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处理快渗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9-06  92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处理快渗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城镇排水系统基本采用完全雨污分流制,即拥有独立的雨水和污水的收集、传输及排放系统。但因排水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开放性工程,涉及到社区、商户、工厂企业、学校及事业单位等,不可控因素过多。完全雨污分流制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混接、错接及漏接等问题。错接或混接进雨水系统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并由此衍生出黑臭河道的问题。针对雨污混接问题而采取的雨污分流改造、末端截污等工程措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物力。除了雨污混接对河道造成的影响之外,初期雨水对河道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降雨初期,雨水中溶解了大量空气中的颗粒态污染物、酸性气体以及工厂交通尾气,到地表后,又因路面冲刷等原因,积累了大量的污染物。初期雨水污染较重,雨水中携带的cod、tp以及悬浮物等污染物,对收纳的地表水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初期雨水弃流处理装置,主要针对屋面或者雨水收集阶段的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往往忽略了在传输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以及雨水管网内积累的沉积物等冲刷造成的污染。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处理快渗系统,以解决雨污对河道造成的污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包括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入水口、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出水堰、将所述处理池划分为布水区和反应区的挡墙、位于所述布水区的格栅组件、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多孔混合填料、位于所述反应区的曝气系统;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布水区连通,所述格栅组件环绕所述入水口设置,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曝气系统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挡墙包括实体墙和布水墙,所述布水墙位于所述挡墙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格栅组件包括围设所述入水口设置的围挡,所述围挡形成有与所述入水口相对设置的出口,所述围挡包括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分设于所述入水口两侧;所述格栅组件还包括连接于两个挡板上的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所述第二格栅位于所述第一格栅背离所述入水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格栅上的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格栅上的孔的密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自上向下朝向所述入水口方向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格栅组件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挡板朝向另一所述挡板的一侧的u型槽架,所述第一格栅和所述第二格栅插设于所述u型槽架内。进一步地,所述格栅组件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挡板背离另一所述挡板的一侧的固定方管。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填料包括质量分数为10~60%的沸石、质量分数为5~10%的缓释碳源、质量分数为10~60%的多孔滤料、质量分数为2~5%的缓释微生物。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混合填料上方的植物。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布水区连通的溢流阀、与所述反应区连通的出水堰,所述溢流阀高于所述出水堰。进一步地,所述溢流阀比所述出水堰高2cm~5cm。进一步地,所述挡墙包括实体墙和布水墙,所述布水墙位于所述挡墙的底部,所述布水墙设置在远离所述溢流阀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对雨水净化效果符合预期,出水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iv类标准,与受纳水环境控制标准相符合。有效缓解了面源污染对河道水体造成的污染。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统的格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统的挡墙和布水墙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包括处理池1、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入水口2、与所述处理池1连通的出水堰7、将所述处理池1划分为布水区11和反应区12的挡墙4、位于所述布水区11的格栅组件3、位于所述反应区12的多孔混合填料121、位于所述反应区12的曝气系统5。所述处理池1由驳岸墙体9围设形成,所述入水口2开设在所述驳岸墙体9上,雨水或者雨污通过所述入水口2进入所述处理池1。所述挡墙4用以将所述布水区11和反应区12的污水间隔开,所述挡墙4包括实体墙和布水墙6,雨污水通过所述布水墙6进入所述反应区12。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布水墙6位于所述挡墙4的底部,也即:所述挡水墙的上部为所述实体墙,下部为所述布水墙6。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水墙6为由透水砖构建的花墙。