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1-07  79


本实用新型涉及胶粘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和贸易国,胶粘剂和木材的使用量非常大,胶粘剂是人造板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然而国内外传统人造板产业仍在广泛使用“三醛胶”(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酚醛树脂),而“三醛胶”依赖石油资源、使用过程存在释放甲醛危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等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绿色环保意识增强,传统“三醛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无甲醛绿色胶粘剂已成为胶粘剂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胶粘剂通常在反应釜进行,在制备胶粘剂时,大多是将胶粘剂的多种原料放入反应釜进行搅拌混合作业,而胶粘剂的原料具有一定黏性,现有搅拌桨的设置在搅拌过程容易导致胶体发生聚集结块现象,影响胶粘剂的胶合强度及其它力学性能,也不便于后续清洗。

如何针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提供一种在搅拌过程中能够改善胶体发生聚集结块问题的反应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能够改善胶粘剂在搅拌制备过程中发生聚集结块问题。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包括:

反应釜本体;

转子,其设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所述转子包括搅拌杆、间隔可拆卸安装于搅拌杆上的多个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桨叶为斜叶式,所述桨叶的倾斜角为10-80°;

搅拌机,用于带动转子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反应釜本体包括:

内筒体,其纵向截面呈u字形,所述内筒体顶端装配盲板,所述盲板贯穿有进料口,其中,所述搅拌机同轴设于盲板顶端;

中套筒,其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周,以配合外套筒形成容油腔,所述容油腔具有使所述内筒体最低端展现的展现口,所述容油腔位于所述展现口两侧对称设置储油槽,每个储油槽配合设置电加热器,所述容油腔上端开设进油口、出气口,每个储油槽底端设置出油口;

其中,通过展现口与所述内筒体连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置出料阀门。

优选的是,每个搅拌桨包括滑动套设于所述搅拌杆上的套筒、对称设于所述套筒外周的两个桨叶,贯穿所述套筒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螺孔,抵紧螺栓穿过所述螺孔与所述搅拌杆抵接,以将所述搅拌桨固定于所述搅拌杆上,其中,所述桨叶的倾斜角为35°,每个搅拌桨上两个桨叶自由端间的距离占内筒体横截面直径长度的70-80%。

优选的是,与所述容油腔连通设有油温测量装置,用于检测容油腔内油温。

优选的是,所述进料口顶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呈喇叭状向上扩张。

优选的是,所述反应釜本体还包括:外套筒,其套设于所述中套筒外周,以配合中套筒形成保温腔,所述外套筒上端贯穿具有与所述保温腔连通的灌装口,以向所述保温层内填充保温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盲板顶端贯穿具有清洗口,所述清洗口可拆卸安装清洗管,所述清洗管位于所述内筒体的一端密封可转动连接喷头,所述喷头为包括球冠状上部、球冠状下部、圆筒状中部的类球形,其中,所述上部对称设有一对上出水口,一对上出水口呈弧形,且弧形两端连线水平设置,两个上出水口的相邻两端间均竖直设有中出水口,一对中出水口对称设置,所述中出水口的高度沿中部底端延伸至上部,所述下部贯穿设有弧形下出水口,所述下出水口与所述喷头中轴线共平面,且下出水口的两端分别为与一对上出水口的正下方。

优选的是,所述容油腔配合所述保温腔设有使所述内筒体侧壁展现的测温口,贯穿所述测温口安装有物料测温装置,用于检测内筒体内物料温度。

优选的是,所述盲板上安装视镜,用于照亮并观察内筒体内部。

优选的是,所述反应釜本体还包括:

多个支腿,用于支撑所述反应釜本体,支腿底端呈球冠状;

多个支腿垫,与多个支腿对应,每个支腿垫顶面凹陷形成容纳支腿底端的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搅拌桨相对于搅拌杆可拆卸安装,以便于根据实际反应量需求调节搅拌桨在反应釜本体内的高度和数量,进一步桨叶设置为斜叶式,实现对搅拌物料的同步轴向、径向分流,有助于更好的分散物料,降低具有黏性的胶粘剂原料在制胶过程发生结块的概率,从而保证胶粘剂的生产质量。

