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护顶架型材结构。
背景技术:
叉车是现在人们常用的搬运车辆之一,是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重物搬运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广泛应用于港口、车站、机场、货场、工厂车间、仓库、流通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并可进入船舱、车厢和集装箱内进行托盘货物的装卸、搬运作业,是托盘运输、集装箱运输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为了保证叉车驾驶员的安全,在驾驶座位的上方会安装护顶架。护顶架是由型材折弯而制成。护顶架的外形已经由早期的直线型变化为弧线形,其骨架结构逐渐开始大规模使用冷弯异型钢管代替原有为了达到效果而采用方管、圆管等拼焊而成的结构。冷弯型材是一种经济断面型材,截面模量大,抗扭、抗冲击性能好,稳定性好的优异功能特性,它能够成型复杂断面型材,而且采用异型材制作框架,车型美观大方,降低成本,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市场上护顶架型材大多截面呈圆形、方形或蝶形的管材,外形简单,截面尺寸小,弯制时折弯角度r大,折弯后型材变形量偏大,强度较低,直接影响安全性。
现有技术方案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由于现有技术方案中,折弯需要较细型材,放置两侧使用,需要护顶架进行衔接,整体强度较低,结构强化过程导致整体重量增加,整体制造成本较高;
2.由于现有技术方案中型材需要折弯,弯制时折弯角度r大,只能单侧进行前后贯穿设计,折弯后型材变形量偏大,同时与整车无法融合,影响整车一体化设计。
3.护顶架与前立柱进行整体化设计,结构设计中要求的尺寸不一致,难以利用型材进行左右融合,无法实现左右融为一体,整体性设计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叉车的型材结构,利用该型材结构截面形式拉伸出异形管材,可作为护顶架中弯管柱,同时可进行特殊的弯型设计,实现护顶架整体抗动载荷和抗下落冲击能力;进一步,利用该型材结构截面可作为变径连接截面,通过变径连接件连接的端口尺寸,调整两端口之间外形尺寸,实现护顶架与弯管柱的一体化设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截面;
所述截面包括六个围成封闭环状的面,分别为上平面一、侧平面二、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五和侧斜面六;
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平行,侧平面三位于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的同一侧并垂直于上平面一,侧斜面三连接侧平面二和下平面四,并与侧平面二呈一定角度,与下平面四呈一定夹角;侧斜面五、侧斜面六位于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的另一侧,并形成一定夹角,侧斜面五与下平面四呈一定夹角连接,侧斜面六与上平面一呈一定夹角连接,侧斜面三和侧斜面六相平行。
进一步地,上平面一的宽度比下平面二宽。
进一步地,六个面中,各相邻面之间形成过渡圆角。
进一步地,以上平面一与侧平面二相交点为起始点,顺时针旋转,各相交点的过渡圆角的半径依次为4毫米、20毫米、2毫米、5毫米、8毫米、8毫米。
进一步地,通过对该截面的缩放得到另一第二截面。
进一步地,第二截面的上平面一、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六的宽度分别为该截面的上平面一、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六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地,第二截面的侧平面二、侧斜面五的宽度分别对应为该截面的侧平面二、侧斜面五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侧斜面三和下平面四之间的夹角为108°。
进一步地,包括采用该截面的弯管柱和采用第二截面的护顶梁。
进一步地,包括采用该截面和第二截面的型材过渡结构,型材过渡结构包括两个端面及连接两个端面的六个过渡面;其中一个端面采用该截面,另一个端面采用第二截面,两个端面依据过渡曲线对应生成所述过渡面。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采用本实用新型全新技术方案后,可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该截面拉伸弯曲进行的结构设计,优化了护顶架轻量化结构,增加了整体抗动载荷,抗下落冲击能力强,大幅度提高了护顶架的整体性能;
2.通过该独特的截面结构设计,弯制时可实现折弯角度更小,折弯后型材变形量小,实现护顶架与车身一体化融化。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截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折弯后的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折弯后的侧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截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折弯后的立体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折弯后的俯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生成后的立体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生成后的侧视图;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生成后的截面图;
