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湖底泥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河湖底泥是由黏土、有机质、泥沙、矿物质混合而成的,它是河流在传输的过程中由于物理、生物和化学作用而形成于水底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很多都是含有污染物质的,它们长期的沉积在河湖底层会影响水体的清澈,会对水体产生污染的破坏。
河湖底泥干化尾水是指采用工程措施清理上来的底泥经过浓缩、压滤、干化等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及压滤液;现有技术中,对于河湖底泥干化所产生的尾水及压滤液大多是采用简单沉淀过滤直排的方式。但该部分尾水或压滤液中浓缩有底泥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水质复杂多变,若直排入水体后势必会加重水体的污染。为了减轻这一现象,少部分开始采用添加药剂混凝沉淀的方式,这一方式需要建造专门的沉淀池,且混凝池多为大型的混凝土沉淀池,因此使得工期长,费用高,难以适应河湖底泥治理工期短、应急性的特点。并且,由于河湖底泥干化之后产生的尾水及压滤液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仅通过简单沉淀或加药混凝的方式,只能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及少部分非溶解性有机物,在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环境质量要求极高的地区,现有处理方式很难实现河湖底泥干化产生尾水或压滤液稳定达标,因此研发一种河湖底泥干化系统的尾水处理系统是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已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所述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接触氧化池、混凝反应池、二沉池,
所述初沉池与进水管道接通;
所述接触氧化池的进水口与所述初沉池的出水口接通,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的上方设有填料及生物膜;
所述混凝反应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出水口接通;
所述二沉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混凝反应池的出水口接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初沉池的池壁上设有第一配水渠,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一配水渠接通,所述初沉池的内部设有斜管或斜板,所述斜管或斜板的下方设有第一曝气反洗装置;
所述混凝反应池内设有导流装置和搅拌装置;
所述二沉池的靠近所述混凝反应池的池壁上设有第二配水渠,所述第二配水渠与所述混凝反应池的出水口接通,所述二沉池的内部设有斜板或斜管,所述斜管或斜板的下方设有第二曝气反洗装置,所述二沉池的底部设有污泥出口,所述二沉池的池壁上设有上清液出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设备间,所述第一曝气反洗装置、第二曝气反洗装置和曝气装置的风机位于所述设备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氧化池内部设有竖向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所述接触氧化池分隔成4个独立的折流式接触氧化池;
所述折流式接触氧化池内的溶解氧含量≥2mg/l,污泥浓度≥3000mg/l。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回流管道,所述污泥回流管道的进泥端与所述二沉池的污泥出口连接,出泥端同时与外部污泥脱水设备和首级的所述折流式接触氧化池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污泥回流管道的污泥回流比为50%~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反应池的上方设有加药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初沉池与所述接触氧化池之间的池壁上设有第一溢流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沉池的远离所述第二配水渠的池壁上设有第二溢流堰,所述上清液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溢流堰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为集成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通过初沉池的设置实现尾水处理系统的水质水量的稳定和悬浮物、非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以及药剂的综合利用;并且通过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实现溶解性有机物及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实现了水质达标;除此之外,通过曝气反洗装置的设置解决了斜管或斜板易堵塞的问题;及通过系统集成设计实现设备的装备化生产,满足了河湖底泥处理过程周期短的要求,节省了基建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部分地加以阐述,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文后部分地变得明显,或者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获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书面说明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到并获得。