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全国铁路、公路、地铁、水利工程等隧道的建设量逐年增加,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为地下空间开发与隧道设计施工带来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由于隧道工程渗水量、利用水量、施工人员生活排水量较大,施工期间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环境影响。
隧道工程污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两方面。
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地下涌水、岩体裂隙水、施工台车作业产生的废水、爆破后降尘产生的废水以及注浆、被覆等过程产生的废水。
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ss、施工设备漏油产生的含有少量油类的污染物、爆破炸药残留物产生的含氮污染物。中水质超标的主要是ph值和ss,偶有石油类、磷、氮、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超标,炸药残留物含量很少。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食堂、盥洗室等产生的污水。
隧道工程污废水排放的特点:(1)污水排放量起伏变化大,例如在隧道掘进过程中透水性断层;(2)污水排放浊度变化大,一般来说出碴时的浊度比钻眼时的浊度大,清理底板阶段的浊度比开挖阶段的浊度大;(3)污水浊度影响的因素很多,隧道越长水量越大,相当一部分岩粉会沉积在排水沟及集水坑中,施工污水浊度相对较小,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围岩特性、洞内排水设施设置等。
隧道工程污废水如果不妥善处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较高的ph值和ss,对生物的繁殖和生态会有较大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国隧道施工废水的处理达标仍然是困扰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这不仅有资金方面的原因,而且技术方面的不成熟也成为阻碍隧道废水处理的一大瓶颈,尤其是缺乏废水处理效果好的整套废水处理装置。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缺乏废水处理效果好的整套废水处理装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包括拦污池、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拦污池的池壁上部设有拦污池进水口和拦污池出水口,拦污池内在拦污池进水口和拦污池出水口之间设有一块挡流板用于使从进水口流往出水口的水流须从挡流板的下方绕行,拦污池出水口处设有用于过滤漂浮物的拦污池滤网;所述反应池包括混凝池和絮凝池;拦污池出水口与设置在混凝池壁上部的混凝池进水口相通,混凝池壁下部与絮凝池下部相通,所述混凝池内设有混凝池搅拌系统,混凝池顶部设有混凝剂投放结构;所述絮凝池内设有絮凝池搅拌系统,絮凝池顶部设有絮凝剂投放结构;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导流隔墙将池内区域分为底部连通的整流段和沉淀段,设置在絮凝池壁上部的絮凝池出水口与设置在沉淀池整流段池壁上部的沉淀池进水口相通,所述沉淀池的沉淀段内设有斜管支架,沉淀段上部设有用于收集上清液的集水系统,沉淀池沉淀段侧壁设有沉淀池出水口,集水系统所收集到的清水从沉淀池出水口排出,沉淀池沉淀段内还设有刮泥机,沉淀段底部设有污泥出口。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拦污池上部呈矩形、底部呈倒锥形,且底部的中央设有用于排出沉淀物的排污阀。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池底部设置了排空口。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隔墙与竖直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段底部设有集泥斗,污泥出口设置在集泥斗的侧面。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斜管支架上设置有斜管填料。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调节池,所述调节池设置在拦污池之前,调节池用于减缓水质水量不均造成的冲击并使大颗粒砂料沉淀,调节池上层的废水通过管道泵送至拦污池壁上部的拦污池进水口。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出口处还连接有用于将污泥抽出的泥浆泵。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分离砂和泥水的旋流器,所述旋流器的进料口与泥浆泵的出口相通。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污泥脱水的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所述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的进料口与旋流器的泥水出口相通。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废水处理效果好、污泥沉淀速度块,整个装置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且工作效率高。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拦污池的右视方向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反应池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沉淀池的主视方向的剖面图;
