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hp-rtm成型工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
背景技术:
我国汽车节能标准的整体目标要求2020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5.0l/100km。目前大部分汽车企业无法达到此要求,而汽车减重是有效措施之一,研究表明汽车重量降低1%,油耗降低0.7%,车辆每减重100kg,油耗降低0.6l/100km。
车身结构主要以钢结构为主,部分车型采用铝合金材料减重,但铝合金减重比例仅有35%左右,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车身减重的终极利器,相比钢结构减重比例可达60%以上。制约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身结构应用的因素很多,量产成型工艺是相关因素之一,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已经出现hp-rtm量产工艺,生产节拍短,可以满足汽车批产化的需求,而模具是hp-rtm(高压注射-树脂模塑成型)工艺的关键;在混胶过程中,因长期使用,胶液常常会在管道壁内附着凝固层,若不及时冲洗很容易堵塞管道。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高压混胶方式普遍使用的是静态混胶管,然而,此种方式存在清洗困难,耗材昂贵等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工程应用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设计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使用机械活塞式混胶方式,大大节约了耗材的成本和现场环境的维护,免除了清洗的环节,通过活塞的配合间隙达到自清洁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使用机械活塞式混胶方式,大大节约了耗材的成本和现场环境的维护,免除了清洗的环节,通过活塞的配合间隙达到自清洁的功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
混胶外壳主体,与动力装置连接,内部设置有容纳腔,底部设置有喷头;所述容纳腔与所述喷头连通;
混胶口,设置在所述混胶外壳主体侧面,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用于混合胶液并向所述喷头输送;
清洁口,开在所述混胶外壳主体侧面,在所述混胶口上方设置,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及
管路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用于调节所述清洁口、所述混胶口和所述喷头之间的管路连通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清洁口、所述混胶口和所述喷头之间的管路分为清洁状态和混胶状态两种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管路调节机构为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容纳腔过渡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依次分为动力杆和放流杆;所述动力杆与压力机构连接;所述放流杆细于所述动力杆,与所述容纳腔形成放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放流杆端部连接有堵头;所述堵头在清洁状态下,用于堵住所述混胶口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使得清洁液经所述混胶口沿所述放流腔从所述清洁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堵头在混胶状态下,用于放通所述混胶口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使得胶液经所述混胶口沿所述容纳腔从所述喷头流出。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使用机械活塞式混胶方式,大大节约了耗材的成本和现场环境的维护,免除了清洗的环节,通过活塞的配合间隙达到自清洁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的清洁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的混胶状态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的清洁状态下液流路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的混胶状态下液流路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混胶外壳主体1、活塞杆2、清洁口3、胶口4、纳腔11、力杆21、放流杆22和堵头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如图1~5所示,
包括:
混胶外壳主体1,与动力装置连接,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1,底部设置有喷头;所述容纳腔11与所述喷头连通;
混胶口4,设置在所述混胶外壳主体1侧面,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用于混合胶液并向所述喷头输送;
清洁口3,开在所述混胶外壳主体1侧面,在所述混胶口4上方设置,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及
管路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用于调节所述清洁口3、所述混胶口4和所述喷头之间的管路连通情况。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5所示,所述清洁口3、所述混胶口4和所述喷头之间的管路分为清洁状态和混胶状态两种连接结构。
具体的,通过改变管路调节机构,来调整清洁口3、混胶口4和喷头之间的管路连通情况,实现清洁和混胶两种工作状态。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5所示,所述管路调节机构为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与所述容纳腔11过渡配合。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5所示,所述活塞杆2依次分为动力杆21和放流杆22;所述动力杆21与压力机构连接;所述放流杆22细于所述动力杆21,与所述容纳腔11形成放流腔。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5所示,所述放流杆22端部连接有堵头23;所述堵头23在清洁状态下,用于堵住所述混胶口4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使得清洁液经所述混胶口4沿所述放流腔从所述清洁口3流出。
具体的,在清洁时,从混胶口4注入清洗液,启动液压机,将活塞杆2放下,使得堵头23堵塞喷头,放流杆22对向清洁口3和混胶口4,赢放流杆22细于堵头23,清洁液通过放流腔进入清洁口3,对容纳腔11内壁进行清洗,有效的防止堵塞现象的发生。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如图1~5所示,所述堵头23在混胶状态下,用于放通所述混胶口4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使得胶液经所述混胶口4沿所述容纳腔11从所述喷头流出。
具体的,在混胶时,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置若干混胶口4,分别灌入不同配比的胶液,在容纳腔11内实现混胶;启动液压机,将活塞杆2抬起,使得堵头23从混胶口4处脱离,胶液通过混胶口4经容纳腔11进入喷头中,对待加工工件进行注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胶外壳主体(1),与动力装置连接,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1),底部设置有喷头;所述容纳腔(11)与所述喷头连通;
混胶口(4),设置在所述混胶外壳主体(1)侧面,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用于混合胶液并向所述喷头输送;
清洁口(3),开在所述混胶外壳主体(1)侧面,在所述混胶口(4)上方设置,与所述容纳腔(11)连通;及
管路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用于调节所述清洁口(3)、所述混胶口(4)和所述喷头之间的管路连通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口(3)、所述混胶口(4)和所述喷头之间的管路分为清洁状态和混胶状态两种连接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调节机构为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与所述容纳腔(11)过渡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2)依次分为动力杆(21)和放流杆(22);所述动力杆(21)与压力机构连接;所述放流杆(22)细于所述动力杆(21),与所述容纳腔(11)形成放流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流杆(22)端部连接有堵头(23);所述堵头(23)在清洁状态下,用于堵住所述混胶口(4)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使得清洁液经所述混胶口(4)沿所述放流腔从所述清洁口(3)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胶工艺用自动清洁混胶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23)在混胶状态下,用于放通所述混胶口(4)与所述喷头的连接管路,使得胶液经所述混胶口(4)沿所述容纳腔(11)从所述喷头流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