第二、所述内筒体外设置中套筒形成容油腔,实现对反应物料加热,在所述容油腔位于所述展现口两侧对称设置储油槽,提高加热效果且便于更换导热油;在容油腔外周设置保温层实现保温;

第三、通过喷头的设置实现对反应釜的有效清洗;

第四,通过测温口设置,将物料测温装置与容油腔隔离,避免容油腔高温对物料测温装置测温精确度的影响;

第五,支腿垫顶面设置定位槽,提高反应釜本体的支撑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具体为:盲板1;进料口10;视镜2;内筒体3;出料管30;测温口31;物料测温装置32;中套筒4;容油腔40;展现口41;储油槽42;电加热器43;进油口44;出气口45;出油口46;外套筒5;保温腔50;搅拌机6;搅拌杆60;搅拌桨61;套筒62;桨叶63;螺孔64;油温测量装置7;清洗口8;清洗管80;喷头81;上部82;下部83;中部84;上出水口85;中出水口86;下出水口87;支腿9;支腿垫90;定位槽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包括:

反应釜本体;

转子,其设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所述转子包括搅拌杆60、间隔可拆卸安装于搅拌杆60上的多个搅拌桨61,所述搅拌桨61的桨叶63为斜叶式,所述桨叶的倾斜角为10-80°,多个搅拌桨61的个数依据实际反应料的量确认,且由于搅拌桨61相对于转子可拆卸安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卸料多余的搅拌桨61,且可根据实际反应调节搅拌桨61在搅拌杆60上的位置;

搅拌机6,用于带动转子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机6配合反应釜本体安装,可以安装于反应釜本体的上端,也可以安装于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底端,其输出轴可转动密封的穿过所述反应釜本体,并与所述搅拌杆60固接,以带动搅拌杆60转动,搅拌杆60优先与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部反应腔同轴设置,使用过程中,通过反应釜本体制胶过程中,通过搅拌机6带动搅拌杆60转动,搅拌杆60转动带动搅拌桨61转动,搅拌桨61转动带动物料均匀反应;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搅拌桨61相对于搅拌杆60可拆卸安装,以便于根据实际反应量需求调节搅拌桨61在反应釜本体内的高度和个数,解决当反应料多时,常规反应釜搅拌桨61只安装在反应釜底部,对反应釜内中上部82搅拌效果较差而导致结块的问题;桨叶63设置为斜叶式,实现对搅拌物料的同步轴向、径向分流,有助于更好的分散物料,进一步降低具有黏性的胶粘剂原料在制胶过程发生结块的概率,从而保证胶粘剂的生产质量。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应釜本体包括:

内筒体3,其纵向截面呈u字形,所述内筒体3顶端装配盲板1,所述盲板1贯穿有进料口10、通气口,通过通气口设置排气阀,排气阀用于胶粘剂制备过程中热蒸汽的排放,其中,所述搅拌机6同轴设于盲板1顶端,搅拌机6的输出轴贯穿所述盲板1位于内筒体3内,所述盲板1为块状盲板1,其一、盲板1通过卡箍与内筒体3固接;其二、所述反应釜本体顶端设有驱动盖体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具体可为架设于所述反应釜本体上端的至少一个气缸,通过气缸带动所述盲盖上下移动以打开关闭所述内筒体;其三、所述盲盖的一端与所述内筒体铰接,所述盲盖的另一端与内筒体侧壁间设置锁紧机构,所述内筒体内靠近盲盖另一端设置弹簧,当锁紧机构开启时,所述弹簧带动所述盲盖相对于内筒体打开预定角度,以拆卸搅拌杆(搅拌杆与电机的输出轴可拆卸固接);内筒体3内表面所有焊缝应打磨并圆滑过渡,反应釜内表面抛光ra≤0.6um,不易在反应壁上留胶,一方面保证了出胶量,另一方面也利于反应釜的清洗;