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能够用本实用新型实现的目的和优点不限于以上具体所述,并且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的上述和其他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绘制的,而只是为了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了便于示出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部分,附图中对应部分可能被放大,即,相对于依据本实用新型实际制造的示例性装置中的其它部件可能变得更大。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的工艺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要素、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内容中所出现的方位名词是相对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方向;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术语“连接”在本文不仅可以指直接连接,也可以表示存在中间物的间接连接。直接连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不借助中间部件进行连接,间接连接为两个零部件之间借助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图2为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尾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连通的初沉池10、接触氧化池21、混凝反应池30、二沉池40。初沉池10与进水管道接通,接触氧化池21的进水口与初沉池10的出水口接通,混凝反应池30的进水口与接触氧化池21的出水口接通,二沉池4的进水口与混凝反应池30的出水口接通。初沉池10的池壁上可设有第一配水渠11,第一配水渠11与进水管道接通,进水管道进一步的可连接河湖底泥干化系统的尾水或压滤液出水端,以将底泥干化之后的尾水或压滤液输送至初沉池10。初沉池10的内部设置有斜管或斜板,且斜管或斜板的下方设有第一曝气反洗装置17。第一曝气反洗装置17用于斜管或斜板定期的冲洗,以防止因细菌滋生而导致斜管或斜板的堵塞。进一步的,第一曝气反洗装置17与曝气风机连接,曝气风机可设置在初沉池10的外部,也可设置在专门的设备间50内。由河湖底泥干化系统排放出的尾水或压滤液含有一定数量的混凝药剂,因此直接通过进水管道将尾水或压滤液输送至初沉池10,充分利用了尾水中残留的药剂;除此之外,由于初沉池10的设置还实现了水质水量的调节、悬浮物的去除以及提高了尾水系统的耐冲击载荷。
接触氧化池21的进水口与初沉池10的出水口接通,以进一步的将沉淀池内的上清液出水输送至接触氧化池21进一步处理。接触氧化池21可包括池体、填料、曝气装置,曝气装置可设置在池体的底部,并且填料位于曝气装置的上方位置;填料用于作为生物膜的载体。初沉池10的上清液出水经接触氧化池21的进水口流至接触氧化池21内,并以一定流速流经填料,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与悬浮的活性污泥共同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进一步的,考虑到生物膜的生长繁殖、充氧与不堵塞,填料可选用为组合生物填料。曝气装置可采用微孔曝气头或膜片曝气器,布气管可以设在填料床下部或其一侧。
为了增加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时间,接触氧化池21可以采用折流的方式。例如,接触氧化池21内部可设有竖向的导流板,具体的导流板的数量可为3个,3个竖向的导流板将接触氧化池21分隔成4个独立的折流式接触氧化池。如图2所示,竖向导流板22的一侧可与接触氧化池21的侧壁连接,竖向导流板22的另一侧与接触氧化池21的侧壁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隙作为折流口。应当理解的是,折流口的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其会影响污水在接触氧化池21内的流动速度,及污水与填料、生物膜的接触时间。折流式接触氧化池的数量可不做具体限定,即导流板的数量可进行改变。具体的,各个折流式接触氧化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均可为≥2mg/l,污泥浓度≥3000mg/l。河湖底泥干化系统产生的尾水或压滤液流经接触氧化池21,并在曝气装置的曝气作用下,实现了尾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及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
混凝反应池30的进水口与接触氧化池21的出水口接通,以使经接触氧化池21处理后的尾水进一步的被输送至混凝反应池30进行混凝反应。混凝反应池30内设有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具体的可为导流板。为了便于混凝过程的调节控制,混凝反应池30内还设有搅拌装置,在搅拌装置的搅拌作用下,尾水在机械搅拌和水力搅拌的双重搅拌下实现混凝反应。为了便于混凝剂投加量的控制,混凝反应池30的上方可设置有加药装置,加药装置可通过管道与混凝反应池30接通,以向混凝反应池30内添加适量的混凝药剂。
二沉池40的靠近混凝反应池30的池壁上设有第二配水渠41,第二配水渠41与混凝反应池30的出水口接通,第二配水渠41的设置实现了二沉池40内的污水的均匀配水。类似的,二沉池40的内部设有斜板或斜管,斜管或斜板的下方设有第二曝气反洗装置42,第二曝气反洗装置42用于斜管或斜板定期的冲洗,以防止因细菌滋生导致斜管或斜板堵塞。二沉池40的底部设有污泥出口,池壁上设有上清液出水口,上清液出水口进一步的可外接出水管道44;污泥出口用于将沉淀在二沉池40池底的污泥输送至二沉池40外,上清液出水管道44用于将二沉池40内的上清液出水排至系统外部;当二沉池40内的上清液出水达不到出水要求时,也可以通过出水管道44将上清液回流至混凝反应池30内。进一步的,第二曝气反洗装置42与曝气风机连接,曝气风机可设置在初沉池10的外部,也可设置在专门的设备间50内。