所述入水口2与所述布水区11连通,所述布水区11具有调节水质水量、物理拦截等预处理作用;经预处理后的雨水通过所述布水墙6进入反应区12。具体地,所述格栅组件3环绕所述入水口2设置,经过格栅组件3预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布水墙6进入反应区12,污水中的cod、氨氮及tp等污染物被混合填料快速吸附去除。如图2所示,所述格栅组件3包括围设所述入水口2设置的围挡,所述围挡形成有与所述入水口2相对设置的出口37。所述围挡用以阻挡雨水,使得雨水仅可以从所述出口37流出。优选地,所述格栅组件3还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挡板31背离另一所述挡板31的一侧的固定方管32。所述固定方管32用以将所述挡板31固定在所述处理池1的底部,所述固定方管32和所述挡板31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处理池1的深度。另,所述格栅组件3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挡板31和驳岸墙体9连接处的固定角铁34,起到支撑稳固的作用。所述围挡包括两个挡板31,两个挡板31分设于所述入水口2两侧,所述格栅组件3还包括连接于两个挡板31上的第一格栅35和第二格栅36,所述第二格栅36位于所述第一格栅35背离所述入水口2的一侧,也即所述第一格栅35设置在所述入水口2与所述出口37之间且靠近所述入水口2,所述第二格栅36设置在所述入水口2与所述出口37之间且靠近所述出口37。所述第一格栅35上的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格栅36上的孔的密度;所述第一格栅35用以拦截垃圾和漂浮物等,所述第二格栅36用以过滤拦截颗粒物等。设置两种孔的密度不同的格栅,针对不同大小的杂物进行分级拦截去除,有效防止格栅堵塞问题、减少清洗频率。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格栅35和第二格栅36自上向下朝向所述入水口2方向倾斜设置,从而可以引导污染物滑落,方便清理。所述格栅组件3还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挡板31朝向另一所述挡板31的一侧的u型槽架33,所述第一格栅35和所述第二格栅36插设于所述u型槽架33内。所述第一格栅35或者第二格栅36上沾染过多污染物时,可以将所述第一格栅35和第二格栅36取下进行清洗,实现预处理的效果。优选地,两个所述挡板31上的所述u型槽架33开口相对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格栅35和所述第二格栅36相互平行。所述反应区12为处理水的主要单元。所述混合填料位于所述反应区12内,所述混合填料包括质量分数为10~60%的沸石、质量分数为5~10%的缓释碳源、质量分数为10~60%的多孔滤料、质量分数为2~5%的缓释微生物。所述曝气系统5设置在所述反应区12底部,用于为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增氧、对所述混合填料进行反冲再生。雨后,开启曝气系统5,为反应区12中硝化反应提供所需溶解氧,吸附在沸石中的氨氮得以氧化脱附,沸石得以再生;吸附拦截的cod得以氧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截留吸附的污染物得以彻底去除。晴天吸附在所述混合填料中的污染物在曝气系统5的辅助曝气条件下,通过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得以彻底去除,混合填料得以净化再生。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混合填料上方的植物,优选种植观赏性湿生植物,在去除污染的同时可提升河道整体景观,环境相容性高。所述出水堰7连通所述反应区12与河道,将处理好的水排放至河道内。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布水区11连通的溢流阀8,所述溢流阀8高于所述出水堰7。所述出水堰7的开口大小可以根据所述反应区12的反应速度开设,当所述污水流量大超过所述反应区12的处理速度的时候,可以自所述布水区11内从溢流阀8排出进入河道,防止降水过大造成的路面积水而影响城镇排涝。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溢流阀8比所述出水堰7高2cm~5cm。优选地,所述布水墙6设置在远离所述溢流阀8的一侧。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构建方法包括: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的反应区12的水力负荷为1.5-16.0m3/㎡·d,有效停留时间5到45分钟之间;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的目标为降雨初期在地面上形成5到10mm厚度的地表径流;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能够处理降雨覆盖大雨及以下降雨(1h降雨量小于等于15.9mm)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径流;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可以根据目标雨水口汇流面积、目标初期雨水以及有效停留时间进行计算,并结合水力负荷进行核算;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一般设置在滨水带,雨水管入河口处,具体形状及建筑方式可根据实际可用地的情况进行设计;所述多孔混合填料121及植物的选择,尽量因地制宜,选用当地多见或常用的品种。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的使用过程为:雨水从入水口2进入,先经过第一格栅拦截掉大的垃圾及漂浮物,再经过第二格栅进一步过滤拦截去颗粒物,然后进入布水区11。所述布水区11具有调节水质水量、及物理拦截等预处理作用;经预处理后的雨水通过布水墙6进入反应区12⑺,cod、氨氮以及tp等污染物被多孔混合填料121快速吸附去除;净化后的雨水通过出水堰7进入河道;雨后,吸附在多孔混合填料121中的污染物,在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内微生物的作用下得以彻底去除,并定期开启曝气系统5,对所述多孔混合填料121进行清洗净化再生。可有效削减入河雨水口初期冲刷雨水对河道带来的污染冲击,工艺简单、建设成本低。下面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进一步详细阐述:利用实用新型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构建方法,对两条河道沿河入河雨水口初期雨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通过遮掩体对本发明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的结构进行遮挡保密。