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8-31  93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流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拆卸、更换效率高的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旋流器目前广泛的应用在矿业、冶金、电力环保、石油、化工以及食品行业。旋流器是以水为介质,依靠外部泵或重力场输送动力,利用旋转流场可以加速固相颗粒在水介中的沉降速度和增加粗细颗粒在水介中的沉降速度差异,从而实现不同大小颗粒的快速分离和分级,具有设备体积小,处理能力大,分离效率高的优点,可以广泛的用于固液分离、浓缩、粗细颗粒分级等工艺中。

根据旋流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环境可知其运行过程中其内壁会受到矿浆中的颗粒的冲刷和磨损,因此旋流器往往需要特殊的耐磨材料。常见的旋流器内衬的耐磨材料有高铝陶瓷、橡胶、聚氨酯等,旋流器的底流管一般由底流内衬和底流外壳组成,底流内衬一般用陶瓷、碳化硅、橡胶等材料加工,而底流外壳一般采用钢板加工以保证强度。旋流器的底流管位于整个旋流器的最下端,也是磨损最严重的位置,需要根据使用工况定期检查磨损,达到磨损周期或者磨损过大就需要更换新的底流内衬。一般情况下底流内衬的更换周期为1~6个月,是旋流器维护最频繁的部件之一。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底流外壳和底流内衬之间有安装间隙,导致在工业生产中底流内衬和底流外壳之间有轻微的晃动,进而造成极少部分料浆透过旋流器底流出口和上锥体之间的橡胶密封垫片渗漏进去底流内衬和底流外壳之间,长时间的生产运行导致底流外壳和底流内衬之间的间隙被旋流器内部料浆中的细泥砂填充的很密实。进而导致底流内衬和底流外壳之间的摩擦力很大,而且很难用水将夹在缝隙里的细泥砂冲洗出来,因此底流内衬的拆卸更换很困难。该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现有技术底流内衬和底流外壳之间的预留间隙太小导致不容易用水冲洗间隙中的泥砂,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底流外壳底托没有排浆孔,容易让进入间隙的泥砂存留和积累压实之后变的更难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拆卸、更换效率高的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包括圆筒体、锥形体、进料管、溢流管、底流管,所述的圆筒体侧壁与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的圆筒体的上端设有溢流管,溢流管的下端伸进圆筒体内,溢流管的上端伸出圆筒体上方,所述的圆筒体的下端与锥形体通过法兰相连接,锥形体下端出口为底流出口,锥形体的下端经法兰与底流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流管由法兰盘、底流外壳、底流内衬组成,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上端外壁与法兰盘相连接,底流外壳内壁设有底流内衬,所述的底流内衬设有管状,管状的底流内衬的外壁圆周上均布设有沿竖直方向上凸起的支撑条,支撑条与底流外壳相接触使支撑条之间与底流外壳之间形成排浆间隙,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下端内壁上设有环形托板,环形托板上设有与排浆间隙相连通的排浆孔,通过排浆孔和排浆间隙将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之间料浆排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环形托板的内径大于底流内衬的内径并小于底流内衬的外径,使环形托板托起底流内衬。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流内衬的内径与锥形体的底流出口内径相配合,使底流出口与底流内衬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条设有3-30条,保证排浆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条设为直线条、曲线条或者点阵凸起。

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的底流管由法兰盘、底流外壳、底流内衬组成,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上端外壁与法兰盘相连接,底流外壳内壁设有底流内衬,所述的底流内衬设有管状,管状的底流内衬的外壁圆周上均布设有沿竖直方向上凸起的支撑条,支撑条与底流外壳相接触使支撑条之间与底流外壳之间形成排浆间隙,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下端内壁上设有环形托板,环形托板上设有与排浆间隙相连通的排浆孔,通过排浆孔和排浆间隙将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之间料浆排出,所述的环形托板的内径大于底流内衬的内径并小于底流内衬的外径,使环形托板托起底流内衬,所述的底流内衬的内径与锥形体的底流出口内径相配合,使底流出口与底流内衬密封配合,所述的支撑条设有3-30条,保证排浆效果,所述的支撑条设为直线条、曲线条或者点阵凸起,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拆卸、更换效率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底流管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底流管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底流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包括圆筒体1、锥形体2、进料管3、溢流管4、底流管5,所述的圆筒体1侧壁与进料管3相连接,所述的圆筒体1的上端设有溢流管4,溢流管4的下端伸进圆筒体1内,溢流管4的上端伸出圆筒体1上方,所述的圆筒体1的下端与锥形体2通过法兰相连接,锥形体2下端出口为底流出口6,锥形体2的