中套筒4,其套设于所述内筒体3外周,以配合外套筒5形成容油腔40,所述容油腔40具有使所述内筒体3最低端展现的展现口41,所述容油腔40位于所述展现口41两侧对称设置储油槽42,每个储油槽42配合设置电加热器43,用于升温导热油,从而升高反应釜内筒温度。所述容油腔40上端开设进油口44、出气口45,每个储油槽42底端设置出油口46,所述进油口44上设置进油管,所述出气口45上设置出气管,所述出油口46上设置出油管,所述出气管、所述进油管、出油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进油管保持斜向上角度,方便导热油的灌入,所述排气管保证导热油加热过程中热气的顺利排出,出油管的设置方便导出导热油,对导热油进行更换;

其中,通过展现口41与所述内筒体3间连通有出料管30,所述出料管30上设置出料阀门。采用这种方案,所述内筒体3为筒状,且纵向截面呈u字形,便于进料,同时使所述内筒体3的低端位于其下方,在所述内筒体3低端形成出料口,便于安装出料管30,且在出料时能够有效实现全部物料的导出,相对于传统安装在侧壁的出料口避免物料聚集形成导出死角;所述内筒体3外设置中套筒4形成容油腔40,实现对反应物料加热,在所述容油腔40位于所述展现口41两侧对称设置储油槽42,提高加热效果且便于更换导热油。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每个搅拌桨61包括滑动套设于所述搅拌杆60上的套筒62、对称设于所述套筒62外周的两个桨叶63,贯穿所述套筒62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螺孔64,优选的每个套筒62上的螺孔64为两个,每个套筒62上的螺孔64共竖直线,抵紧螺栓穿过所述螺孔64与所述搅拌杆60抵接,以将所述搅拌桨61固定于所述搅拌杆60上,其中,所述桨叶的倾斜角为35°,每个搅拌桨上两个桨叶自由端间的距离占内筒体横截面直径长度的70-80%。所述套筒62的内周略大于所述搅拌杆60的外周,使两者相对滑动的同时便于快速通过抵紧螺栓固定,所述搅拌杆60底端外周具有外螺纹,并配合螺接有限位块,所述套筒62内周在水平面的投影落入所述限位块的外周在水平面的投影,实现对桨叶63的底部限位,具体的:反应釜本体用于盛装反应料筒体高度为520-550mm,搅拌杆60距离用于盛装反应料筒体底端的距离为60mm,两个搅拌桨61在搅拌轴上下45cm范围内可以任意调节位置,当制胶量达到反应釜容量一半或以下时,选择一个搅拌桨61固定在搅拌杆60最下端即可;当制胶量达到反应釜容量一半以上时,选择两个搅拌桨61,一个固定在距离搅拌杆60最下端0~15cm,另外一个桨片固定在搅拌杆60最上端0~15cm处,两个搅拌桨61保持平行固定。采用这种方案实现所述搅拌桨61相对于搅拌杆60的可拆卸固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与所述容油腔40连通设有油温测量装置7,用于检测容油腔40内油温。采用这种方案,用于获取容油腔40温度。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进料口10顶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呈喇叭状向上扩张。采用这种方案,抬高进料口10相对于盲板1顶端高端,便于倒料操作,进一步由于进料管壁面倾斜,促进物料下落,所述进料管配合设置密封塞。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应釜本体还包括:外套筒5,其套设于所述中套筒4外周,以配合中套筒4形成保温腔50,所述外套筒5顶端高度低于所述内筒体3的顶端高度,所述外套筒5上端贯穿具有与所述保温腔50连通的灌装口,以向所述保温层内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可以为珍珠岩或岩棉,保温层厚度优选为25mm。采用这种方案,设置保温层实现保温,同时保温层顶端设置灌装口,利于保温材料的更换,灌装口在不使用时密封。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盲板1顶端贯穿具有清洗口8,所述清洗口8可拆卸安装清洗管80,所述清洗管80位于所述内筒体3的一端密封可转动连接喷头81,所述喷头距离所述盲盖的距离为10-35cm,所述喷头81为包括球冠状上部82、球冠状下部83、圆筒状中部84的类球形,其中,所述上部82对称设有一对上出水口85(竖直向上出水),一对上出水口85呈弧形,且弧形两端连线水平设置,两个上出水口85的相邻两端间均竖直设有中出水口86,一对中出水口86对称设置,所述中出水口86的高度沿中部84底端延伸至上部82,所述下部83贯穿设有弧形下出水口87,所述下出水口87与所述喷头中轴线共平面,且下出水口87的两端分别为与一对上出水口85的正下方。采用这种方案,所述清洗管80内侧壁下方凹陷形成滑槽,喷头81上端配合设置滑块,以使所述喷头81和清洗管80件可转动,且存在一定的上下移动空间,所述滑块底端与滑槽下侧壁间设置弹簧,当水(>2mpa)冲击入喷头81时,由于下出水口87(图4虚线表示)、中出水口86、上出水口85的设置可带动喷头81转动,提高冲洗效果,同时,上出水口85设置为朝向盲板1喷水,优选的,在竖直方向,中出水口86的顶端高度高于上出水口85的底端高度,中出水口86的底端高度不低于下出水口87的顶端高度,以旋转实现全方位的清洗。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容油腔40配合所述保温腔50设有使所述内筒体3侧壁展现的测温口31,贯穿所述测温口31安装有物料测温装置32,用于检测内筒体3内物料温度,所述物料测温装置32设于所述进油管下方。采用这种方案,通过测温口31设置,将物料测温装置32与容油腔40隔离,避免容油腔40高温对物料测温装置32测温精确度的影响。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盲板1上安装视镜2,用于照亮并观察内筒体3内部。采用这种方案,所述视镜2包括照射灯、观察口,照射灯用于照射内筒体3内部,而后可通过观察口观察制胶过程,使制胶过程可视化,观察制胶过程中胶体的状态,便于监控反应过程。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反应釜本体还包括:

