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的系统中,沉淀池一般为一侧进水一侧出水的构造,使水流仅集中在水表面,导致下层的水流基本不流动,形成近似驻水区,沉淀效率不高。另外沉淀池的出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极容易造成水管的堵塞,损伤后续处理设备。目前缺少一种避免形成近似驻水区、沉淀效率高、便捷除去沉淀池出水中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的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避免形成近似驻水区、沉淀效率高、便捷除去沉淀池出水中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种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包括鱼塘、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人工湿地、沉淀池、一号抽水泵、进水管、曝气管和生物净化管,所述鱼塘通过进水管与沉淀池连接,所述一号抽水泵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曝气池通过曝气管与生物净化池连接,所述生物净化池通过生物净化管与人工湿地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池、过滤池、二号抽水泵、二号抽水管、三号抽水泵、三号抽水管、回流泵、回流管、过滤管、稳流板、左分流板、右分流板、溢出管、水车、转化杆、橡胶套、弹簧、过滤膜、软橡胶、左分隔板、右分隔板和接水槽,所述沉淀池的上部设有稳流板,所述稳流板的前后两侧固定在沉淀池的内壁上,所述左分流板、右分流板均位于沉淀池的内部,左分流板设在稳流板的左下位置,并固定在沉淀池的内壁上,所述左分隔板的顶部固定在左分流板的底部,右分流板设在稳流板的右下位置,并固定在沉淀池的内壁上,所述右分隔板的顶部固定在右分流板的底部,所述溢出管穿过沉淀池的右壁连接在右分隔板上,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通过二号抽水管连接污泥池,所述二号抽水泵安装在二号抽水管上,所述过滤池里安装有水车,所述水车上设有接水槽,所述转化杆为直角形状,转化杆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在过滤池的内壁上,转化杆的端点处设有橡胶套,所述水车通过右端的接水槽与转化杆的左端点相接触,所述弹簧连接在转化杆的右侧,所述过滤膜连接在弹簧的右端,过滤膜的上下端通过软橡胶固定在过滤池的内壁上,过滤池的底部通过三号抽水管与污泥池连接,所述三号抽水泵安装在三号抽水管上,过滤池的右侧通过过滤管与曝气池连接,所述人工湿地通过回流管与鱼塘连接,所述回流泵安装在回流管上。通过沉淀池内的稳流板可以稳定由进水管输送进来的污水,再通过左分流板和右分流板使污水分为四条水流,增加流体在沉淀池中的流动时间,避免形成近似驻水区,提升沉淀效率。在沉淀池与曝气池之间增设有过滤池,可除去沉淀池出水中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防止水管堵塞或损害后续处理设备。过滤膜为可自抖动清洁的过滤膜,通过力之间的转化,抖去过滤膜上截留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可减少过滤膜的更换频率,节省人力与物力。
进一步地,所述的污泥池的右侧设有臭氧机,所述臭氧机通过臭氧管与污泥池连接。可对污泥池中的污泥进行消毒。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水管延伸到沉淀池内部的轴线位置,可防止出水管的出水仅在沉淀池的左侧流入。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水管右端的底部设有导向口,可调节出水管出水的方向,使其垂直落在稳流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溢出管位于右分流板的底部,可防止污水经过右分流板的分流后,在未沉淀的情况下,通过溢出管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簧共设置了3个,且每个弹簧之间长短不一,可增加过滤膜的震荡频率与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车与接水槽均为塑料材质,塑料防腐且材质较轻。
