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非均相分离、固相颗粒分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体旋流器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旋流子多以单体结构为主,少数产品采用了双体结构,安装旋流器组时,为增大整个机组的工作效率,常是需要集体安装多个旋流子。又因每个旋流子都要连接进出管路,因而常常形成的旋流器组结构臃肿,管线交错复杂,也使得总的工作效率有所限制,后期检修也不方便。
为适应多种安装环境,并克服因多个单体旋流子安装时造成的安装过于紧凑、误差大、管线长与装置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一款新的双体旋流器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体旋流器组,解决了提供一种新型可适用多种安装环境双体旋流器组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双体旋流器组,包括双体旋流器、溢流箱与底流箱;两组以上设置的双体旋流器沿圆周等距排布;所述双体旋流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旋流子;所述旋流子包括圆柱形筒体与锥形筒;所述圆柱形筒体与锥形筒的筒口配合无缝固接;所述圆柱形筒体的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锥形筒的底部设有底流口;两个所述旋流子共同切线方向设有共用的进料口;所有的所述进料口管线延长交汇共同接入总进料管路;所述溢流口引出管路接入溢流箱,底流口引出管路接入底流箱。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为对称结构。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为聚氨酯材质,通过模具一体浇注成型工艺制得。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的内壁设有用于重物料导向的弧形凹陷,且整体凹陷为螺旋向下设置。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的进料口向腔内延伸,并与弧形凹陷光滑过渡。
作为优选地,所述溢流口向腔内延伸至进料口的水平线以下。
作为优选地,所述进料口处设有压力表与流量计;所述底流口处设有流量计。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至少2个双体旋流器。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10-15个双体旋流器。
作为优选地,所述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15个双体旋流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双体旋流器组,是将两个单体的旋流子先组合起来,组成双体对称型旋流器,再将双体对称型旋流器圆周等距排布。在实际使用中双体式可以减少误差,增大安装的精度。其次,预先组装好的旋流器占用空间小于两个单体安装的旋流器。多个旋流器共同安装时,可减少很多安装空间,使得安装环境更加井条有序,也可以多安装旋流子。有序的排布,可以减少安装管路的长度,减少材料的浪费,也使得安装有序整洁,方便后期维护,且可以保证工作强度的要求。
双体旋流器采用聚氨酯一体成型工艺制得,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各个旋流子的形状完全一致,使得分离样品时更加可控。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双体旋流器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体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体旋流器的俯视图;
图3为带有双体旋流器的双体旋流器组结构示意图;
图4现有的单体旋流器的排布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双体旋流器;11-圆柱形筒体;12-锥形筒;13-溢流口;14-底流口;15-进料口;
2-单体旋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双体旋流器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旋流子;旋流子包括圆柱形筒体11与锥形筒12;圆柱形筒体11与锥形筒12的筒口配合无缝固接;圆柱形筒体11的顶部设有溢流口13;锥形筒12的底部设有底流口14;两个旋流子共同切线方向设有共用的进料口15。
在某一实施例中,双体旋流器1为对称结构。
在某一实施例中,双体旋流器1为聚氨酯材质,通过模具浇注一体成型工艺制得。
在某一实施例中,双体旋流器1的内壁设有用于重物料导向的弧形凹陷,且整体凹陷为螺旋向下设置。
在某一实施例中,溢流口13向腔内延伸至进料口15的水平线以下。
在实际使用中,双体旋流器1为对称型旋流器,两个单体的旋流子并行设置,在其共同的切线方向设有共用的进料口15,进料口15共同接入总进料管。对称设置的旋流器看起来更加精练美观。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旋流器多少金属材质,使用法兰将顶部的圆柱形筒体11与底部的锥形筒12连接起来。这个的话,很难保证安装的精度,使得两旋流器并非完全对称,从而造成之后试样分离时不能完全精确定量的分离控制。并且在其内壁上设有的旋转而下的弧形凹陷,类似于滑梯,可以使得重物料能顺应而下,加快分离的效率。溢流口13向下延伸至分离腔内,可以使得分离出的轻物料尽可能的纯净,部分混合轻物料无法从溢流口13首先排出,故而可以加长其分离的效率和腔内的时间。
本实用新型中的双体旋流器1采用的是聚氨酯材质,可以直接使用模具进行浇注。能完全的保证复制出来的双体旋流器1完全一致,保证了精度。因为是聚氨酯材料,硬度和耐磨度会小于金属材料,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相对质轻的流体。采用模具的双体旋流器1内壁更加光滑,可以更加精确可控的实现对轻重流体的分离。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带有双体旋流器1的双体旋流器组,还包括溢流箱与底流箱;两组以上设置的双体旋流器1沿圆形周向等距排布;所有的进料口15管线延长交汇共同接入总进料管路;溢流口13引出管路接入溢流箱,底流口14引出管路接入底流箱。
在某一实施例中,进料口15处设有压力表与流量计;所述底流口14处设有流量计。
在某一实施例中,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至少2个双体旋流器1。
在某一实施例中,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10-15个双体旋流器1。
在某一实施例中,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15个双体旋流器1。
实际使用中,多组设置的双体旋流器1围绕着圆周等距排布。看起来更加的井条有序。对比图4的现有的单体旋流器2排布,图3和图4均包括30个旋流子,但是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双体的更加节省空间,并且更加容易辨别和后期检修。压力表和流量计的设计,可以精确对流入和流出试样的控制。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双体旋流器、溢流箱与底流箱;两组以上设置的双体旋流器沿圆周等距排布;所述双体旋流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旋流子;所述旋流子包括圆柱形筒体与锥形筒;所述圆柱形筒体与锥形筒的筒口配合无缝固接;所述圆柱形筒体的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锥形筒的底部设有底流口;两个所述旋流子共同切线方向设有共用的进料口;所有的所述进料口管线延长交汇共同接入总进料管路;所述溢流口引出管路接入溢流箱,底流口引出管路接入底流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体旋流器为对称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体旋流器为聚氨酯材质,通过模具一体浇注成型工艺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体旋流器的内壁设有用于重物料导向的弧形凹陷,且整体凹陷为螺旋向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体旋流器的进料口向腔内延伸,并与弧形凹陷光滑过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口所连管道向腔内延伸至进料口的水平线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处设有压力表与流量计;所述底流口处设有流量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至少2个双体旋流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体旋流器组,其特征在于:所双体旋流器组共包括10-15个双体旋流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