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中国专利号:cn201420114074.3公开了一种污泥零排放的污水处理系统,它包括调节池、曝气池、二沉池、水解酸化池和臭氧氧化池,调节池具有废水输入口和废水输出口,曝气池具有处理废水输入口、处理废水输出口和回流污泥输入口,二沉池具有进废水口、出水口和污泥输出口,所述的调节池的废水输出口与曝气池的处理废水输入口相连通,曝气池的处理废水输出口与二沉池的进废水口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的污泥输出口与曝气池的回流污泥输入口相连通,所述的二沉池的污泥输出口还依次连通水解酸化池和臭氧氧化池后汇流至调节池的废水输入口。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实现污泥的零排放,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并提高污水处理的速度。但是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难以处理如糖类、有机酸、多元醇含量高,并且还含有明胶、果胶、卡拉胶等这些胶分子质量大、结构稳定的物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解决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难以处理如糖类、有机酸、多元醇含量高,并且还含有明胶、果胶、卡拉胶等这些胶分子质量大、结构稳定的物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结构包括隔离池、污水沉淀池、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后端沉淀池,所述隔离池、污水沉淀池、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后端沉淀池依次连接并且其水位逐个降低,所述气浮池为至少两个气浮池串联设置,所述厌氧池为至少两个相同的厌氧池串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气浮池包括第一气浮池和第二气浮池,所述第一气浮池的前端与污水沉淀池连接,所述第二气浮池的后端连接至厌氧池。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气浮池、第二气浮池内部分别设置用于调节水体ph值的调节剂投加装置,所述第一气浮池内投加碱性调节剂和碱性状态下对部分可溶物进行析出的碱性絮凝剂,所述第一气浮池内部水体的ph值为8-10,所述第二气浮池内部投加酸性调节剂和酸性状态下对部分可溶物进行析出的酸性絮凝剂,所述第二气浮池内部的水体的ph值为4.5-6。进一步的,所述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池和第二厌氧池,所述第一厌氧池连接至第二气浮池的后端,所述第一厌氧池的后端与第二厌氧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池和第二厌氧池,所述第一厌氧池连接至第二气浮池的后端,所述第一厌氧池的后端与第二厌氧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池至少包括两个好氧池,所述好氧池包括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所述第一好氧池的前端与第二厌氧池连接,所述第一好氧池的后端与第二好氧池连接,所述第二好氧池的后端与后端沉淀池连接,所述后端沉淀池包括隔离沉淀池和终沉池,所述隔离沉淀池上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终沉池的前端与隔离沉淀池连接,所述隔离沉淀池的后端设置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水体部分回流至第一厌氧池,回流量为0-20%。
进一步的,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装置,所述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连接至各个处理池的污泥管、压泥机、污泥池,所述污泥管分别连接至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和后端沉淀池。
进一步的,污泥池内部分污泥回流至第一气浮池和第二气浮池。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通过改进了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着难以处理如糖类、有机酸、多元醇含量高,并且还含有明胶、果胶、卡拉胶等这些胶分子质量大、结构稳定的物质的问题,通过设置2个气浮池,可以将不同ph状态下的不溶物一起析出,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降低了后续处理池的负荷,提高了处理的稳定性;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一厌氧池和第二厌氧池,可以先进行缺氧、之后进行厌氧处理,提高了设备整体的bod的最大负荷,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污泥膨胀;进一步的,设置两个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对污水进行较长时间的好氧处理,提高了净化效果,还可以根据处理效果,调节回流量,从而使设备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和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隔离池;2、污水沉淀池;3、第一气浮池;4、第二气浮池;5、第一厌氧池;6、第二厌氧池;7、第一好氧池;8、第二好氧池;9、隔离沉淀池;10、终沉池;11、污泥池;12、压泥机。