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升降装置,尤其涉及应用于工作台上的小型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升降台是一种由平板承受载荷,能够上升或下降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它是将物品从某一个高度举升到另一个高度或停留在预定的高度,供实验人员进行各种实验的设备,升降台有多种结构型式,如有剪叉式、螺杆式、导杆式、齿条式和多节塔杆式等,由液压驱动实现升降的剪叉式升降台称为剪叉式液压升降台。
化学实验室环境复杂,存在易挥发、腐蚀性溶剂,实验室的金属物品易受到腐蚀而损坏,大部分化学实验室使用剪叉式手动不锈钢升降台。
从结构角度分析,剪叉式手动不锈钢升降台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旋钮、剪叉结构、支撑平板、伸缩弹簧。升降台的上升与下降需要转动旋钮,带动升降台内部支杆拉伸和收缩,从而起到上下升降的作用,但旋钮部分易被腐蚀脱落损坏。
从制作材质上分析,剪叉式手动升降台多采用不锈钢和金属铝,制作成本较高。且实验室的大部分金属升降台一旦损坏,很难修复,现有的剪叉式手动不锈钢、铝制升降台性价比低,德国“juchheim”品牌的手动实验室升降台高达1640元人民币,性价比更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升降装置,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有桶体、设置在桶体内的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桶体包括有外桶与内筒,内筒设置在外桶内,外桶侧壁底部开设有进水口,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外桶,第一升降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外桶内的圆环形状的浮筒、支撑腿与载物平台,浮筒内壁中空,其套装在内筒外壁并与其摩擦配合,浮筒外壁也与外桶内壁摩擦配合,浮筒顶部通过支撑腿连接有载物平台;
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有固定柱、大套筒、小套筒、控制套筒、电磁吸盘构,固定柱固定在内筒底部,大套筒与小套筒均滑动的穿装在固定柱上,小套筒外壁开设外螺纹,控制套筒内壁开设有与小套筒配合的内螺纹,控制套筒一端与小套筒螺纹配合,另一端与载物平台连接,大套筒侧壁开设有连通固定柱的滑槽,滑槽贯穿大套筒侧壁,滑槽内设置有固接在固定柱外壁上的长条状的衔铁,电磁吸盘在滑槽内滑动,其通过弹性件与滑槽侧壁连接,当电磁吸盘启动时磁性连接衔铁,转动控制套筒时带动载物平台升降;当电磁吸盘关闭时在弹性件带动下与衔铁脱离接触,大套筒与小套筒均可在固定柱上滑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浮筒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向下延伸的辅助浮力板,辅助浮力板内中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浮筒与辅助浮力板之间形成连通容置空间,辅助浮力板底部开设有供水进入的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电控阀门,容置空间内设置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控制塞体在辅助浮力板内滑动,塞体与辅助浮力板紧密配合并阻隔水通过,当电控阀门开启后,水注入辅助浮力板内,控制塞体能够增大或缩小辅助浮力板内的注水量。
有益效果:以水压升降为主,螺纹升降为辅的方案,解决了剪叉式升降机构结构复杂且易腐蚀的问题,解决了普通液压升降机构成本高、升降延迟精度差的问题。通过向外桶内注水,将浮筒顶起,带动载物平台上升,控制套筒螺旋上升,带动载物平台做上升微调,能够很好的契合使用者对设备“跟手”的需求。当不需要使用第二升降机构时,电磁吸盘不通电,大套筒和小套筒能够自由的沿着固定柱升降,当需要使用第二升降机构时,电磁吸盘通电并固定在固定柱上,便可操作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套筒实现升降,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不与水直接接触,装置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第一升降机构升起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第二升降机构升起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的a-a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容置空间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1).将需要升降的物体放置在载物平台7上;2).通过进水口4向外桶2内注水,将浮筒5顶起,通过支撑腿6带动载物平台7上升,当上升至接近预设高度时停止注水,并封闭进水口4;3).启动电磁吸盘1512,使电磁吸盘1512在磁力作用下,在滑槽13内朝向衔铁14滑动并与衔铁14磁性连接,进而使大、小套筒固定在固定柱8上;4).转动控制套筒11,使控制套筒11螺旋上升,带动载物平台7做上升微调,相对准确的到达预设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两个升降机构,即第一升降机构(水压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螺纹升降机构),由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放置在工作台上的升降机构,而这种小型升降机构使用水压升降方式时,升降高度完全由注水的量决定,升降动作可能会出现延迟,导致可能会存在升降准确度或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即使工作中对升降精度没有特别要求,但升降机构升降后总是停留在预期高度或高或低的位置,是很恼人的。