多个支腿9,与所述反应釜本体固接,具体与外筒体固接,用于支撑所述反应釜本体,支腿9底端呈球冠状;

多个支腿垫90,与多个支腿9对应,每个支腿垫90顶面凹陷形成容纳支腿9底端的定位槽91。采用这种方案,多个支腿垫90固定/放置于支撑面,反应釜本体通过支腿9支撑放置于支腿垫90,提高反应釜本体的支撑稳定性。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物料测温装置32包括反应釜内部温度传感器,油温测量装置7包括油浴层温度传感器;

还包括控制器,其包括:

与搅拌机6连接的转子转速控制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转子转速在20-300r/m范围内,可根据实际需要,控制搅拌桨61的转速以达到需要的搅拌条件;

温度控制器,其与油浴层温度传感器、反应釜内部温度传感器、电加热棒连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油浴温度控制器控制电加热棒使容油腔40到达预定温度(通过油浴层温度传感器反馈容油腔40温度),进而使反应釜内的温度达到预定值(通过反应釜内部温度传感器反馈);

显示器,用来实时监测反应釜内部温度和用来提供加热的油温温度(容油腔40温度)。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温度控制器和转子转速控制器,可根据实际的胶粘剂生产条件需要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并且温度控制器可根据实际油浴温度和反应釜内筒温度自动停止或继续加热,这保证了反应釜内筒温度与预设温度精确保持一致。避免制胶完成后,由于加热温度控制不当,造成温度过高,反应釜内壁残留胶体,不易清洗的问题。使用过程中,具体包括:

确认出料口阀门关闭,然后连接进料口10,通过进料口10将所需定量的水灌注到反应釜内;

打开控制器电源开关,通过控制器设定制胶需要的油浴层加热温度和反应釜内筒温度;油浴层加热温度和反应釜内筒温度通过油浴层和反应釜内部温度传感器将实时温度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上的显示器分别将油浴层加热温度和反应釜内筒温度显示出来;油浴层温度通过加热器电加热逐步升高温度,此时油浴加热层和反应釜内筒产生温度差,油浴加热层将热量传递给反应釜内筒,带动反应釜内筒温度也逐步升高;当反应釜内筒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后,此时电加热器43(电加热棒)自动关闭,停止对油浴层进行加热,防止温度过高而超过预设温度,影响制胶质量;当温度过低不足以维持反应釜内筒温度时,电加热器43又将自动打开,以维持反应釜内筒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并维持恒定;