r1-护顶梁折弯半径,r2-弯管柱折弯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叉车型材结构。这种型材结构包括:型材的截面结构和型材的过渡结构。
结合图1至图6,用于叉车护顶架的异型截面结构,包括弯管柱形式的较大截面形式i和护顶梁的较小截面形式ii。截面包括六个面,即上平面一、侧平面二、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五和侧斜面六。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平行,侧平面三位于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的一侧并垂直于上平面一,侧斜面三连接侧平面二和下平面四,并与侧平面二呈一定角度,与下平面四呈一定夹角,侧斜面五、侧斜面六位于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的另一侧,形成一定夹角,侧斜面五与下平面四连接,并呈一定夹角,侧斜面六与上平面一连接,并呈一定夹角,侧斜面三和侧斜面六相平行。六个面围成管状型材,管状型材截面为封闭环。其中,上平面一的宽度比下平面二宽。六个面的相邻面之间形成过渡圆角,以上平面一与侧平面二相交点为起始点,顺时针旋转,各相交点的过渡圆角的半径依次为4毫米、20毫米、2毫米、5毫米、8毫米、8毫米。各面的壁厚为1.5mm。
通过较大弯管柱的截面i缩放得出护顶梁的较小截面ii,上平面ii-1的长度为上平面i-1的二分之一,侧平面ii-2的长度为侧平面i-2的三分之一,侧斜面ii-3长度为侧斜面i-3的二分之一,下平面ii-4的宽度为下平面i-4的二分之一,侧斜面ii-3和下平面ii-4的夹角为108°,侧斜面ii-5长度为侧斜面i-5的三分之一,侧斜面ii-6长度为侧斜面i-6的二分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一,弯管柱的较大截面i的上平面i-1的宽度为18毫米,侧平面i-2的长度为42毫米,侧斜面i-3长度为15毫米,下平面i-4的宽度为12毫米,侧斜面i-3和下平面i-4的夹角为108°,侧斜面i-5长度为39毫米。壁厚为1.5毫米。另外,在弯制弯管柱时,折弯圆角半径r1为420毫米,折弯角度为45°。
如图4至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二,护顶梁的较小截面ii的上平面ii-1的宽度为9毫米,侧平面ii-2的长度为14毫米,侧斜面ii-3长度为7.5毫米,下平面ii-4的宽度为6毫米,侧斜面ii-3和下平面ii-4的夹角为108°,侧斜面ii-5长度为13毫米。壁厚为1.5mm。另外,在弯制护顶梁时,折弯圆角半径为r2为160毫米,折弯角度为90°。
如图7至图9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三,型材的过渡结构,包括两个端面,六个过渡面;第一端面为弯管柱的较大截面i,第二端面为护顶梁的较小截面ii,两个端面之间为六个过渡面,六个过渡面为两个端面依据过渡曲线进行相对应生成的过渡面。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异型结构,使得型材截面尺寸增大,可降低折弯过程中侧平面及异型侧斜面在折弯处产生变形及折皱,强度更高,护顶架的安全性也更高。同时,型材外棱线一一对应,整体护顶架美观大方。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1.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具有至少一个截面;
所述截面包括六个围成封闭环状的面,分别为上平面一、侧平面二、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五和侧斜面六;
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平行,侧平面三位于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的同一侧并垂直于上平面一,侧斜面三连接侧平面二和下平面四,并与侧平面二呈一定角度,与下平面四呈一定夹角;侧斜面五、侧斜面六位于上平面一和下平面四的另一侧,并形成一定夹角,侧斜面五与下平面四呈一定夹角连接,侧斜面六与上平面一呈一定夹角连接,侧斜面三和侧斜面六相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上平面一的宽度比下平面二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六个面中,各相邻面之间形成过渡圆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以上平面一与侧平面二相交点为起始点,顺时针旋转,各相交点的过渡圆角的半径依次为4毫米、20毫米、2毫米、5毫米、8毫米、8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通过对该截面的缩放得到另一第二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第二截面的上平面一、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六的宽度分别为该截面的上平面一、侧斜面三、下平面四、侧斜面六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第二截面的侧平面二、侧斜面五的宽度分别对应为该截面的侧平面二、侧斜面五的宽度的三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侧斜面三和下平面四之间的夹角为10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采用该截面的弯管柱和采用第二截面的护顶梁。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叉车型材结构,其特征是,包括采用该截面和第二截面的型材过渡结构,型材过渡结构包括两个端面及连接两个端面的六个过渡面;其中一个端面采用该截面,另一个端面采用第二截面,两个端面依据过渡曲线对应生成所述过渡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