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物理试验台。
背景技术:
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经常需要做一些验证实验来加深对于各种定理和现象的理解。传统的试验台不仅笨重,而且拖拉极为不便,同时台面高度单一,无法满足实验课的互动需求。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台面高度多样、搬运移动便捷的综合物理试验台。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台面高度多样、搬运移动便捷的综合物理试验台。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综合物理试验台,包括台面本体;所述台面本体底部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包壳、回转体和扳手组件;所述包壳顶部与所述台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包壳底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回转体嵌插设置在所述包壳内部;所述扳手组件与所述回转体的其中一端配合连接;转动所述扳手组件,驱动所述回转体在所述包壳内部转动;所述回转体的侧面设置有橡胶垫层;所述橡胶垫层将所述回转体的侧面部分包裹。
进一步地,所述回转体表面为陶瓷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台面本体底部设置有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呈丁字形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回转体一端连接设置有限位块,另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限位块在回转体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包壳形成干涉;所述凹槽的截面为正多边形结构;所述扳手组件包括把手、连杆和嵌块;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把手、嵌块连接;所述嵌块的截面为正多边形,与所述凹槽对应配合;扳动所述把手,驱动所述回转体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台面本体上方延伸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台面本体的远离座位的一边;所述挡板面向座位的一侧上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部铰接设置有翻板;所述翻板与所述收纳槽的上端铰接相连;所述翻板侧面远离铰接部位的一边上旋转设置有弹簧伸缩杆;所述弹簧伸缩杆的伸缩路径与所述收纳槽内部空间对应;所述弹簧伸缩杆对应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翻板的铰接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伸缩杆远离旋转轴的一端侧面设置有磁吸件;所述翻板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磁吸件与所述翻板的对应部位配合吸附。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顶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下端与挡板连接;所述第一柱体顶部与所述第二柱体连接;所述第二柱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柱体的截面积。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综合物理试验台,包括台面本体;所述台面本体底部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包壳、回转体和扳手组件;所述包壳顶部与所述台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包壳底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回转体嵌插设置在所述包壳内部;所述扳手组件与所述回转体的其中一端配合连接;转动所述扳手组件,驱动所述回转体在所述包壳内部转动;所述回转体的侧面设置有橡胶垫层;所述橡胶垫层将所述回转体的侧面部分包裹;当回转体侧面裸露的部分与地面接触时,支撑件对应的摩擦系数较小,此时可以通过推拉而较为轻松地移动试验台;而当回转体侧面包裹有橡胶垫层的部分旋转到底部与地面接触时,支撑件对应的摩擦系数显著增加,此时就可以保持较好的抓地力,在日常使用中保证台面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翻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磁吸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综合物理试验台,包括台面本体1;如图1所示,所述台面本体1底部设置有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包括包壳21、回转体22和扳手组件23;所述包壳21顶部与所述台面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包壳21底部设置有开口211;所述回转体22嵌插设置在所述包壳21内部;所述扳手组件23与所述回转体22的其中一端配合连接;转动所述扳手组件23,驱动所述回转体22在所述包壳21内部转动;所述回转体22的侧面设置有橡胶垫层221;所述橡胶垫层221将所述回转体22的侧面部分包裹;当回转体22侧面裸露的部分与地面接触时,支撑件2对应的摩擦系数较小,此时可以通过推拉而较为轻松地移动试验台;而当回转体22侧面包裹有橡胶垫层221的部分旋转到底部与地面接触时,支撑件2对应的摩擦系数显著增加,此时就可以保持较好的抓地力,在日常使用中保证台面稳定;此外,橡胶垫层221的外侧可以像图中局部堆积处理成褶皱状形态,在该形态下可以提供更好的弹性缓冲,从而更好地保护回转体22。
所述回转体22表面为陶瓷材质,一方面可以借助其高硬度避免几次拖拉与地面摩擦后造成的磨损,另一方面陶瓷材质表面较为光滑,可以在搬运中节省更多的体力。
