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藜麦去皮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1-03  13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作物脱皮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藜麦去皮装置。



背景技术: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有多年的食用和种植历史,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其养育了印加民族,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藜麦种子颜色主要有白、黑、红等几种颜色系,营养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黑、红色口感相对差些,籽粒也较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一种单体植物即可基本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荐藜麦为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联合国将2013年宣布为国际藜麦年,以促进人类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实现发展目标。

藜麦属于藜科植物,藜科可食用的植物比较少见(菠菜和甜菜是藜科)。我们日常食用的谷物粮食,小麦、稻米、玉米、大麦、高粱等基本都属于禾本科,藜麦营养和食用价值超过多数谷物,或许和它是独特的藜科植物有关。藜麦被国际营养学家们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还被素食爱好者奉为“素食之王”备受爱戴,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

藜麦是近年来才被引入我国的,脱皮的难度较高,且现在并没有专门为藜麦脱皮而生产的机器,所以藜麦的脱皮效果一直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藜麦去皮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进而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藜麦去皮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部设置有观察口,还包括去皮装置和输出装置,所述输出装置设置在去皮装置下方;

去皮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过滤桶、毛刷连接绳和毛刷,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内的第一转轴一端连接,第一转轴另一端的机壳上开设有用于输出藜麦果实的第一出口,第一转轴穿设在过滤桶内,且为同轴线设置,第一转轴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用于连接毛刷连接绳的转动架,两个转动架之间连接有毛刷连接绳,所述毛刷连接绳上布满有毛刷,所述毛刷与过滤桶内表面接触;

输出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螺旋叶片和料槽,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内的第二转轴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上固定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在料槽内旋进,第二转轴另一端的机壳上开设有用于输出麦皮的第二出口;

所述料槽在过滤桶正下方;此外

所述机壳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过滤桶内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动架呈十字型结构,转动架中间穿设在第一转轴上,两个转动架之间对应连接有四根毛刷连接绳,毛刷连接绳与过滤桶轴线平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转动架呈十字型结构,两个转动架在过滤桶径向平面上的投影有一定角度,从而,两个转动架之间对应连接四根毛刷连接绳,四根毛刷连接绳呈现螺旋状,可调节去皮出料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毛刷在过滤桶内壁上反复转动,从而有效的将麦皮分离,工作效率高,制作简单;

2.麦皮采用螺旋叶片旋进,将麦皮带出,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而且,本装置制作成本低,容易推广;

3.两个转动架形成一定角度,毛刷连接绳呈现螺旋状,可加快去皮出料速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转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

实施例一:

一种藜麦去皮装置,包括机壳10,所述机壳10上部设置有观察口11,还包括去皮装置20和输出装置30,所述输出装置30设置在去皮装置20下方;

去皮装置20,包括第一电机21、第一转轴22、过滤桶23、毛刷连接绳24和毛刷25,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10内的第一转轴22一端连接,第一转轴22另一端的机壳10上开设有用于输出藜麦果实的第一出口12,第一转轴22穿设在过滤桶23内,且为同轴线设置,第一转轴22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用于连接毛刷连接绳24的转动架26,两个转动架26之间连接有毛刷连接绳24,所述毛刷连接绳24上布满有毛刷25,所述毛刷25与过滤桶23内表面接触;

输出装置30,包括第二电机31、第二转轴32、螺旋叶片33和料槽34,所述第二电机31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10内的第二转轴32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32上固定设置有螺旋叶片33,所述螺旋叶片33在料槽34内旋进,第二转轴32另一端的机壳10上开设有用于输出麦皮的第二出口13;

所述料槽34在过滤桶23正下方;此外

所述机壳10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进料口14,所述进料口14与过滤桶23内腔连通。

所述转动架26呈十字型结构,转动架26中间穿设在第一转轴22上,两个转动架26之间对应连接有四根毛刷连接绳24,毛刷连接绳24与过滤桶23轴线平行。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对转动架26做出改进,所述转动架26呈十字型结构,两个转动架26在过滤桶23径向平面上的投影有一定角度,根据实际需要,可对转动架26的角度做出调整,从而,两个转动架26之间对应连接四根毛刷连接绳24,四根毛刷连接绳24呈现螺旋状,可调节去皮出料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藜麦去皮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部设置有观察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去皮装置和输出装置,所述输出装置设置在去皮装置下方;

去皮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转轴、过滤桶、毛刷连接绳和毛刷,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内的第一转轴一端连接,第一转轴另一端的机壳上开设有用于输出藜麦果实的第一出口,第一转轴穿设在过滤桶内,且为同轴线设置,第一转轴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用于连接毛刷连接绳的转动架,两个转动架之间连接有毛刷连接绳,所述毛刷连接绳上布满有毛刷,所述毛刷与过滤桶内表面接触;

输出装置,包括第二电机、第二转轴、螺旋叶片和料槽,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内的第二转轴的一端连接,第二转轴上固定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在料槽内旋进,第二转轴另一端的机壳上开设有用于输出麦皮的第二出口;

所述料槽在过滤桶正下方;此外

所述机壳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过滤桶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藜麦去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架呈十字型结构,转动架中间穿设在第一转轴上,两个转动架之间对应连接有四根毛刷连接绳,毛刷连接绳与过滤桶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藜麦去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架呈十字型结构,两个转动架在过滤桶径向平面上的投影有一定角度,从而,两个转动架之间对应连接四根毛刷连接绳,四根毛刷连接绳呈现螺旋状,可调节去皮出料速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藜麦去皮装置,包括机壳,机壳上部设置有观察口,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水平架设在机壳内的第一转轴一端连接,第一转轴另一端的机壳上开设有用于输出藜麦果实的第一出口,第一转轴穿设在过滤桶内,第一转轴两端位置分别设置有相互对应的、用于连接毛刷连接绳的转动架,两个转动架之间连接有毛刷连接绳,毛刷连接绳上布满有毛刷。本实用新型采用毛刷在过滤桶内壁上反复转动,从而有效的将麦皮分离,工作效率高,制作简单;麦皮采用螺旋叶片旋进,将麦皮带出,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而且,本装置制作成本低,容易推广;两个转动架形成一定角度,毛刷连接绳呈现螺旋状,可加快去皮出料速度。

技术研发人员:李润青;任小燕;邓妍;赵丽;张丽光;王创云;杜枭非;王艳军;段鹏慧;杨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正和九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