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0-29  71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降雨是一种自然环境水循环的方式之一,正常的降雨能够维持我们的生活环境保持健康,但是偶发的暴雨也会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许多烦恼,此时尤其考验城市排水系统的可靠性,由于暴雨的冲洗,将会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排水系统,长久以往容易造成排水故障,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解决了因暴雨冲洗而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排水系统后易造成排水故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包括过滤桶,所述过滤桶的内部开设有腔体,且所述腔体内安装有转轴、套杆、隔板和套环,所述转轴呈竖直状,且所述转轴的两端均与过滤桶铰接,所述套杆固定套接于转轴的圆周侧壁,且所述隔板沿转轴的轴向与套杆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与套杆互相垂直,且所述隔板关于转轴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隔板远离套杆的一端之间均绕接有过滤膜,所述转轴的底端贯穿于过滤桶,且所述转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电机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圆板。

优选的,所述套环的底端与过滤桶固定连接,且所述过滤桶的底端位于套环与过滤桶的内壁之间开设有漏水孔,所述过滤桶的低端位于套环内开设有镂空,且所述漏水孔和镂空均关于转轴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过滤桶的底端密封连接有漏斗,且所述漏斗与套环互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圆板的圆周侧壁固定连接有方管,且所述方管与圆板互相垂直,所述方管关于圆板呈环形阵列分布。

优选的,所述过滤桶的圆周外壁铰接有拉杆,且所述拉杆关于过滤桶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拉杆与过滤桶之间安装有橡胶垫,且所述拉杆的低端与方管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位于电机和漏斗之间套接有平衡块,且所述平衡块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贯穿于平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该装置通过在转轴上安装两块平衡块,从而通过调节平衡块控制转轴的动平衡,通过电机驱动转轴、套杆、隔板和过滤膜旋转并通过污水管道送入清水,通过转轴动平衡失衡而发出振动并通过套杆和隔板传递给过滤膜,使得过滤膜上的杂质污垢在清水中冲洗并振动使其脱落,同时为了保护该装置结构,拉杆与过滤桶呈铰接,并在铰接处垫有橡胶垫,避免硬性连接造成结构损伤。

2、通过电机驱动转轴、套杆、隔板和过滤膜旋转并通过污水管道送入污水,通过隔板推动污水旋转产生离心力,通过过滤膜将杂质中的水分脱干,并通过套环、漏水孔、镂空和漏斗将水和杂质道排出方便处理。

综上所述,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清洗方便,同时有效的将污水中的淤泥杂质等脱水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桶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桶b-b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c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衡块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1、过滤桶;2、腔体;3、转轴;4、套杆;5、隔板;6、过滤膜;7、套环;8、漏水孔;9、镂空;10、拉杆;11、电机;12、圆板;13、方管;14、漏斗;15、平衡块;16、固定孔;17、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包括过滤桶1,所述过滤桶1的内部开设有腔体2,且所述腔体2内安装有转轴3、套杆4、隔板5和套环7,所述转轴3呈竖直状,且所述转轴3的两端均与过滤桶1铰接,所述套杆4固定套接于转轴3的圆周侧壁,且所述隔板5沿转轴3的轴向与套杆4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5与套杆4互相垂直,且所述隔板5关于转轴3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隔板5远离套杆4的一端之间均绕接有过滤膜6,所述转轴3的底端贯穿于过滤桶1,且所述转轴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11的输出轴,所述电机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圆板12,所述套环7的底端与过滤桶1固定连接,且所述过滤桶1的底端位于套环7与过滤桶1的内壁之间开设有漏水孔8,所述过滤桶1的低端位于套环7内开设有镂空9,且所述漏水孔8和镂空9均关于转轴3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过滤桶1的底端密封连接有漏斗14,且所述漏斗14与套环7互相匹配,所述圆板12的圆周侧壁固定连接有方管13,且所述方管13与圆板12互相垂直,所述方管13关于圆板12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过滤桶1的圆周外壁铰接有拉杆10,且所述拉杆10关于过滤桶1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拉杆10与过滤桶1之间安装有橡胶垫17,且所述拉杆10的低端与方管13固定连接,所述转轴3位于电机11和漏斗14之间套接有平衡块15,且所述平衡块15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16,所述固定孔16贯穿于平衡块15。