下端经法兰与底流管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流管5由法兰盘13、底流外壳7、底流内衬8组成,所述的底流外壳7的上端外壁与法兰盘13相连接,底流外壳7内壁设有底流内衬8,所述的底流内衬8设有管状,管状的底流内衬8的外壁圆周上均布设有沿竖直方向上凸起的支撑条9,支撑条9与底流外壳7相接触使支撑条9之间与底流外壳7之间形成排浆间隙10,所述的底流外壳7的下端内壁上设有环形托板11,环形托板11上设有与排浆间隙10相连通的排浆孔12,通过排浆孔12和排浆间隙10将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8之间料浆排出,所述的环形托板11的内径大于底流内衬8的内径并小于底流内衬8的外径,使环形托板11托起底流内衬8,所述的底流内衬8的内径与锥形体2的底流出口6内径相配合,使底流出口6与底流内衬8密封配合,所述的支撑条9设有3-30条,保证排浆效果,所述的支撑条9设为直线条、曲线条或者点阵凸起。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底流管5中的法兰盘13与锥形体2下端法兰盘13相连接,由于锥形体2下端的底流出口6与底流管5中的底流内衬8之间存在间隙,当料浆伸进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8之间的排浆间隙10后,由底流壳体下端的排浆孔12排出,避免了料浆在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8之间沉积堵塞,解决了长时间由于料浆沉积使底流内衬8与底流壳体之间难以分离的问题,现有技术底流出口6和底流外壳7之间间隙小,一旦间隙中充满泥砂,不容易排出间隙中的料浆,而本专利的底流内衬8与底流外壳7之间的间隙大,由面接触改为了线接触或者点阵接触,摩擦力更小,底流外壳7下端的环形托板11上设有专门的排浆孔12,料浆在间隙中存留的几率大大降低,便于后期拆卸更换底流内衬8,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的底流管5由法兰盘13、底流外壳7、底流内衬8组成,所述的底流外壳7的上端外壁与法兰盘13相连接,底流外壳7内壁设有底流内衬8,所述的底流内衬8设有管状,管状的底流内衬8的外壁圆周上均布设有沿竖直方向上凸起的支撑条9,支撑条9与底流外壳7相接触使支撑条9之间与底流外壳7之间形成排浆间隙10,所述的底流外壳7的下端内壁上设有环形托板11,环形托板11上设有与排浆间隙10相连通的排浆孔12,通过排浆孔12和排浆间隙10将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8之间料浆排出,所述的环形托板11的内径大于底流内衬8的内径并小于底流内衬8的外径,使环形托板11托起底流内衬8,所述的底流内衬8的内径与锥形体2的底流出口6内径相配合,使底流出口6与底流内衬8密封配合,所述的支撑条9设有3-30条,保证排浆效果,所述的支撑条9设为直线条、曲线条或者点阵凸起,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拆卸、更换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包括圆筒体、锥形体、进料管、溢流管、底流管,所述的圆筒体侧壁与进料管相连接,所述的圆筒体的上端设有溢流管,溢流管的下端伸进圆筒体内,溢流管的上端伸出圆筒体上方,所述的圆筒体的下端与锥形体通过法兰相连接,锥形体下端出口为底流出口,锥形体的下端经法兰与底流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流管由法兰盘、底流外壳、底流内衬组成,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上端外壁与法兰盘相连接,底流外壳内壁设有底流内衬,所述的底流内衬设有管状,管状的底流内衬的外壁圆周上均布设有沿竖直方向上凸起的支撑条,支撑条与底流外壳相接触使支撑条之间与底流外壳之间形成排浆间隙,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下端内壁上设有环形托板,环形托板上设有与排浆间隙相连通的排浆孔,通过排浆孔和排浆间隙将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之间料浆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托板的内径大于底流内衬的内径并小于底流内衬的外径,使环形托板托起底流内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流内衬的内径与锥形体的底流出口内径相配合,使底流出口与底流内衬密封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条设有3-30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条设为直线条、曲线条或者点阵凸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流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便于更换底流内衬的旋流器,包括圆筒体、锥形体、进料管、溢流管、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流管由法兰盘、底流外壳、底流内衬组成,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上端外壁与法兰盘相连接,底流外壳内壁设有底流内衬,所述的底流内衬设有管状,管状的底流内衬的外壁圆周上均布设有沿竖直方向上凸起的支撑条,支撑条与底流外壳相接触使支撑条之间与底流外壳之间形成排浆间隙,所述的底流外壳的下端内壁上设有环形托板,环形托板上设有与排浆间隙相连通的排浆孔,通过排浆孔和排浆间隙将底流壳体与底流内衬之间料浆排出,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拆卸、更换效率高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郑纪民;王书礼;王磊;李永峰;马鹏飞;张永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海市海王旋流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0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