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09-17  79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浮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



背景技术:

生态浮床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生态浮床可以有效改善水域的周围环境,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721027707.7,所记载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虽然解决了现有的生态浮床技术去污能力容易受季节和浮床植物量的限制,而对于漂浮植物来说,它只能利用表层水体,对于深度较大的水体,其净化效果很难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其脱氮箱体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根据水的深度进行调节,使其作用范围有限,当在更深水域中使用时,固定位置的脱氮箱体并不能有效的作用于深层水域中,不能很好的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解决了现有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的脱氮箱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能根据水的深度进行调节,导致其作用范围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包括:

主体板和脱氮箱体;

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板上,所述升降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固定座和防护箱,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外表面的中间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均设置有转动齿轮,且两个所述转动齿轮外表面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套接有卷线筒,所述卷线筒的外表面上缠绕有钢丝绳;

收缩槽,所述收缩槽开设于所述主体板的底部,所述收缩槽内表面的两侧均连通有滑槽;

定滑轮,两个所述定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脱氮箱体顶部的左右两侧;

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收缩槽的内部;

生物净化结构,所述生物净化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板上。

优选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滑杆,且所述滑杆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所述滑槽内表面的顶部与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滑块,所述滑杆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滑块的一侧套接有弹性件。

优选的,所述生物净化结构包括网袋,且所述网袋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板的底部,所述网袋的内部设置有生物吸附材料,所述生物吸附材料上设置有水生植物。

优选的,所述脱氮箱体的顶部位于所述收缩槽的内部,所述脱氮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且位于所述脱氮箱体的左侧连通有集水头。

优选的,所述脱氮箱体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松树皮层和海绵铁层,所述脱氮箱体的右侧连通有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防护箱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板的顶部,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防护箱的内部且与所述主体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主体板的顶部,所述钢丝绳的外表面与所述定滑轮的外表面传动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通过设置该升降结构实现脱氮箱体的位置调节,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方式,使得脱氮箱体可以根据不同水域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脱氮箱体的作用范围,解决了其作用范围有限的问题,其主要通过驱动电机、卷线筒和钢丝绳配合设置,可调节脱氮箱体至水中任意高度,使得脱氮箱体更加灵活,大大增加了浮床的实用性,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实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主体板,2、脱氮箱体,3、升降结构,31、驱动电机,32、固定座,33、防护箱,34、转动杆,35、转动齿轮,36、卷线筒,37、钢丝绳,4、收缩槽,5、滑槽,6、定滑轮,7、缓冲结构,71、滑杆,72、滑块,73、弹性件,8、生物净化结构,81、网袋,82、生物吸附材料,83、水生植物,9、水泵,10、集水头,11、松树皮层,12、海绵铁层,13、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包括:

主体板1和脱氮箱体2;

升降结构3,所述升降结构3设置于所述主体板1上,所述升降结构3包括驱动电机31、固定座32和防护箱33,所述固定座32转动连接有转动杆34,所述转动杆34外表面的中间与所述驱动电机31输出轴的一端均设置有转动齿轮35,且两个所述转动齿轮35外表面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34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套接有卷线筒36,所述卷线筒36的外表面上缠绕有钢丝绳37;

收缩槽4,所述收缩槽4开设于所述主体板1的底部,所述收缩槽4内表面的两侧均连通有滑槽5;

定滑轮6,两个所述定滑轮6分别设置于所述脱氮箱体2顶部的左右两侧;

缓冲结构7,所述缓冲结构7设置于所述收缩槽4的内部;

生物净化结构8,所述生物净化结构8设置于所述主体板1上。

主体板1整体为漂浮力良好聚乙烯泡沫塑料板,作为浮床的主体部分,可漂浮在水面上;

升降结构3可使得脱氮箱体2进行升降,从而实现脱氮箱体2位置的调节,驱动电机31外接有点原,可以进行正反转动,固定座32对转动杆34起到固定和支撑作用,转动杆34的左右两端与固定座32的内侧转动连接,在进行升降时,通过驱动电机31转动,可使得两个转动齿轮35同时转动,进而带动转动杆34可以转动,通过转动杆34的转动可以带动其表面的卷线筒36转动,从而使得卷线筒36表面的钢丝绳37被放长,被放长的钢丝绳37通过定滑轮6,之后使得脱氮箱体2可随着钢丝绳37同时水底延伸,根据钢丝绳37放长的距离,来判断脱氮箱体2的水下延伸距离,脱氮箱体2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关闭驱动电机31的开关,使得驱动电机31停止转动,进而使得脱氮箱体2保持固定位置不变;

通过设置该升降结构3实现脱氮箱体2的位置调节,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方式,使得脱氮箱体2可以根据不同水域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脱氮箱体2的作用范围,解决了其作用范围有限的问题,其主要通过驱动电机31、卷线筒36和钢丝绳37配合设置,可调节脱氮箱体2至水中任意高度,使得脱氮箱体2更加灵活,大大增加了浮床的实用性,很好的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收缩槽4与脱氮箱体2与收缩槽4相适配,脱氮箱体2的顶部在正常状态下是处在收缩槽4内部的;

钢丝绳37穿过定滑轮6,对钢丝绳37分担一定的作用力,在脱氮箱体2顶部向收缩槽4内部收缩时,通过缓冲结构7对脱氮箱体2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直接与收缩槽4的内表面发生碰撞,对脱氮箱体2的表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所述缓冲结构7包括滑杆71,且所述滑杆71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所述滑槽5内表面的顶部与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杆71的外表面套接有滑块72,所述滑杆71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滑块72的一侧套接有弹性件73。