工作原理:该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启动电机11,待到电机11的转速达到工作转速后,通过污水管道直接将污水从过滤桶1的顶端排入到过滤膜6的内部,电机11通过转轴3驱动套杆4从而带动隔板5和过滤膜6高速旋转,使得进入过滤膜6内部的污水被隔板5推动同步旋转,高速绕转轴3旋转的污水产生的离心力使得污水中的水分透过过滤膜6被甩出到过滤桶1的内壁上,而过滤膜6内过滤出的杂质因其重力继续下降,沿过滤桶1的高度边下降便持续的进行离心排水(电机11的转速适当不易过高,过高的转速引起过强的离心力会导致杂质附着在过滤膜表面无法继续下落排出),分离出的水顺沿过滤桶1的内壁流下并从漏水孔8直接排出即可,而过滤膜6内下落的杂质则通过漏孔9后落入漏斗14进行收集处理;

该装置的过滤膜6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清洗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节约成本,该装置的转轴3外露部分安装有两块平衡块15,正常工作时两块平衡块15呈相反方向安装,其在转轴3的径向上重量分布均匀,因此不会引起振动,当需要清洗过滤膜6时,将其中一块平衡块15的角度略微偏转,以打破动平衡状态,启动电机11并通过污水管道送入清水,此时转轴3因失衡而发出振动并通过套杆4和隔板5传递给过滤膜6,使得过滤膜6上的杂质污垢振动脱落(振动强度应从低向高调试,避免损坏),同时为了保护该装置结构,拉杆10与过滤桶1呈铰接,并在铰接处垫有橡胶垫17,避免硬性连接造成结构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包括过滤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桶(1)的内部开设有腔体(2),且所述腔体(2)内安装有转轴(3)、套杆(4)、隔板(5)和套环(7),所述转轴(3)呈竖直状,且所述转轴(3)的两端均与过滤桶(1)铰接,所述套杆(4)固定套接于转轴(3)的圆周侧壁,且所述隔板(5)沿转轴(3)的轴向与套杆(4)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5)与套杆(4)互相垂直,且所述隔板(5)关于转轴(3)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隔板(5)远离套杆(4)的一端之间均绕接有过滤膜(6),所述转轴(3)的底端贯穿于过滤桶(1),且所述转轴(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机(11)的输出轴,所述电机(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圆板(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7)的底端与过滤桶(1)固定连接,且所述过滤桶(1)的底端位于套环(7)与过滤桶(1)的内壁之间开设有漏水孔(8),所述过滤桶(1)的低端位于套环(7)内开设有镂空(9),且所述漏水孔(8)和镂空(9)均关于转轴(3)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过滤桶(1)的底端密封连接有漏斗(14),且所述漏斗(14)与套环(7)互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板(12)的圆周侧壁固定连接有方管(13),且所述方管(13)与圆板(12)互相垂直,所述方管(13)关于圆板(12)呈环形阵列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桶(1)的圆周外壁铰接有拉杆(10),且所述拉杆(10)关于过滤桶(1)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拉杆(10)与过滤桶(1)之间安装有橡胶垫(17),且所述拉杆(10)的低端与方管(13)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位于电机(11)和漏斗(14)之间套接有平衡块(15),且所述平衡块(15)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16),所述固定孔(16)贯穿于平衡块(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泵站用污泥过滤处理装置,涉及过滤装置领域,针对现有的因暴雨冲洗而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排水系统后易造成排水故障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过滤桶,所述过滤桶的内部开设有腔体,且所述腔体内安装有转轴、套杆、隔板和套环,所述转轴呈竖直状,且所述转轴的两端均与过滤桶铰接,所述套杆固定套接于转轴的圆周侧壁,且所述隔板沿转轴的轴向与套杆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与套杆互相垂直,且所述隔板关于转轴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隔板远离套杆的一端之间均绕接有过滤膜,所述转轴的底端贯穿于过滤桶。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清洗方便,同时有效的将污水中的淤泥杂质脱水分离。

技术研发人员:许欣平;周丹;张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妙佳流体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09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