进一步地,所述的接水槽的左上端设有引流板,可将溢出管出水引流到接水槽中,充分利用水力。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进水管输入的污水,通过导向口,垂直落在沉淀池内的稳流板上,可稳定由进水管输送进来的污水,再通过左分流板和右分流板,将稳流后的污水分流,通过左分隔板和右分隔板隔开,使污水分为四条水流,增加流体在沉淀池中的流动时间,避免形成近似驻水区,提升沉淀效率。在沉淀池与曝气池之间增设有过滤池,可除去沉淀池出水中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防止水管堵塞或损害后续处理设备。其中,过滤膜为可自抖动清洁的过滤膜,通过水车不断抬升转化杆,将转化杆受到的力转化为弹簧的弹力,快速抖去过滤膜上截留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可减少过滤膜的更换频率,节省人力与物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和/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沉淀池及其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稳流板的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分流板与右分流板的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弹簧及其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塘;2-曝气池;3-生物净化池;4-人工湿地;6-污泥池;7-沉淀池;8-排过滤池;9-臭氧机;a-一号抽水泵;b-一号抽水管;c-二号抽水泵;d-二号抽水管;e-三号抽水泵;f-三号抽水管;g-回流泵;h-回流管;i-过滤管;j-曝气管;k-生物净化管;l-臭氧管;71-稳流板;72-左分流板;73-右分流板;74-溢出管;75-导向口;81-水车;82-转化杆;83-橡胶套;84-弹簧;85-过滤膜;86-软橡胶;721-左分隔板;731-右分隔板;811-接水槽;812-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7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包括鱼塘1、曝气池2、生物净化池3、人工湿地4、污泥池6、沉淀池7、过滤池8、一号抽水泵a、进水管b、二号抽水泵c、二号抽水管d、三号抽水泵e、三号抽水管f、回流泵g、回流管h、过滤管i、曝气管j和生物净化管k。
本实施例中的鱼塘1通过进水管b与沉淀池7连接,一号抽水泵a安装在进水管b上,进水管b延伸到沉淀池7内部的轴线位置,可防止出水管b的出水仅在沉淀池7的左侧流入。沉淀池7的底部通过二号抽水管d连接污泥池6,二号抽水泵c安装在二号抽水管d上,过滤池8通过过滤管i与曝气池2连接,过滤池8的底部通过三号抽水管f与污泥池6连接,三号抽水泵e安装在三号抽水管f上,曝气池2通过曝气管j与生物净化池3连接,生物净化池3通过生物净化管k与人工湿地4连接,人工湿地4通过回流管h与鱼塘1连接,回流泵g安装在回流管h上。
本实施例中的臭氧机9通过臭氧管l安装在污泥池6的右侧,用于消毒污泥池6内的污泥,消毒后的污泥可用作桔地、蔬菜地、水稻地的肥料或晒干后用于栽培君子兰、兰花、桂花等花卉。
本实施例中的沉淀池7的上部设有稳流板71,稳流板71的前后两侧固定在沉淀池7的内壁上,左分流板72、右分流板73均位于沉淀池7的内部,左分流板72设在稳流板71的左下位置,并固定在沉淀池7的内壁上,左分隔板721的顶部固定在左分流板72的底部,右分流板73设在稳流板71的右下位置,并固定在沉淀池7的内壁上,右分隔板731的顶部固定在右分流板73的底部,溢出管74穿过沉淀池7的右壁连接在右分隔板731上。通过沉淀池7内的稳流板71可以稳定由进水管b输送进来的污水,再通过左分流板72和右分流板73使污水分为四条水流,增加流体在沉淀池7中的流动时间,避免形成近似驻水区,提升沉淀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进水管b右端的底部设有导向口75,可调节出水管b出水的方向,使其垂直落在稳流板71的上方。溢出管74位于右分流板73的底部,可防止污水经过右分流板73的分流后,在未沉淀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溢出管74流出。
本实施例中的过滤池8里安装有水车81,水车81上设有接水槽811,转化杆82为直角形状,转化杆8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在过滤池8的内壁上,转化杆82的端点处设有橡胶套83,水车81通过右端的接水槽811与转化杆82的左端点相接触,弹簧84连接在转化杆82的右侧,过滤膜85连接在弹簧84的右端,过滤膜85的上下端通过软橡胶86固定在过滤池8的内壁上,过滤池8的底部通过三号抽水管f与污泥池6连接,三号抽水泵e安装在三号抽水管f上,过滤池8的右侧通过过滤管i与曝气池2连接。水车81与接水槽811均为塑料材质,塑料防腐且材质较轻,接水槽811的左上端设有引流板812,可将溢出管74出水引流到接水槽811中,充分利用水力,弹簧84共设置了3个,且每个弹簧84之间长短不一,可增加过滤膜85的震荡频率与时长。其中,过滤膜85为可自抖动清洁的过滤膜85,通过水车81不断抬升转化杆82,将转化杆82受到的力转化为弹簧84的弹力,快速抖去过滤膜85上截留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可减少过滤膜85的更换频率,节省人力与物力。
