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7-23  77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是指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通常它们个体非常微小,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在对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其放置在培养基内部对其进行观察。

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都是通过培养皿来完成的,在培养皿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时需要将其放入到指定的大型设备内部,现有的对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大多不便于移动,从而不便于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携带,从而不便于对其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并且现有的设备不能对培养皿进行固定,在对其进行移动时容易使培养皿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的情况,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现有的对微生物的培养装置大多不便于移动,从而不便于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携带,从而不便于对其进行进一步地研究,并且现有的设备不能对培养皿进行固定,在对其进行移动时容易使培养皿发生碰撞而出现损坏的情况,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端安装有培养箱,所述培养箱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架,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安装有温度调控机构,所述培养箱的内部安装有隔离架,所述培养箱内腔的中部竖向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均等距离安装有与隔离架相连接的支撑板,所述隔离架左右两内壁均竖向安装有等距离排列的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板的顶端活动安装有培养皿,所述培养箱顶端的中部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输出端连通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向下穿插在培养箱的顶部,所述固定架内腔的左侧安装有与培养箱相连通的导气阀,所述固定架内腔的右侧安装有与培养箱相连通的排气阀,所述培养箱的一侧通过铰链安装有封闭箱门,所述封闭箱门正面的中部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培养箱右侧的中部安装有锁紧架,所述封闭箱门右侧的中部安装有固定插杆,所述固定插杆活动穿插在锁紧架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锁紧架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套,所述固定插杆活动穿插在限位套的内部,所述限位套的中部通过活动套与锁紧架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固定插杆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所述活动套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穿过限位套并活动穿插在固定槽的内部,所述固定杆的外侧套装有第三弹簧,所述锁紧架背面的上下两侧均活动穿插有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横向活动穿插在活动套的内部,所述推杆的一侧套装有第二弹簧,所述推杆的外侧且位于第二弹簧的一侧套装有限位环,所述推杆的一端穿过锁紧架安装有活动杆。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隔离架内侧壁上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安装有固定卡架,所述伸缩杆的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所述固定卡架远离伸缩杆的一侧安装有活动滚轴,所述固定卡架的内侧安装有海绵垫。

优选的,所述温度调控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座内底壁中部的温度控制器,所述隔离架的外侧套装有导热架,所述导热架的一端与温度控制器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板的内部横向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导通孔,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竖向开设有第二导通孔。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底端的四角均安装有万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万向轮能够对整个设备进行移动,从而能够达到便携的目的,固定机构能够对培养皿进行固定,能够防止在对设备进行移动时培养皿出现晃动,避免出现培养皿出现碰撞而导致损坏的情况,并且通过温度调控机构能够对其内部的温度进行调整,使培养皿内部的微生物能够在合适的温度中发生繁殖,能够达到对微生物培育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插杆穿插在锁紧架内部,能够对封闭箱门在关闭时进行固定,防止整个装置在移动时,封闭箱门打开使其内部的温度环境发生变化,并且通过风机能够对其内部的空气进行更换,使其内部能够达到合适的环境,通过导气阀和排气阀能够对其内部的气体进行更换和补充,从而能够使微生物能够在合适的气体浓度中进行稳定地培育和繁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锁紧架与固定插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座;2、导热架;3、培养箱;4、培养皿;5、伸缩杆;6、第一弹簧;7、支撑板;8、固定卡架;9、固定架;10、导气阀;11、导气管;12、风机;13、排气阀;14、第二导通孔;15、第一导通孔;16、隔板;17、隔离架;18、温度控制器;19、海绵垫;20、活动滚轴;21、控制面板;22、锁紧架;23、固定插杆;24、限位套;25、固定槽;26、限位环;27、第二弹簧;28、活动套;29、固定杆;30、第三弹簧;31、推杆;32、活动杆;33、封闭箱门;34、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4,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包括支撑座1,支撑座1的顶端安装有培养箱3,培养箱3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架9,支撑座1的内部安装有温度调控机构,温度调控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座1内底壁中部的温度控制器18,隔离架17的外侧套装有导热架2,导热架2的一端与温度控制器18相连接,通过温度调控机构能够对培养箱3内部的温度进行精准的调控,从而能够满足对微生物的培养,培养箱3的内部安装有隔离架17,培养箱3内腔的中部竖向安装有隔板16,隔板16的两侧均等距离安装有与隔离架17相连接的支撑板7,隔板16的内部横向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导通孔15,支撑板7的两侧均竖向开设有第二导通孔14,通过在支撑板7和隔板16上开设第一导通孔15和第二导通孔14,能够保证气体在培养箱3的内部相互流动,隔离架17左右两内壁均竖向安装有等距离排列的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隔离架17内侧壁上的伸缩杆5,伸缩杆5的一端安装有固定卡架8,伸缩杆5的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6,固定卡架8远离伸缩杆5的一侧安装有活动滚轴20,固定卡架8的内侧安装有海绵垫19,通过固定机构能够培养皿4进行固定,使培养皿4在支撑板7上保持相对稳定,防止整个装置出现晃动或碰撞而对培养皿4造成一定的损坏,支撑板7的顶端活动安装有培养皿4,培养箱3顶端的中部安装有风机12,风机12的输出端连通有导气管11,通过风机12和导气管11能够对培养箱3的内部输送空气,保持其内部的气流通畅,导气管11的一端向下穿插在培养箱3的顶部,固定架9内腔的左侧安装有与培养箱3相连通的导气阀10,固定架9内腔的右侧安装有与培养箱3相连通的排气阀13,通过导气阀10和排气阀13能够对培养箱3内部的气体进行更换,从而能够满足对不同微生物的培养要求,培养箱3的一侧通过铰链安装有封闭箱门33,封闭箱门33正面的中部安装有控制面板21,培养箱3右侧的中部安装有锁紧架22,封闭箱门33右侧的中部安装有固定插杆23,固定插杆23活动穿插在锁紧架22的内部,锁紧架22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套24,固定插杆23活动穿插在限位套24的内部,限位套24的中部通过活动套28与锁紧架22的内壁相连接,固定插杆23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25,活动套28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固定杆29,固定杆29穿过限位套24并活动穿插在固定槽25的内部,固定杆29的外侧套装有第三弹簧30,锁紧架22背面的上下两侧均活动穿插有推杆31,推杆31的一端横向活动穿插在活动套28的内部,推杆31的一侧套装有第二弹簧27,推杆31的外侧且位于第二弹簧27的一侧套装有限位环26,推杆31的一端穿过锁紧架22安装有活动杆32,支撑座1底端的四角均安装有万向轮34,通过固定插杆23穿插到锁紧架22的内部进行固定,能够对封闭箱门33进行固定,防止封闭箱门33在移动的过程中打开,从而影响培养箱3内部的环境变化,避免对培养皿4内部的微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万向轮34能够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移动,从而能够达到便携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封闭箱门33打开,将含有微生物的培养皿4放置在支撑板7上,通过第一弹簧6对固定卡架8的推动作用,能够对培养皿4进行固定,能够保持培养皿4在支撑板7上达到稳定的状态,防止培养皿4出现晃动而出现损坏的情况,在将培养皿4安装固定后,关闭封闭箱门33使固定插杆23穿插到锁紧架22的内部,然后向后侧拉动活动杆32,使推杆31从活动套28的一侧拉出,固定杆29受到第三弹簧30的作用被推动到远离限位套24的一侧,从而能够使固定插杆23能够完全穿插到限位套24的内部,然后松开活动杆32,通过第二弹簧27和限位环26的作用推动推杆31穿插到活动套28的内部,推杆31对固定杆29进行挤压,使固定杆29穿插到固定槽25的内部,从而能够对固定插杆23进行固定,使固定插杆23在锁紧架22的内部保持相对固定,然后根据培养皿4内部微生物的生长习性,通过导气阀10和排气阀13的作用更换培养箱3内部的气体,或将其中的空气通过排气阀13排空,能够满足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通过通过控制面板21能够观测到内部的温度数据,通过温度调控机构能够对其内部的温度进行调整,使温度能够满足微生物的培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技术特征:

1.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包括支撑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的顶端安装有培养箱(3),所述培养箱(3)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架(9),所述支撑座(1)的内部安装有温度调控机构,所述培养箱(3)的内部安装有隔离架(17),所述培养箱(3)内腔的中部竖向安装有隔板(16),所述隔板(16)的两侧均等距离安装有与隔离架(17)相连接的支撑板(7),所述隔离架(17)左右两内壁均竖向安装有等距离排列的固定机构,所述支撑板(7)的顶端活动安装有培养皿(4),所述培养箱(3)顶端的中部安装有风机(12),所述风机(12)的输出端连通有导气管(11),所述导气管(11)的一端向下穿插在培养箱(3)的顶部,所述固定架(9)内腔的左侧安装有与培养箱(3)相连通的导气阀(10),所述固定架(9)内腔的右侧安装有与培养箱(3)相连通的排气阀(13),所述培养箱(3)的一侧通过铰链安装有封闭箱门(33),所述封闭箱门(33)正面的中部安装有控制面板(21),所述培养箱(3)右侧的中部安装有锁紧架(22),所述封闭箱门(33)右侧的中部安装有固定插杆(23),所述固定插杆(23)活动穿插在锁紧架(22)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架(22)内腔的上下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套(24),所述固定插杆(23)活动穿插在限位套(24)的内部,所述限位套(24)的中部通过活动套(28)与锁紧架(22)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固定插杆(23)的一侧开设有固定槽(25),所述活动套(28)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固定杆(29),所述固定杆(29)穿过限位套(24)并活动穿插在固定槽(25)的内部,所述固定杆(29)的外侧套装有第三弹簧(30),所述锁紧架(22)背面的上下两侧均活动穿插有推杆(31),所述推杆(31)的一端横向活动穿插在活动套(28)的内部,所述推杆(31)的一侧套装有第二弹簧(27),所述推杆(31)的外侧且位于第二弹簧(27)的一侧套装有限位环(26),所述推杆(31)的一端穿过锁紧架(22)安装有活动杆(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隔离架(17)内侧壁上的伸缩杆(5),所述伸缩杆(5)的一端安装有固定卡架(8),所述伸缩杆(5)的外侧套装有第一弹簧(6),所述固定卡架(8)远离伸缩杆(5)的一侧安装有活动滚轴(20),所述固定卡架(8)的内侧安装有海绵垫(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控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座(1)内底壁中部的温度控制器(18),所述隔离架(17)的外侧套装有导热架(2),所述导热架(2)的一端与温度控制器(18)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6)的内部横向开设有等距离排列的第一导通孔(15),所述支撑板(7)的两侧均竖向开设有第二导通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底端的四角均安装有万向轮(3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微生物群组缓存、培养装置,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端安装有培养箱,所述培养箱的顶端安装有固定架,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安装有温度调控机构,所述培养箱的内部安装有隔离架。本实用新型通过万向轮能够对整个设备进行移动,从而能够达到便携的目的,固定机构能够对培养皿进行固定,能够防止在对设备进行移动时培养皿出现晃动,避免出现培养皿出现碰撞而导致损坏的情况,并且通过温度调控机构能够对其内部的温度进行调整,使培养皿内部的微生物能够在合适的温度中发生繁殖,能够达到对微生物培育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杜剑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完形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04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