所述台面本体1底部设置有两个支撑件2;两个所述支撑件2呈丁字形分布,这样的优势在于,在橡胶垫层朝下状态时,丁字形分布可以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提供很强的抓地力,可以充分保证试验台稳固;而当需要对试验台进行搬运时,将垂直于搬运方向的支撑件2中的回转体首先调整至非包裹部分朝下,这样就可以大大接触搬运方向上的阻力,而另一个未调节的支撑件可以视情况而定,在试验台整体重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未调节侧人力抬升离地的方式滑动推行,也可以实现试验台快速移动。
所述回转体22一端连接设置有限位块222,另一端设置有凹槽223;所述限位块222在回转体22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包壳21形成干涉;所述凹槽223的截面为正多边形结构;所述扳手组件23包括把手231、连杆232和嵌块233;所述连杆232的两端分别与把手231、嵌块233连接;所述嵌块233的截面为正多边形,与所述凹槽223对应配合;扳动所述把手231,驱动所述回转体22旋转;正多边形的镶嵌配合可以便于嵌块233与回转体22快速实现配合和脱离,有效提升了操作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台面本体1上方延伸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位于台面本体1的远离座位的一边;所述挡板11面向座位的一侧上设置有收纳槽12;所述收纳槽12内部铰接设置有翻板13;所述翻板13与所述收纳槽12的上端铰接相连;所述翻板13侧面远离铰接部位的一边上旋转设置有弹簧伸缩杆131;所述弹簧伸缩杆131的伸缩路径与所述收纳槽12内部空间对应;所述弹簧伸缩杆131对应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翻板13的铰接轴线垂直;在实验课前期讲解的阶段,各个同学坐在各自位置上,此时利用台面本体1原来的桌面即可,而当进入实验阶段时,同学们往往都是站着进行操作的,此时将翻板13翻转调整至水平方向,可以获得一个高度更大的临时台面,从而便于摆放书本、参照物等需要近距离观察的物品;单侧的弹簧伸缩杆131就可以与翻板13、挡板11形成类似于三角结构的支撑状态,在载荷适当的情况下,足以应对日常使用。
如图3所示,所述弹簧伸缩杆131远离旋转轴的一端侧面设置有磁吸件132;所述翻板13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磁吸件132与所述翻板13的对应部位配合吸附,从而完成翻板13收纳前的弹簧伸缩杆131收纳。
所述挡板11的顶部设置有凸台16;所述凸台1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柱体161和第二柱体162;所述第一柱体161下端与挡板11连接;所述第一柱体161顶部与所述第二柱体162连接;所述第二柱体162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柱体161的截面积;利用凸台16可以充当书包等物体的挂钩,也可以在移动试验台时充当牵引绳栓束的部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台面本体(1);所述台面本体(1)底部设置有支撑件(2);所述支撑件(2)包括包壳(21)、回转体(22)和扳手组件(23);所述包壳(21)顶部与所述台面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包壳(21)底部设置有开口(211);所述回转体(22)嵌插设置在所述包壳(21)内部;所述扳手组件(23)与所述回转体(22)的其中一端配合连接;转动所述扳手组件(23),驱动所述回转体(22)在所述包壳(21)内部转动;所述回转体(22)的侧面设置有橡胶垫层(221);所述橡胶垫层(221)将所述回转体(22)的侧面部分包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体(22)表面为陶瓷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本体(1)底部设置有两个支撑件(2);两个所述支撑件(2)呈丁字形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体(22)一端连接设置有限位块(222),另一端设置有凹槽(223);所述限位块(222)在回转体(22)长度方向上与所述包壳(21)形成干涉;所述凹槽(223)的截面为正多边形结构;所述扳手组件(23)包括把手(231)、连杆(232)和嵌块(233);所述连杆(232)的两端分别与把手(231)、嵌块(233)连接;所述嵌块(233)的截面为正多边形,与所述凹槽(223)对应配合;扳动所述把手(231),驱动所述回转体(22)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面本体(1)上方延伸设置有挡板(11);所述挡板(11)位于台面本体(1)的远离座位的一边;所述挡板(11)面向座位的一侧上设置有收纳槽(12);所述收纳槽(12)内部铰接设置有翻板(13);所述翻板(13)与所述收纳槽(12)的上端铰接相连;所述翻板(13)侧面远离铰接部位的一边上旋转设置有弹簧伸缩杆(131);所述弹簧伸缩杆(131)的伸缩路径与所述收纳槽(12)内部空间对应;所述弹簧伸缩杆(131)对应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翻板(13)的铰接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伸缩杆(131)远离旋转轴的一端侧面设置有磁吸件(132);所述翻板(13)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磁吸件(132)与所述翻板(13)的对应部位配合吸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综合物理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1)的顶部设置有凸台(16);所述凸台(16)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柱体(161)和第二柱体(162);所述第一柱体(161)下端与挡板(11)连接;所述第一柱体(161)顶部与所述第二柱体(162)连接;所述第二柱体(162)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柱体(161)的截面积。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