滑块72与滑杆71的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滑块72可在滑杆71的表面滑动,在滑块72活动时可挤压弹性件73使其收缩,通过设置弹性件73使得滑块72具有弹性作用,脱氮箱体2在向收缩槽4内部延伸至,其顶部与滑块72接触,使得滑块72受到挤压活动。

所述生物净化结构8包括网袋81,且所述网袋81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板1的底部,所述网袋81的内部设置有生物吸附材料82,所述生物吸附材料82上设置有水生植物83。

网袋81是孔径为0.125mm聚酯网袋,网袋81内装有生物吸附材料82,水生植物83是种植在生物吸附材料82中的,该水生植物83为香蒲(还可以为美人蕉),水生植物83对氮磷具有较强去除效果的8,通过生物净化结构8主要起到生物净化的作用。

所述脱氮箱体2的顶部位于所述收缩槽4的内部,所述脱氮箱体2的内部设置有水泵9,所述水泵9的输入端且位于所述脱氮箱体2的左侧连通有集水头10。

水泵9与外接电源连接,通过水泵9启动,可将脱氮箱体2外部的水吸进内部,然后再输送至松树皮层11中进行处理。

所述脱氮箱体2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松树皮层11和海绵铁层12,所述脱氮箱体2的右侧连通有排水管13。

松树皮层11中的异养脱氮菌利用松树皮释放的有机碳作为有机碳源进行脱氮,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在下游零价铁层中,海绵铁厌氧腐蚀产生阴极氢,同时海绵铁通过化学还原去除少量no3-n,松树皮层11中的自养脱氮菌利用阴极氢作为电子供体和能量源,利用二氧化碳作为无机碳源进行自养脱氮,利用脱氮装置对较深处的水体进行治理,利用植物和脱氮装置两者结合,提高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速度,较好的解决了较深水体治理难的问题,底板上安装有曝气管,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水中污染物的分解作用;

通过水泵9与集水头10以及排水管13配合设置,使得脱氮箱体2内部水可以不断流动,从而对水进行净化。

所述防护箱33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所述固定座32设置在所述防护箱33的内部且与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

防护箱33对升降结构3中的个部件起到防护作用。

所述驱动电机31设置在所述主体板1的顶部,所述钢丝绳37的外表面与所述定滑轮6的外表面传动连接。

钢丝绳37的末端与脱氮箱体2的顶部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使得钢丝绳37在放长或收短时,可带动脱氮箱体2活动,从而实现脱氮箱体2位置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调节脱氮箱体2的位置时,通过驱动电机31转动,可使得两个转动齿轮35同时转动,进而带动转动杆34可以转动,通过转动杆34的转动可以带动其表面的卷线筒36转动,从而使得卷线筒36表面的钢丝绳37被放长,被放长的钢丝绳37通过定滑轮6,之后使得脱氮箱体2可随着钢丝绳37同时水底延伸,根据钢丝绳37放长的距离,来判断脱氮箱体2的水下延伸距离,脱氮箱体2到达合适的位置时,关闭驱动电机31的开关,使得驱动电机31停止转动,进而使得脱氮箱体2保持固定位置不变,需要收缩脱氮箱体2时,可再次启动驱动电机31,使得驱动电机31反向转动,并通过卷线筒36的转动,将钢丝绳37收短,进而拉动脱氮箱体2向上活动。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该升降结构3实现脱氮箱体2的位置调节,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方式,使得脱氮箱体2可以根据不同水域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脱氮箱体2的作用范围,解决了其作用范围有限的问题,其主要通过驱动电机31、卷线筒36和钢丝绳37配合设置,可调节脱氮箱体2至水中任意高度,使得脱氮箱体2更加灵活,大大增加了浮床的实用性,很好的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板和脱氮箱体;

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板上,所述升降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固定座和防护箱,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外表面的中间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均设置有转动齿轮,且两个所述转动齿轮外表面相互啮合,所述转动杆外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套接有卷线筒,所述卷线筒的外表面上缠绕有钢丝绳;

收缩槽,所述收缩槽开设于所述主体板的底部,所述收缩槽内表面的两侧均连通有滑槽;

定滑轮,两个所述定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脱氮箱体顶部的左右两侧;

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收缩槽的内部;

生物净化结构,所述生物净化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滑杆,且所述滑杆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所述滑槽内表面的顶部与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滑块,所述滑杆的外表面且位于所述滑块的一侧套接有弹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净化结构包括网袋,且所述网袋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板的底部,所述网袋的内部设置有生物吸附材料,所述生物吸附材料上设置有水生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氮箱体的顶部位于所述收缩槽的内部,所述脱氮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且位于所述脱氮箱体的左侧连通有集水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氮箱体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松树皮层和海绵铁层,所述脱氮箱体的右侧连通有排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箱固定连接于所述主体板的顶部,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防护箱的内部且与所述主体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主体板的顶部,所述钢丝绳的外表面与所述定滑轮的外表面传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所述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包括:主体板和脱氮箱体;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设置于所述主体板上,所述升降结构包括驱动电机、固定座和防护箱,所述固定座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生态浮床,通过设置该升降结构实现脱氮箱体的位置调节,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方式,使得脱氮箱体可以根据不同水域的深度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脱氮箱体的作用范围,解决了其作用范围有限的问题,其主要通过驱动电机、卷线筒和钢丝绳配合设置,可调节脱氮箱体至水中任意高度,使得脱氮箱体更加灵活,大大增加了浮床的实用性,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耿召;李玲玲;张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科净源经鑫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2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