因此本实施例以水压升降为主,螺纹升降为辅的方案来解决该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当不需要使用第二升降机构时,电磁吸盘1512不通电,大套筒9和小套筒10能够自由的沿着固定柱8升降,此时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套筒11与载物平台7连接,载物平台7受第一升降机构的驱动,因此第二升降机构随第一升降机构升降。当第一升降机构运行完毕后,电磁吸盘1512通电,产生磁性并在磁性作用下朝向衔铁14做短距离滑动,当电磁吸盘1512吸附在衔铁14上时,大套筒9无法自由的在固定柱8上滑动,此时转动控制套筒11可带动载物平台7升降。
滑槽13贯穿大套筒9的侧壁,衔铁14位于滑槽13内并固定在固定柱8上,衔铁14可与滑槽13等高,当滑槽13仅开设在大套筒9侧壁上时,为获得大套筒9最大的滑动距离,同时避免电磁吸盘1512位置高于衔铁14而无法实现吸附,可将电磁吸盘1512设置在滑槽13靠下的位置上。若衔铁14的高度高于滑槽13的高度,仅需将滑槽13延伸至小套筒10上即可将衔铁14露出,此时电磁吸盘1512便没有滑动高度上的限制。
由于固定柱8上设置有长条状衔铁14,因此大套筒9开设的滑槽13沿衔铁14的走向滑动,客观上衔铁14起到了限制大套筒9在固定柱8上自转的效果。
为提供更强的稳定性,在浮筒5底部设置了沉于水面的辅助浮力板17,辅助浮力板17数量为多个,其内部中空。如图2-4所示,辅助浮力板17紧贴外桶2和内筒3的侧壁,因此浮筒5升降时姿态更稳定,也就间接提高了浮筒5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浮筒5分别与外桶2、内筒3的侧壁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紧密的、密封的、不透水的,否则就仅依靠浮筒5自身浮力实现升降,该升降方式则成为水浮力升降方式。
桶体1分为内筒3和外桶2两部分,水仅在外桶2内,不进入内筒3。
弹性件16可以采用任何现有方案,例如螺旋弹簧等,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微型的板簧,板簧的一端与滑槽内壁固接,另一端与电磁吸盘上的预设螺纹安装孔固接。
如图1-4所示,图中支撑腿没有与载物平台直接相连,而是通过一圆板22转动的穿装在控制套筒上,并通过控制套筒上的限位凸缘23将圆环夹持在内,当支撑腿获得支撑力向上运动时,带动控制套筒运动,使得载物平台升降;当需要使用第二升降机构时,由于圆板与控制套筒转动连接,因此控制套筒的转动不会带动圆板的转动,使得操作控制套筒时不会带动支撑腿、浮筒一起转动,虽然理论上浮筒即使与控制套筒一起转动也不会影响其功能的实现,但浮筒随动是没有必要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做出。
将浮筒5与辅助浮力板17内部连通,并在辅助浮力板17侧壁下方开设开口18,使用电控阀门19控制开口18启闭。当第一升降机构需要加速下降时,电控阀门19开启,将水注入到辅助浮力板17内,便能减少辅助浮力板17的浮力,装有水的辅助浮力板17重量增加,同时辅助浮力板17与外桶2、内筒3侧壁相接触,使浮筒5在升降时姿态更加平稳,尤其是载物平台7重量分别不均时,辅助浮力板17能够使浮筒5更容易保持平衡状态,减少浮筒5侧壁与外桶2、内筒3之间的过度摩擦。当启动伸缩机构20,带动不透水的塞体21向下运动,将辅助浮力板17内的水排出时,其自身便带有一定的浮力,在外桶2水压增高时,能够使浮筒5更轻松的克服其与外桶2、内筒3侧壁的摩擦力,上升运动更迅速。
1.一种新型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桶体、设置在桶体内的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桶体包括有外桶与内筒,内筒设置在外桶内,外桶侧壁底部开设有进水口,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外桶,第一升降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外桶内的圆环形状的浮筒、支撑腿与载物平台,浮筒内壁中空,其套装在内筒外壁并与其摩擦配合,浮筒外壁也与外桶内壁摩擦配合,浮筒顶部通过支撑腿连接有载物平台;
第二升降机构包括有固定柱、大套筒、小套筒、控制套筒、电磁吸盘,固定柱固定在内筒底部,大套筒与小套筒均滑动的穿装在固定柱上,小套筒外壁开设外螺纹,控制套筒内壁开设有与小套筒配合的内螺纹,控制套筒一端与小套筒螺纹配合,另一端与载物平台连接,大套筒侧壁开设有连通固定柱的滑槽,滑槽内设置有固接在固定柱外壁上的衔铁,滑槽内滑动设置有一电磁吸盘,电磁吸盘通过弹性件与滑槽侧壁连接,当电磁吸盘启动时磁性连接衔铁,转动控制套筒时带动载物平台升降;当电磁吸盘关闭时在弹性件带动下与衔铁脱离接触,大套筒与小套筒均可在固定柱上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浮筒底部还设置有多个向下延伸的辅助浮力板,辅助浮力板内中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浮筒与辅助浮力板之间形成连通容置空间,辅助浮力板底部开设有供水进入的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电控阀门,容置空间内设置有伸缩机构,伸缩机构控制塞体在辅助浮力板内滑动,塞体与辅助浮力板紧密配合并阻隔水通过,当电控阀门开启后,水注入辅助浮力板内,控制塞体能够增大或缩小辅助浮力板内的注水量。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