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8-30  74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水是指居民活动过程中排出的水及径流雨水的总称,它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雨径流入排水管渠等其它无用水,一般指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后不能再循环利用或者一级污染后制纯处理难度达不到一定标准的水

现有技术中,废水通常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在自然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一些污水处理设备,对污水处理的不彻底,体积较大,操作不方便,而且不能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收集,和二次利用。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室,所述过滤室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室,所述沉淀室的一侧设置有厌氧室,所述厌氧室的一侧设置有好氧室,所述好氧室的一侧设置有消毒室,所述消毒室的一侧设置有清水室,所述清水室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室,所述控制室的一侧壁上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室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配电室,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废气箱,所述废气箱上设置有抽气泵,所述抽气泵上设置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贯通所述好氧室和消毒室,所述抽气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室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过滤室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板,所述沉淀室的空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槽,所述沉淀槽的底部设置有抽泥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好氧室的顶部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上设置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贯通好氧室的底部,所述装置本体上设置爆气机,所述曝气机的两端设置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贯通厌氧室和好氧室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室的顶部设置有进药口,所述进药口的一侧设置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贯通消毒室的内部,所述导杆上设置有旋转叶。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室、厌氧室、好氧室、消毒室和清水室的空腔内均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上均设置有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室可以对废水进行过滤,防止废水中的杂质对设备造成堵塞损坏设备,通过设置厌氧室和好氧室可以对废水中的有害分子进行处理,通过设置消毒室可以对废水进行消毒处理,通过设置搅拌叶,可以对药物进行充分搅拌,通过设置废气箱,可以对废水处理中产生的废气进行收集,二次利用,该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了废气的排放,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二次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的厌氧室和好氧室放大图。

附图标记:

1、装置本体;2、过滤室;3、沉淀室;4、厌氧室;5、好氧室;6、消毒室;7、清水室;8、控制室;9、控制箱;10、配电室;11、废气箱;12、抽气泵;13、抽气管;14、电磁阀;15、进水口;16、过滤板;17、沉淀槽;18、抽泥电机;19、鼓风机;20、通风管;21、曝气机;22、曝气管;23、进药口;24、搅拌电机;25、导杆;26、搅拌叶;27、水泵;28、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室2,所述过滤室2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室3,所述沉淀室3的一侧设置有厌氧室4,所述厌氧室4的一侧设置有好氧室5,所述好氧室5的一侧设置有消毒室6,所述消毒室6的一侧设置有清水室7,所述清水室7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室8,所述控制室8的一侧壁上设置有控制箱9,所述控制室8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配电室10,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废气箱11,所述废气箱11上设置有抽气泵12,所述抽气泵12上设置有抽气管13,所述抽气管13贯通所述好氧室5和消毒室6,所述抽气管13上设置有电磁阀14。

通过设置过滤室2可以对废水进行过滤,防止废水中的杂质对设备造成堵塞损坏设备,通过设置厌氧室4和好氧室5可以对废水中的有害分子进行处理,通过设置消毒室6可以对废水进行消毒处理,通过设置废气箱11,可以对废水处理中产生的废气进行收集,二次利用。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所述过滤室2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15,所述过滤室2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板16,所述沉淀室3的空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槽17,所述沉淀槽17的底部设置有抽泥电机18。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2,所述好氧室5的顶部设置有鼓风机19,所述鼓风机19上设置有通风管20,所述通风管20贯通好氧室5的底部,所述装置本体1上设置爆气机21,所述曝气机21的两端设置有曝气管22,所述曝气管22贯通厌氧室4和好氧室5的内部。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所述消毒室6的顶部设置有进药口23,所述进药口23的一侧设置有搅拌电机24,所述搅拌电机24的输出端设置有导杆25,所述导杆25贯通消毒室6的内部,所述导杆25上设置有搅拌叶26。

通过设置搅拌叶,可以对药物进行充分搅拌。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2,所述沉淀室3、厌氧室4、好氧室5、消毒室6和清水室7的空腔内均设置有水泵27,所述水泵27上均设置有水管28。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首先,工作人员将设备移动到工作地点,废水通过进水口15进入到过滤室2内,过滤板16对废水进行过滤,然后,水泵27将废水抽进沉淀室3,沉淀后的泥在沉淀槽17中,抽泥电机18将泥抽出,然后水泵将水抽进厌氧室4到好氧室5内,通过曝气机21向曝气管22中爆气,鼓风机19通过通风管20向好氧室5通风,然后水泵27将废水抽进消毒室6,药物通过进药口23进入,打开搅拌电机24,搅拌电机24带动导杆25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叶26转动,对废水进行充分搅拌,然后水泵27将处理过的废水抽进清水室7达标排放,在设备工作过程中,抽气泵12将产生的废气抽到废气箱11中,对废气进行二次燃烧利用,该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了废气的排放,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二次利用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室(2),所述过滤室(2)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室(3),所述沉淀室(3)的一侧设置有厌氧室(4),所述厌氧室(4)的一侧设置有好氧室(5),所述好氧室(5)的一侧设置有消毒室(6),所述消毒室(6)的一侧设置有清水室(7),所述清水室(7)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室(8),所述控制室(8)的一侧壁上设置有控制箱(9),所述控制室(8)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配电室(10),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废气箱(11),所述废气箱(11)上设置有抽气泵(12),所述抽气泵(12)上设置有抽气管(13),所述抽气管(13)贯通所述好氧室(5)和消毒室(6),所述抽气管(13)上设置有电磁阀(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室(2)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15),所述过滤室(2)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板(16),所述沉淀室(3)的空腔底部设置有沉淀槽(17),所述沉淀槽(17)的底部设置有抽泥电机(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室(5)的顶部设置有鼓风机(19),所述鼓风机(19)上设置有通风管(20),所述通风管(20)贯通好氧室(5)的底部,所述装置本体(1)上设置曝气机(21),所述曝气机(21)的两端设置有曝气管(22),所述曝气管(22)贯通厌氧室(4)和好氧室(5)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室(6)的顶部设置有进药口(23),所述进药口(23)的一侧设置有搅拌电机(24),所述搅拌电机(24)的输出端设置有导杆(25),所述导杆(25)贯通消毒室(6)的内部,所述导杆(25)上设置有搅拌叶(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室(3)、厌氧室(4)、好氧室(5)、消毒室(6)和清水室(7)的空腔内均设置有水泵(27),所述水泵(27)上均设置有水管(28)。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水二次利用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空腔内设置有过滤室,所述过滤室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室,所述沉淀室的一侧设置有厌氧室,所述厌氧室的一侧设置有好氧室,所述好氧室的一侧设置有消毒室,所述消毒室的一侧设置有清水室,所述清水室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室,所述控制室的一侧壁上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室的另一侧壁上设置有配电室,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废气箱,所述废气箱上设置有抽气泵,所述抽气泵上设置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贯通所述好氧室和消毒室,所述抽气管上设置有电磁阀,该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减少了废气的排放,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二次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晨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