将称量好的物料通过进料口10投放到反应釜内,通过转动转子转速控制器达到预设转速,搅拌机6带动转子进行转动搅拌,使物料充分与水混合并达到均衡状态;

进行搅拌时,打开反应釜上端通气口阀门,使反应釜内的热蒸气由此排出;

反应过程中可打开视镜2,通过观察口观察反应物的状态;

当反应完全时,通过转动转子转速控制器,缓慢降低转子转速直至为零。此时打开出料口阀门,成品从出料口排出;等待成品排出完全后,此时关闭出料口阀门;

清洗装置接通水后对反应釜内部进行清洗,随后再打开出料口阀门,排出污物,重复此步骤,直至反应釜内部清洗干净。最后,关闭出料口阀门,关闭总电源。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釜本体;

转子,其设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所述转子包括搅拌杆、间隔可拆卸安装于搅拌杆上的多个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桨叶为斜叶式,所述桨叶的倾斜角为10-80°;

搅拌机,用于带动转子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包括:

内筒体,其顶端装配盲板,所述盲板贯穿有进料口,所述搅拌机同轴设于盲板顶端;

中套筒,其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周,以配合外套筒形成容油腔,所述容油腔具有使所述内筒体最低端展现的展现口,所述容油腔位于所述展现口两侧对称设置储油槽,每个储油槽配合设置电加热器,所述容油腔上端开设进油口、出气口,每个储油槽底端设置出油口;

其中,通过展现口与所述内筒体连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设置出料阀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每个搅拌桨包括滑动套设于所述搅拌杆上的套筒、对称设于所述套筒外周的两个桨叶,贯穿所述套筒侧壁设有至少一个螺孔,抵紧螺栓穿过所述螺孔与所述搅拌杆抵接,以将所述搅拌桨固定于所述搅拌杆上,其中,所述桨叶的倾斜角为35°,每个搅拌桨上两个桨叶自由端间的距离占内筒体横截面直径长度的70-8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容油腔连通设有油温测量装置,用于检测容油腔内油温。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顶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呈喇叭状向上扩张。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本体还包括:外套筒,其套设于所述中套筒外周,以配合中套筒形成保温腔,所述外套筒上端贯穿具有与所述保温腔连通的灌装口,以向所述保温腔内填充保温材料。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板顶端贯穿具有清洗口,所述清洗口可拆卸安装清洗管,所述清洗管位于所述内筒体的一端密封可转动连接喷头,所述喷头为包括球冠状上部、球冠状下部、圆筒状中部的类球形,其中,所述上部对称设有一对上出水口,一对上出水口呈弧形,且弧形两端连线水平设置,两个上出水口的相邻两端间均竖直设有中出水口,一对中出水口对称设置,所述中出水口的高度沿中部底端延伸至上部,所述下部贯穿设有弧形下出水口,所述下出水口与所述喷头中轴线共平面,且下出水口的两端分别为与一对上出水口的正下方。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油腔配合所述保温腔设有使所述内筒体侧壁展现的测温口,贯穿所述测温口安装有物料测温装置,用于检测内筒体内物料温度。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盲板上安装视镜,用于照亮并观察内筒体内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本体还包括:

多个支腿,用于支撑所述反应釜本体,支腿底端呈球冠状;

多个支腿垫,与多个支腿对应,每个支腿垫顶面凹陷形成容纳支腿底端的定位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产植物蛋白胶粘剂的电加热式反应釜,包括:内筒体,其纵向截面呈U字形,所述内筒体顶端装配盲板;中套筒,其套设于所述内筒体外周,以配合外套筒形成容油腔;外套筒,其套设于所述中套筒外周,以配合中套筒形成保温腔;转子,其设于所述反应釜本体内,所述转子包括搅拌杆、间隔可拆卸安装于搅拌杆上的多个搅拌桨,所述搅拌桨的桨叶为斜叶式;搅拌机,用于带动转子转动。本实用新型具有改善胶粘剂在搅拌制备过程中发生聚集结块问题的有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屈阳;胡晓东;郭芹;张雨;李甜;刘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12.25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