其中,1、拦污池;2、反应池;3、沉淀池;11、拦污池进水口;12、拦污池出水口;13、挡流板;14、拦污池滤网;21、混凝池;22、絮凝池;23、排空口;211、混凝池进水口;212、混凝池搅拌系统;213、混凝剂投放结构;221、絮凝池搅拌系统;222、絮凝剂投放结构;223、絮凝池出水口;31、导流隔墙;32、沉淀池进水口;33、斜管支架;34、集水系统;35、沉淀池出水口;36、刮泥机;37、污泥出口;38、集泥斗;a整流段;b沉淀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包括拦污池1、反应池2和沉淀池3;所述拦污池1的池壁上部设有拦污池进水口11和拦污池出水口12,拦污池1内在拦污池进水口11和拦污池出水口12之间设有一块挡流板13用于使从进水口流往出水口的水流须从挡流板13的下方绕行,拦污池出水口12处设有用于过滤漂浮物的拦污池滤网14;所述反应池2包括混凝池21和絮凝池22;拦污池出水口12与设置在混凝池壁上部的混凝池进水口211相通,混凝池壁下部与絮凝池下部相通,所述混凝池21内设有混凝池搅拌系统212,混凝池21顶部设有混凝剂投放结构213;所述絮凝池22内设有絮凝池搅拌系统221,絮凝池22顶部设有絮凝剂投放结构222;所述沉淀池3内设置有导流隔墙31将池内区域分为底部连通的整流段a和沉淀段b,设置在絮凝池壁上部的絮凝池出水口223与设置在沉淀池整流段a池壁上部的沉淀池进水口32相通,所述沉淀池3的沉淀段b内设有斜管支架33,沉淀段b上部设有用于收集上清液的集水系统34,沉淀池沉淀段b侧壁设有沉淀池出水口35,集水系统34所收集到的清水从沉淀池出水口35排出,沉淀池沉淀段b内还设有刮泥机36,沉淀段b底部设有污泥出口37。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集成系统成套装置在工厂内加工完成,土建建设仅有设备基础,设备安装仅需简单管道及电缆连接,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间接节约了投资成本。
本实用新型机构简单,无易损件,经久耐用,维修费用低;运行稳定,容易操作,适用性强,抗冲击负荷大,适合不同水质的处理工艺。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拦污池1上部呈矩形、底部呈倒锥形,且底部的中央设有用于排出沉淀物的排污阀。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池2底部设置了排空口23。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隔墙31与竖直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段b底部设有集泥斗38,污泥出口37设置在集泥斗38的侧面。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斜管支架33上设置有斜管填料。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调节池,所述调节池设置在拦污池之前,调节池用于减缓水质水量不均造成的冲击并使大颗粒砂料沉淀,调节池上层的废水通过管道泵送至拦污池壁上部的拦污池进水口1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污泥出口37处还连接有用于将污泥抽出的泥浆泵。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分离砂和泥水的旋流器,所述旋流器的进料口与泥浆泵的出口相通。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污泥脱水的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所述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的进料口与旋流器的泥水出口相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和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污池(1)、反应池(2)和沉淀池(3);所述拦污池(1)的池壁上部设有拦污池进水口(11)和拦污池出水口(12),拦污池(1)内在拦污池进水口(11)和拦污池出水口(12)之间设有一块挡流板(13)用于使从进水口流往出水口的水流须从挡流板(13)的下方绕行,拦污池出水口(12)处设有用于过滤漂浮物的拦污池滤网(14);所述反应池(2)包括混凝池(21)和絮凝池(22);拦污池出水口(12)与设置在混凝池壁上部的混凝池进水口(211)相通,混凝池壁下部与絮凝池下部相通,所述混凝池(21)内设有混凝池搅拌系统(212),混凝池(21)顶部设有混凝剂投放结构(213);所述絮凝池(22)内设有絮凝池搅拌系统(221),絮凝池(22)顶部设有絮凝剂投放结构(222);所述沉淀池(3)内设置有导流隔墙(31)将池内区域分为底部连通的整流段(a)和沉淀段(b),设置在絮凝池壁上部的絮凝池出水口(223)与设置在沉淀池整流段(a)池壁上部的沉淀池进水口(32)相通,所述沉淀池(3)的沉淀段(b)内设有斜管支架(33),沉淀段(b)上部设有用于收集上清液的集水系统(34),沉淀池沉淀段(b)侧壁设有沉淀池出水口(35),集水系统(34)所收集到的清水从沉淀池出水口(35)排出,沉淀池沉淀段(b)内还设有刮泥机(36),沉淀段(b)底部设有污泥出口(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污池(1)上部呈矩形、底部呈倒锥形,且底部的中央设有用于排出沉淀物的排污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2)底部设置了排空口(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隔墙(31)与竖直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段(b)底部设有集泥斗(38),污泥出口(37)设置在集泥斗(38)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支架(33)上设置有斜管填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调节池,所述调节池设置在拦污池之前,调节池用于减缓水质水量不均造成的冲击并使大颗粒砂料沉淀,调节池上层的废水通过管道泵送至拦污池壁上部的拦污池进水口(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出口(37)处还连接有用于将污泥抽出的泥浆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分离砂和泥水的旋流器,所述旋流器的进料口与泥浆泵的出口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污泥脱水的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所述叠片螺旋式污泥脱水机的进料口与旋流器的泥水出口相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