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首先,确定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设计参数,本案例中雨水口汇水面积接近1000㎡,选择半个小时内地表8mm径流作为处理对象,反应区12有效停留时间15分钟,则系统反应区12有效容积:反应区12的多孔混合填料121,孔隙率为45%,则反应区12容积v:根据现场雨水管底部高程以及沿岸河底高程,快渗系统有效水深选择0.9m,则快渗系统反应区12面积a:核算:雨水处理快渗系统的水力负荷=5.76m3/㎡·d,符合设计要求。其次,确定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形状。本案例实施地点为路边桥下,可用地长度有限,采用长方形,往河道内部稍微延伸点距离。最后,细节设计。选定溢流阀8位置为靠近桥边一侧,采用闸板阀;布水花墙高度50cm;反应区12种植常绿鸢尾。一河道案例现场,目前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一年多,以下选取两次降雨过程中进出水水质数据,对系统处理效果稍作说明。表12019年11月26日降雨期间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进出水水质指标(mg/l)cod氨氮tp雨水563.20.68出水291.20.22去除率48.21%62.50%67.65%表22020年5月29日降雨期间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进出水水质指标(mg/l)cod氨氮tp雨水624.80.58出水260.90.26去除率58.06%81.25%55.17%综合表1、2可知,初期雨水经过本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处理后,净化效果符合预期,出水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iv类标准,与受纳水环境控制标准相符合。有效缓解了面源污染对河道水体造成的污染。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100,通过设置格栅组件3,从而可以去除颗粒杂物;通过设置曝气系统5,从而可以实现多孔混合材料的再生。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包括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入水口、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出水堰,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将所述处理池划分为布水区和反应区的挡墙、位于所述布水区的格栅组件、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多孔混合填料、位于所述反应区的曝气系统;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布水区连通,所述格栅组件环绕所述入水口设置,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曝气系统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包括实体墙和布水墙,所述布水墙位于所述挡墙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组件包括围设所述入水口设置的围挡,所述围挡形成有与所述入水口相对设置的出口,所述围挡包括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分设于所述入水口两侧;所述格栅组件还包括连接于两个挡板上的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所述第二格栅位于所述第一格栅背离所述入水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格栅上的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格栅上的孔的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和第二格栅自上向下朝向所述入水口方向倾斜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组件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挡板朝向另一所述挡板的一侧的u型槽架,所述第一格栅和所述第二格栅插设于所述u型槽架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组件包括设置在每一所述挡板背离另一所述挡板的一侧的固定方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混合填料上方的植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处理快渗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布水区连通的溢流阀、与所述反应区连通的出水堰,所述溢流阀高于所述出水堰,所述溢流阀比所述出水堰高2cm~5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包括实体墙和布水墙,所述布水墙位于所述挡墙的底部,所述布水墙设置在远离所述溢流阀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包括处理池、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入水口、与所述处理池连通的出水堰、将所述处理池划分为布水区和反应区的挡墙、位于所述布水区的格栅组件、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多孔混合填料、位于所述反应区的曝气系统;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布水区连通,所述格栅组件环绕所述入水口设置,所述出水堰与所述反应区连通,所述曝气系统位于所述反应区的底部。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处理快渗系统,对雨水净化效果符合预期,出水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IV类标准,与受纳水环境控制标准相符合。有效缓解了面源污染对河道水体造成的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王玲;吴红飞;侯娟;李小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天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