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9-11  88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即城市地区范围内的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一般由城市管渠汇集并应经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入水体。城市污水中除含有大量有机物及病菌、病毒外,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工业废水的水量(约占城市污水总量的60~80%)水质日趋复杂和径流污水的污染日趋严重,使城市污水含有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现有污水处理结构单一,污水处理效率低,处理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

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设有沉沙池,所述沉沙池依次连接有第一提升泵、初沉池、搅拌池、二沉池、第二提升泵、蓄水池、出水管,所述第一提升泵与所述初沉池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初沉池与所述搅拌池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搅拌池与所述二沉池之间设有第三连接管,所述沉沙池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下部设有第一格栅,所述沉沙池内从上至下设有第二格栅、第三格栅、细沙过滤层,所述搅拌池底部设有搅拌棍,所述搅拌池上方设有药水池,所述二沉池内设有进水池以及出水池,所述进水池与所述出水池之间设有多个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于所述进水池上部,所述进水池顶部设有挡板,所述进水池底部设有取杂窗。

进一步的,所述初沉池为锥形,所述初沉池进水端设置有第一滤网,所述初沉池底部设有第一出杂口,所述出杂口正下方设置有收杂池。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池出水端设有第二滤网,所述搅拌棍一端连接有电机,所述搅拌池底部设有第二出杂口,所述搅拌棍上设有多个搅拌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及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格栅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格栅的孔径,所述第二格栅的孔径大于所述所述第三格栅的孔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设有沉沙池,沉沙池依次连接有第一提升泵、初沉池、搅拌池、二沉池、第二提升泵、蓄水池、出水管,第一提升泵与初沉池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管,初沉池与搅拌池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搅拌池与二沉池之间设有第三连接管,沉沙池顶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下部设有第一格栅,沉沙池内从上至下设有第二格栅、第三格栅、细沙过滤层,用于过滤污水中一些较大杂物,搅拌池底部设有搅拌棍,搅拌池上方设有药水池,污水与药水充分混合,二沉池内设有进水池以及出水池,进水池与出水池之间设有多个管道,管道设置于进水池上部,进水池顶部设有挡板,进水池底部设有取杂窗便于取出经过药剂反应后的杂质,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全自动处理,处理污水效率高,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中沉沙池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中初沉池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中搅拌池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中二沉池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为:1-外壳、101-第一连接管、102-第二连接管、103-第三连接管、2-沉沙池、201-第一格栅、2011-进水口、202-第二格栅、203-第三格栅、204-细沙过滤层、3-第一提升泵、4-初沉池、401-第一过滤网、402-收杂池、403-第一出杂口、5-搅拌池、501-搅拌棍、502-第二过滤网、503-第二出杂口、504-电机、6-药水池、7-二沉池、701-挡板、702-第三过滤网、703-出水池、704-管道、705-取杂窗、706-进水池、8-第二提升泵、9-蓄水池、10-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1进行观察,观察者左侧设为后,观察者右侧设为前,观察者前方设为左,观察者后方设为右,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上端”、“内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设有沉沙池2,沉沙池2依次连接有第一提升泵3、初沉池4、搅拌池5、二沉池7、第二提升泵8、蓄水池9、出水管10,第一提升泵3与初沉池4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管101,初沉池4与搅拌池5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102,搅拌池5与二沉池6之间设有第三连接管103,沉沙池2顶部设有进水口2011,进水口2011下部设有第一格栅201,沉沙池内从上至下设有第二格栅202、第三格栅203、细沙过滤层204,过滤掉污水中较大的杂物,搅拌池5底部设有搅拌棍501,搅拌池5上方设有药水池6,药水池内放置有纳米混凝药剂,在搅拌池中与污水充分混合后,流入二沉池7内。二沉池7中设有进水池706以及出水池703,进水池706顶部设有第三过滤网702,进水池706与出水池703之间设有多个管道704,管道704设置于进水池706上部,进水池706顶部设有挡板701,防止顶部流水对二沉池7底部化学反应后的沉淀物冲击,进而影响处理后污水,进水池706底部设有取杂窗705,定期可以清理二沉池7底部沉淀物。

作为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初沉池4为锥形,初沉池4进水端设置有第一滤网401,初沉池4底部设有第一出杂口403,第一出杂口403正下方设置有收杂池402,便于定期取出污水中沉淀物,搅拌池5出水端设有第二过滤网502,搅拌棍501一端连接有电机504,搅拌池5底部设有第二出杂口503,搅拌棍501上设有多个搅拌叶,使得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

作为本实施例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管101、第二连接管102及第三连接管103上设置有阀门,便于工作人员对各个部件进行检查维修。

具体的,第一格栅201的孔径大于第二格栅202的孔径,第二格栅202的孔径大于第三格栅203的孔径。

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设有沉沙池,沉沙池依次连接有第一提升泵、初沉池、搅拌池、二沉池、第二提升泵、蓄水池、出水管,第一提升泵与初沉池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管,初沉池与搅拌池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搅拌池与二沉池之间设有第三连接管,沉沙池顶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下部设有第一格栅,沉沙池内从上至下设有第二格栅、第三格栅、细沙过滤层,用于过滤污水中一些较大杂物,搅拌池底部设有搅拌棍,搅拌池上方设有药水池,污水与药水充分混合,二沉池内设有进水池以及出水池,进水池与出水池之间设有多个管道,管道设置于进水池上部,进水池顶部设有挡板,进水池底部设有取杂窗便于取出经过药剂反应后的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设有沉沙池,所述沉沙池依次连接有第一提升泵、初沉池、搅拌池、二沉池、第二提升泵、蓄水池、出水管,所述第一提升泵与所述初沉池之间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初沉池与所述搅拌池之间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搅拌池与所述二沉池之间设有第三连接管,所述沉沙池顶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下部设有第一格栅,所述沉沙池内从上至下设有第二格栅、第三格栅、细沙过滤层,所述搅拌池底部设有搅拌棍,所述搅拌池上方设有药水池,所述二沉池内设有进水池以及出水池,所述进水池进水端设有第三过滤网,所述进水池与所述出水池之间设有多个管道,所述管道设置于所述进水池上部,所述进水池顶部设有挡板,所述进水池底部设有取杂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为锥形,所述初沉池进水端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初沉池底部设有第一出杂口,所述出杂口正下方设置有收杂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池出水端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搅拌棍一端连接有电机,所述搅拌池底部设有第二出杂口,所述搅拌棍上设有多个搅拌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及所述第三连接管上设置有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格栅的孔径,所述第二格栅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格栅的孔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城市污水除杂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部设有沉沙池,沉沙池依次连接有第一提升泵、初沉池、搅拌池、二沉池、第二提升泵、蓄水池、出水管,沉沙池顶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下部设有第一格栅,沉沙池内从上至下设有第二格栅、第三格栅、细沙过滤层,用于过滤污水中一些较大杂物,搅拌池底部设有搅拌棍,搅拌池上方设有药水池,污水与药水充分混合,二沉池内设有进水池以及出水池,进水池与出水池之间设有多个管道,管道设置于进水池上部,进水池顶部设有挡板,进水池底部设有取杂窗便于取出经过药剂反应后的杂质,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全自动处理,处理污水效率高,处理效果好。

技术研发人员:叶臻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中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