设备间50可位于二沉池40的后方,并且初沉池10、接触氧化池21、混凝反应池30、二沉池40和设备间50可为集成化装备。将尾水处理系统集成化设置实现了系统的可移动性,适应于河湖底泥处理的工期短的要求,并且也节省了基建费用。为了便于设备的管理,一系列的曝气装置的风机、水泵、电器自控装置均可安装在设备间50内。为了节省风机的数量,第一曝气反洗装置17、第二曝气反洗装置42和曝气装置的风机可供用一个,即通过管道71进行连接。设备间50的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项相应的改变,例如,为了减小管道71长度,也可以将设备间50设置在靠近与初沉池10、接触氧化池21或二沉池40的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回流管道,污泥回流管道的进泥端与二沉池40的污泥出口连接,出泥端同时与外部污泥脱水设备和首级的折流式接触氧化池连接。二沉池40内的污泥一部分被回流至折流式接触氧化池,实现了污泥中药剂的进一步利用,节省了混凝药剂;具体的,污泥回流管道60可包括污泥泵和流量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作用可用于控制回流至折流式接触氧化池内的污泥的比率,其具体的回流比率可为50%~100%。当污泥回流比被设置为50%时,剩余的50%可被进一步的输送至污泥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处理,也可直接用作植物的生长基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初沉池10与接触氧化池21之间的池壁上设有第一溢流堰13,第一溢流堰13连通初沉池10与接触氧化池21。在二沉池40的远离第二配水渠41的池壁上还可设有第二溢流堰43,并且第二溢流堰43与上清液的出水管道连通。第一溢流堰13可看做为初沉池10的出口堰和接触氧化池21的入口堰,而第二溢流堰43可被看作为二沉池40的出口堰。
在河湖底泥尾水的处理过程中,底泥干化产生的尾水及压滤液经进水管道进入第一配水渠11再进入初沉池10,污水经初沉池10沉淀后通过第一溢流堰13进入接触氧化池21,然后进入混凝反应池30进行混凝反应,再通过第二布水渠进入二沉池40,在二沉池40经过泥水分离后,出水经第二溢流堰43接至上清液出水管道44,污泥一部分经污泥管道回流至接触氧化池21首端,具体的可从第一个折流式接触氧化池的上端注入,剩余部分的污泥经污泥管道排至外部的污泥脱水系统。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中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通过初沉池的设置实现尾水处理系统的水质水量的稳定和悬浮物、非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以及药剂的综合利用;并且通过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实现溶解性有机物及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实现水质达标;通过反洗装置的设置解决了沉淀池内经常堵塞难以清理的问题;以及通过系统集成设计实现了设备的装备化生产。
本实用新型中,针对一个实施方式描述和/或例示的特征,可以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以相同方式或以类似方式使用,和/或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相结合或代替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
上述所列实施例,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但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1.一种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接触氧化池、混凝反应池、二沉池,
所述初沉池与进水管道接通;
所述接触氧化池的进水口与所述初沉池的出水口接通,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的上方设有填料及生物膜;
所述混凝反应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出水口接通;
所述二沉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混凝反应池的出水口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沉池的池壁上设有第一配水渠,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一配水渠接通,所述初沉池的内部设有斜管或斜板,所述斜管或斜板的下方设有第一曝气反洗装置;
所述混凝反应池内设有导流装置和搅拌装置;
所述二沉池的靠近所述混凝反应池的池壁上设有第二配水渠,所述第二配水渠与所述混凝反应池的出水口接通,所述二沉池的内部设有斜板或斜管,所述斜管或斜板的下方设有第二曝气反洗装置,所述二沉池的底部设有污泥出口,所述二沉池的池壁上设有上清液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设备间,所述第一曝气反洗装置、第二曝气反洗装置和曝气装置的风机位于所述设备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氧化池内部设有竖向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所述接触氧化池分隔成4个独立的折流式接触氧化池;
所述折流式接触氧化池内的溶解氧含量≥2mg/l,污泥浓度≥3000mg/l。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泥回流管道,所述污泥回流管道的进泥端与所述二沉池的污泥出口连接,出泥端同时与外部污泥脱水设备和首级的所述折流式接触氧化池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管道的污泥回流比为50%~10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反应池的上方设有加药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与所述接触氧化池之间的池壁上设有第一溢流堰。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的远离所述第二配水渠的池壁上设有第二溢流堰,所述上清液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溢流堰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湖底泥尾水处理系统为集成化装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