油混合的更加充分,且逐步向长槽的另一端移动,在移动到开设有小孔的一段时,食用油从小孔中流入出油斗,脱色剂残渣通过最右端的排污管排出,实现了自动化功能,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同时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2.通过风机和支撑架等,实现了减少浪费,增加产量的功能,食用油与脱色剂的混合物经过小孔上方时,在风机的风力作用下,食用油更加充分的落入出油斗中,减少附着在脱色剂上的食用油,从而增加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的进油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的长槽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固定块;3、电机;4、绞龙;5、小孔;6、排污管;7、出油斗;8、物料斗;9、进油箱;10、进油管;11、支撑杆;12、风机;13、电热丝;14、引导板;15、安装板;16、通孔;17、长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且固定块2上侧开设有长槽17,长槽17的一端开设有通孔16,且通孔1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污管6,固定块2远离排污管6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3,且电机3的输出轴贯穿长槽17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绞龙4,长槽17内侧底部侧壁远离电机3的一半位置开设有多个小孔5,且多个小孔5矩形阵列,多个小孔5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出油斗7,固定块2靠近电机3的一端上侧侧壁固定连接物料斗8,且物料斗8底部与长槽17相连通,固定块2靠近物料斗8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油箱9,且进油箱9的上防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油管10,食用油由进油管10进入进油箱9,再从进油箱9中以一定的速率进入长槽17,并与长槽17中的脱色剂混合,在绞龙4的推动下,脱色剂和食用油混合的更加充分,且逐步向长槽17的另一端移动,在移动到开设有小孔5的一段时,食用油从小孔5中流入出油斗7,脱色剂残渣通过最右端的排污管6排出,实现了自动化功能,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同时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其中,进油箱9的内部侧壁固定连接有引导板14,且引导板14呈倾斜状设置,引导板14的上方侧壁固定连接有电热丝13,且电热丝13均匀分布在引导板14的表面,食用油经过电热丝13时会升温,从而加强脱色剂的反应速率,进一步加强脱色效果。
其中,固定块2靠近排污管6的外侧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11,且多个支撑杆11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板15,安装板15的下方侧壁固定安装有风机12,且风机12的输出端垂直于长槽17,食用油与脱色剂的混合物经过小孔5上方时,在风机12的风力作用下,食用油更加充分的落入出油斗7中,减少附着在脱色剂上的食用油,从而增加产量。
其中,小孔5的直径设置为1-2mm,改设置使得脱色剂与食用油的混合物进入长槽17的后半段时,食用油会从小孔5中流下,而脱色剂直径大于小孔5的直径,会随着绞龙4继续移动到排污管6的上方,再通过排污管6排出。
其中,绞龙4的长度与长槽17的长度一致,且长槽17的宽度和长度与绞龙4的直径一致,该设置使得脱色剂与食用油的混合物能更加充分的随着绞龙4移动,减少长槽17侧壁附着脱色剂和食用油,同时增加绞龙4的搅拌效果,使得脱色剂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其中,进油管10位于引导板14较高的一端的正上方,且引导板14较低的一端与物料斗8之间的距离小于引导板14较高的一端与物料斗8之间的距离,该设置使得食用油在长槽17中移动的距离更长,脱色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中,电机3带动绞龙4不停的转动,同时绞龙4将物料斗8中的脱色剂以一定的速度向长槽17另一端移动,食用油由进油管10进入进油箱9,在进油箱9中与电热丝13接触,并被加热,再从进油箱9中以一定的速率进入长槽17,并与长槽17中的脱色剂混合,在绞龙4的推动下,脱色剂和食用油混合的更加充分,且逐步向长槽17的另一端移动,在移动到开设有小孔5的一段时,食用油在风机12的风力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小孔5进入出油斗7中,而脱色剂残渣通过最右端的排污管6排出,实现了自动化功能,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负担,同时增加了生产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且固定块(2)上侧开设有长槽(17),所述长槽(17)的一端开设有通孔(16),且通孔(1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排污管(6),所述固定块(2)远离排污管(6)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3),且电机(3)的输出轴贯穿长槽(17)的侧壁固定连接有绞龙(4),所述长槽(17)内侧底部侧壁远离电机(3)的一半位置开设有多个小孔(5),且多个小孔(5)矩形阵列,多个所述小孔(5)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出油斗(7),所述固定块(2)靠近电机(3)的一端上侧侧壁固定连接物料斗(8),且物料斗(8)底部与长槽(17)相连通,所述固定块(2)靠近物料斗(8)的一侧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油箱(9),且进油箱(9)的上防侧壁固定连接有进油管(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箱(9)的内部侧壁固定连接有引导板(14),且引导板(14)呈倾斜状设置,所述引导板(14)的上方侧壁固定连接有电热丝(13),且电热丝(13)均匀分布在引导板(14)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2)靠近排污管(6)的外侧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11),且多个支撑杆(11)上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安装板(15),所述安装板(15)的下方侧壁固定安装有风机(12),且风机(12)的输出端垂直于长槽(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5)的直径设置为1-2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绞龙(4)的长度与长槽(17)的长度一致,且长槽(17)的宽度和长度与绞龙(4)的直径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油过滤脱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10)位于引导板(14)较高的一端的正上方,且引导板(14)较低的一端与物料斗(8)之间的距离小于引导板(14)较高的一端与物料斗(8)之间的距离。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