本实施例中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的运行流程如下:首先,将鱼塘1中的污水通过出水管b送到沉淀池7中,通过沉淀池7内的稳流板71稳定由进水管b输送进来的污水,再通过左分流板72和右分流板73使污水分为四条水流,然后由溢出管74流出,沉淀物则通过二号抽水泵c,抽送到污泥池6中,溢出管74出水部分直接落在过滤池8中,通过过滤膜85,截留污水中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再通过过滤管i输送到曝气池2中,部分落在水车81的接水槽811中,从而带动水车81转动,通过水车81上的接水槽811不断抬升转化杆82,将转化杆82受到的力转化为弹簧84的弹力,快速抖去过滤膜85上截留的漂浮物以及颗粒悬浮物,截留物通过三号抽水泵e送到污泥池6中。经过曝气池2的曝气,生物净化池3的净化之后,最后送入人工湿地4,进行最后一步净化,人工湿地4出水通过回流泵g送回鱼塘1中,污泥池6中的污泥通过臭氧机9消毒后,可用作桔地、蔬菜地、水稻地的肥料或晒干后用于栽培君子兰、兰花、桂花等花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包括鱼塘(1)、曝气池(2)、生物净化池(3)、人工湿地(4)、沉淀池(7)、一号抽水泵(a)、进水管(b)、曝气管(j)和生物净化管(k),所述鱼塘(1)通过进水管(b)与沉淀池(7)连接,所述一号抽水泵(a)安装在进水管(b)上,所述曝气池(2)通过曝气管(j)与生物净化池(3)连接,所述生物净化池(3)通过生物净化管(k)与人工湿地(4)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池(6)、过滤池(8)、二号抽水泵(c)、二号抽水管(d)、三号抽水泵(e)、三号抽水管(f)、回流泵(g)、回流管(h)、过滤管(i)、稳流板(71)、左分流板(72)、右分流板(73)、溢出管(74)、水车(81)、转化杆(82)、橡胶套(83)、弹簧(84)、过滤膜(85)、软橡胶(86)、左分隔板(721)、右分隔板(731)和接水槽(811),所述沉淀池(7)的上部设有稳流板(71),所述稳流板(71)的前后两侧固定在沉淀池(7)的内壁上,所述左分流板(72)和右分流板(73)均位于沉淀池(7)的内部,左分流板(72)设在稳流板(71)的左下位置,并固定在沉淀池(7)的内壁上,所述左分隔板(721)的顶部固定在左分流板(72)的底部,右分流板(73)设在稳流板(71)的右下位置,并固定在沉淀池(7)的内壁上,所述右分隔板(731)的顶部固定在右分流板(73)的底部,所述溢出管(74)穿过沉淀池(7)的右壁连接在右分隔板(731)上,所述沉淀池(7)的底部通过二号抽水管(d)连接污泥池(6),所述二号抽水泵(c)安装在二号抽水管(d)上,所述过滤池(8)里安装有水车(81),所述水车(81)上设有接水槽(811),所述转化杆(82)为直角形状,转化杆(82)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在过滤池(8)的内壁上,转化杆(82)的端点处设有橡胶套(83),所述水车(81)通过右端的接水槽(811)与转化杆(82)的左端点相接触,所述弹簧(84)连接在转化杆(82)的右侧,所述过滤膜(85)连接在弹簧(84)的右端,过滤膜(85)的上下端通过软橡胶(86)固定在过滤池(8)的内壁上,过滤池(8)的底部通过三号抽水管(f)与污泥池(6)连接,所述三号抽水泵(e)安装在三号抽水管(f)上,过滤池(8)的右侧通过过滤管(i)与曝气池(2)连接,所述人工湿地(4)通过回流管(h)与鱼塘(1)连接,所述回流泵(g)安装在回流管(h)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池(6)的右侧设有臭氧机(9),臭氧机(9)通过臭氧管(l)与污泥池(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b)延伸到沉淀池(7)内部的轴线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b)右端的底部还设有导向口(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出管(74)位于右分流板(73)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84)共设置了3个,且每个弹簧(84)之间长短不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车(81)与接水槽(811)均为塑料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零排放清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水槽(811)的左上端设有引流板(812)。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