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1-06  11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属于能源及环保压汞实验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该实用新型装置设计用于所发明的全新一代压汞岩心智能环保处理装置上,用于压汞岩心高温蒸馏解吸作业时岩心样品的载样。此前多见半圆柱或矩形盒状开口器皿结构的载样器或载样舟,在压汞岩心高温蒸馏解吸实验过程中发现老式载样舟有以下缺点:

(1)由于样品叠加放置,使得处于石英加热管底部和上部的样品受热不均匀,蒸馏速度快慢不一,需要更长恒温时间,汞从岩心多孔介质中的解吸效果不稳定。

(2)老式载样舟装载的样品少,影响工作效率,样品装载和进样过程容易造成汞珠散落,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可立体环绕均布容纳三排标准压汞岩心柱,结构合理,受热均匀,且可提供更稳定的实验环境。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述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包括舟底、支撑架、底部分仓杆及顶部分仓杆,所述舟底为弧形板,舟底中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板、第一斜板及第二斜板,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共同形成顶部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多个顶部分仓杆,所述连接板与舟底之间设置有两排底部分仓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部分仓杆为横向设置,顶部分仓杆两端与第一斜板及第二斜板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部分仓杆设置在连接板两端,为斜向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上设置有圆形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三维立体载样设计可使样品较均匀的分布在石英主管的恒温区内部空间中,受热均匀,样品达到恒温的时间缩短了20%以上;

(2)三维立体载样器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可立体环绕均布容纳3排2.5cm×2.5cm标准压汞岩心柱,样品容量增加了近两倍,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3)与压汞样品储样管配合设计组成了采用可移动式便捷进样单元,实现了安全、防汞珠溅落的快捷进样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舟底、2-支撑架、2.1-连接板、2.2-第一斜板、2.3-第二斜板、3-底部分仓杆、4-顶部凹槽、5-顶部分仓杆、6-圆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包括舟底1、支撑架2、底部分仓杆3及顶部分仓杆5,所述舟底1为弧形板,舟底1中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2包括连接板2.1、第一斜板2.2及第二斜板2.3,第一斜板2.2与第二斜板2.3共同形成顶部凹槽4,所述顶部凹槽4内设置有多个顶部分仓杆5,所述连接板2.1与舟底1之间设置有两排底部分仓杆3。

进一步的,所述顶部分仓杆5为横向设置,顶部分仓杆5两端与第一斜板2.2及第二斜板2.3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分仓杆3设置在连接板2.1两端,为斜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2.1的一端上设置有圆形孔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底部分仓杆3与舟底1和连接板2.1形成的分仓可以容纳多个样品,同时顶部分仓杆5与顶部凹槽4形成的分仓同样可以容纳多个样品,分仓之间空间均匀,连通适配,可以同时保证恒温,同时圆形孔6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载样舟取出,配合特定钩件挂入圆形孔6取出载样舟。


技术特征:

1.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其特征在于,包括舟底(1)、支撑架(2)、底部分仓杆(3)及顶部分仓杆(5),所述舟底(1)为弧形板,舟底(1)中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2)包括连接板(2.1)、第一斜板(2.2)及第二斜板(2.3),第一斜板(2.2)与第二斜板(2.3)共同形成顶部凹槽(4),所述顶部凹槽(4)内设置有多个顶部分仓杆(5),所述连接板(2.1)与舟底(1)之间设置有两排底部分仓杆(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分仓杆(5)为横向设置,顶部分仓杆(5)两端与第一斜板(2.2)及第二斜板(2.3)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分仓杆(3)设置在连接板(2.1)两端,为斜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1)的一端上设置有圆形孔(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高温的三维立体岩心载样舟,属于能源及环保压汞实验室技术领域,其包括舟底、支撑架、底部分仓杆及顶部分仓杆,所述舟底为弧形板,舟底中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板、第一斜板及第二斜板,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共同形成顶部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多个顶部分仓杆,所述连接板与舟底之间设置有两排底部分仓杆。本实用新型可容纳多个储样管,且内部结构合理,提供更稳定的实验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陆克槨;张庆华;陈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洁环淼(江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