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其结构包括隔离池1、污水沉淀池2、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后端沉淀池,所述隔离池1、污水沉淀池2、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后端沉淀池依次连接并且其水位逐个降低,所述气浮池为至少两个气浮池串联设置,所述厌氧池为至少两个相同的厌氧池串联设置。
所述气浮池包括第一气浮池3和第二气浮池4,所述第一气浮池3的前端与污水沉淀池2连接,所述第二气浮池4的后端连接至厌氧池。
所述第一气浮池3、第二气浮池4内部分别设置用于调节水体ph值的调节剂投加装置,所述第一气浮池3内投加碱性调节剂和碱性状态下对部分可溶物进行析出的碱性絮凝剂,本实施例中,投加氢氧化钠或者氧化钙作为ph的调节剂,碱性絮凝剂为聚合硫酸铁或者聚合氯化铝,所述第一气浮池3内部水体的ph值为8-10,正常工作过程中,使用氧化钙作为氧化剂时,投入会使水温升高,从而产生更多泡沫,污泥池11内回流的污泥吸附一定的污染物之后会随泡沫一起上浮,从而在第一气浮池3内形成一个稳定可控的污泥膨胀的情况,之后刮板直接将水体上方的泡沫与污泥一起刮出,即可有效的去除泡沫盒污泥内吸附的污染物,本方案中,可以处理大量的果胶或者明胶等胶类大分子。
所述第二气浮池4内部投加酸性调节剂和酸性状态下对部分可溶物进行析出的酸性絮凝剂,所述第二气浮池4内部的水体的ph值为4.5-6,酸性调节剂为硝酸,酸性絮凝剂为双氰胺甲醛、双酸铝铁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正常工作过程中,投入硝酸和双氰胺甲醛、双酸铝铁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污泥池11内回流的污泥吸附一定的污染物之后会随泡沫一起上浮,从而在第一气浮池3内形成一个稳定可控的污泥膨胀的情况,之后刮板直接将水体上方的泡沫与污泥一起刮出,即可有效的去除泡沫盒污泥内吸附的污染物。
所述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池5和第二厌氧池6,所述第一厌氧池5连接至第二气浮池4的后端,所述第一厌氧池5的后端与第二厌氧池6连接,实际工作过程中,第一厌氧池5内主要进行反硝化作用,并且第一厌氧池5的氮源直接由第二气浮池4投加的硝态氮提供,相较于现有技术,将进行反硝化作用的第一厌氧池5前置可以有效的保证了第一厌氧池5内的反硝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可以处理上一步中引入的硝态氮,第二厌氧池6内进行完全厌氧处理,在该阶段,厌氧菌将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稳定性,该条件下,丝状菌不能大量增殖,可以有效的避免后续处理过程中的污泥膨胀的问题。
所述好氧池至少包括两个好氧池,所述好氧池包括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所述第一好氧池7的前端与第二厌氧池6连接,所述第一好氧池7的后端与第二好氧池8连接,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并且设置不同的曝气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总体的曝气量,起到一定的节能的效果,并且,实际工作中,第一好氧池7的负荷比第二好氧池8大,并且第一好氧池7内的菌种在培养过程中就会先处理易于处理糖类等,剩余的有机物或者无机物会在第二好氧池8中进行处理,同时第一好氧池7内的菌种主要处理小分子糖类等,第二好氧池8主要处理氨氮、磷、小分子有机酸等比较难处理的小分子剩余物,现有的污水厂和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备的设计过程中厌氧阶段均为封闭结构,通过检测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负荷,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厌氧段的工作情况并及时的进行处理。
所述第二好氧池8的后端与后端沉淀池连接,所述后端沉淀池包括隔离沉淀池9和终沉池10,所述隔离沉淀池9上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终沉池10的前端与隔离沉淀池9连接,所述隔离沉淀池9的后端设置出水管。本实施例中,絮凝剂投加装置为粉末状固体的自动投加装置,可以根据水流量自动调节絮凝剂的投加量,其原理和结构为公知,本实施例不予赘述。
所述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水体通过回流泵和回流管回流至第一厌氧池5,回流量为0-20%。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装置,所述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连接至各个处理池的污泥管、压泥机12、污泥池11,所述污泥管分别连接至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和后端沉淀池,污泥池11内部分污泥回流至第一气浮池3和第二气浮池4。本实施例中,污泥管分别连接至第一气浮池3、第二气浮池4的上部的刮渣板的一侧,污泥管分别连接至隔离沉淀池9和终沉池10的下端。
其处理步骤如下:
1)污水进入隔离池1,在隔离池1内第一次投加絮凝剂;
2)污水进入污水沉淀池2沉淀,进行初步的泥水分离;
3)污水进入第一气浮池3,第一气浮池3投加氧化钙和聚合氯化铝,调节水体的ph值至9,实际生产过程中,ph在8-10之间均可,均认为水体为弱碱性,可以将部分碱性条件下的不溶物通过气浮的方式去除;
4)之后污水进入第二气浮池4,第二气浮池4投加硝酸和双氰胺甲醛、双酸铝铁和阴离子聚丙烯酰胺,调节水体的ph值至5,实际生产过程中,ph在4.5-6之间均可,均认为水体为弱酸性,可以将中性、弱酸性条件下的不溶物通过气浮的方式去除;
5)污水进入第一厌氧池5,进行厌氧处理,由于上一步为气浮的处理方式,实际上第一厌氧池5内为兼性厌氧装置,可以对污水进行初步厌氧处理;
6)污水进入第二厌氧池6,此时,进入的水体的含氧量更低,为完全缺氧状态,此池体内进行完全的厌氧处理;
7)污水进入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进行曝气、好氧处理,对bod进行处理,第二好氧池8的曝气量为第一好氧池7的50-80%;
8)污水进入隔离沉淀池9加药沉淀,之后通入终沉池10泥水分离;
本实施例中,污水沉淀池2、隔离沉淀池9均添加絮凝剂,进而使泥水分离更加高效,絮凝剂采用常规絮凝剂即可,本实施例中采用聚氯化铝。
所述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水体部分回流至第一厌氧池5,回流量为0-20%,回流量可以根据出水质量和出水效率调节。
通过设置2个气浮池,可以将不同ph状态下的不溶物一起析出,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降低了后续处理池的负荷,提高了处理的稳定性;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一厌氧池5和第二厌氧池6,可以先进行缺氧、之后进行厌氧处理,提高了设备整体的bod的最大负荷,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避免污泥膨胀;进一步的,设置两个第一好氧池7和第二好氧池8,对污水进行较长时间的好氧处理,提高了净化效果,还可以根据处理效果,调节回流量,从而使设备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隔离池、污水沉淀池、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后端沉淀池,所述隔离池、污水沉淀池、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后端沉淀池依次连接并且其水位逐个降低,所述气浮池为至少两个气浮池串联设置,所述厌氧池为至少两个相同的厌氧池串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池包括第一气浮池和第二气浮池,所述第一气浮池的前端与污水沉淀池连接,所述第二气浮池的后端连接至厌氧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浮池、第二气浮池内部分别设置用于调节水体ph值的调节剂投加装置,所述第一气浮池内投加碱性调节剂和碱性状态下对部分可溶物进行析出的碱性絮凝剂,所述第一气浮池内部水体的ph值为8-10,所述第二气浮池内部投加酸性调节剂和酸性状态下对部分可溶物进行析出的酸性絮凝剂,所述第二气浮池内部的水体的ph值为4.5-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池和第二厌氧池,所述第一厌氧池连接至第二气浮池的后端,所述第一厌氧池的后端与第二厌氧池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至少包括两个好氧池,所述好氧池包括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所述第一好氧池的前端与第二厌氧池连接,所述第一好氧池的后端与第二好氧池连接,所述第二好氧池的后端与后端沉淀池连接,所述后端沉淀池包括隔离沉淀池和终沉池,所述隔离沉淀池上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所述终沉池的前端与隔离沉淀池连接,所述隔离沉淀池的后端设置出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好氧池和第二好氧池水体通过回流泵和回流管回流至第一厌氧池,回流量为0-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处理装置,所述污泥处理装置包括连接至各个处理池的污泥管、压泥机、污泥池,所述污泥管分别连接至气浮池、厌氧池、好氧池和后端沉淀池。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污泥池内部分污泥回流至第一气浮池和第二气浮池。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