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硅酮母粒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
背景技术:
硅酮母粒主要成分为聚硅氧烷,作为加工助剂和表面改性剂,广泛用于工程塑料、pvc、tpe、低烟无卤电缆料、阻燃增强工程塑料、高填充高玻纤改性工程塑料等,可提高产品的加工流动性、光泽度、降低摩擦系数,并改善耐磨性,耐刮以及电子线照射线高温烘烤后电线粘结现象。
硅酮母粒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反应釜对其原料进行加热搅拌,以使其充分混合,现有技术中用于生产硅酮母粒的反应釜,一般包括釜体,设于釜体内的搅拌轴、搅拌叶以及用于驱动搅拌轴与搅拌叶转动的驱动装置,釜体内还设有加热装置对反应过程中的硅酮母粒原料进行加热。
但上述技术方案仍然存在不足,如反应釜在使用后,需对其整体进行降温,一般的做法为在反应釜侧壁内安装冷却管,待反应结束后通入冷水以使其充分冷却,但是,反应釜使用结束时,仍具有较高的温度,若使用温差较大的冷水进行降温,容易对釜体产生损坏,降低其使用寿命,且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仍有待改进。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包括釜体、设于釜体内的搅拌轴、搅拌叶、加热装置以及用于驱动搅拌轴与搅拌叶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釜体内壁开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的一端由釜体侧壁上端进入,另一端环绕釜体内壁后由釜体侧壁下端穿出,所述釜体上端一侧设有与冷却通道入口连通的检测箱,所述检测箱另一端连通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二进水管,所述冷却通道的出口依次连通储存箱、循环泵,且循环泵与第一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外部水源,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上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二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冷却通道由冷却管构成,且冷却管沿釜体内壁呈螺旋状分布。
优选的,所述检测箱以及储存箱内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装置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所述釜体内设有第三温度传感装置,所述釜体上设有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一温度传感装置、第二温度传感装置以及第三温度传感装置均电连接的控制模块。
优选的,所述检测箱内开设有检测腔,所述第一进水管连通检测腔侧壁,所述第一温度传感装置设于检测腔内壁。
优选的,所述储存箱内开设有储存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装置设于储存腔内,所述储存腔底部设有加热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装置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均为温度传感探针,且温度传感探针的端部延伸至检测箱以及储存箱底部。
优选的,所述釜体顶部设有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进入釜体内部且与所述搅拌轴传动连接,所述搅拌叶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搅拌轴周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当驱动电机带动搅拌轴以及搅拌叶对硅酮母粒原料进行搅拌,加热装置对原料进行升温,此时关闭第一电磁阀,开启第二电磁阀,使外部水源进入冷却通道中,随釜体升温而升温,且进入储存箱内进行暂存,待釜体工作完毕,需对釜体进行降温时,循环泵将储存箱内的液体输送至第一进水管位置,此时开启第一电磁阀,使带有余热的液体进入检测箱内与来自第二进水管内的外部水源混合,进入冷却通道内,对釜体进行降温,初始温度与釜体温度接近,随外部水源以及带有余热的液体不断混合输送,进入冷却通道的液体温度逐渐下降,使釜体温度随之下降,由此,能够使用于冷却的液体温度产生线性变化,使釜体温度实现渐进式冷却,防止冷却液与釜体温度温差过大而导致釜体受损,充分延长釜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检测箱与储存箱内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装置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在釜体内设置第三温度传感装置,且设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阀以及第二电磁阀,使用时,第一温度传感装置、第二温度传感装置用于实时检测检测箱与储存箱内的液体问题,第三温度传感装置用于检测釜体内部的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对比温度数据,若检测箱内的液体温度过低,则相应使第二电磁阀开度减小或关闭,使温度回升;反之则使第二电磁阀开度增大或关闭第一电磁阀,使检测箱内的液体温度下降,从而达到准确控制釜体内部以及冷却通道之间的温差,达到稳定均匀降温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釜体;11、搅拌轴;12、搅拌叶;13、驱动电机;14、第三温度传感装置;2、冷却通道;21、冷却管;3、检测箱;31、第一温度传感装置;4、第一进水管;41、第一电磁阀;5、第二进水管;51、第二电磁阀;6、储存箱;61、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2、加热装置;7、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包括釜体1、设于釜体1内的搅拌轴11、搅拌叶12、加热装置62(图中未示出)以及用于驱动搅拌轴11与搅拌叶12转动的驱动电机13,釜体1固定在一底座上端,釜体1内壁开设有冷却通道2,冷却通道2的一端由釜体1侧壁上端进入,另一端环绕釜体1内壁后由釜体1侧壁下端穿出,釜体1上端一侧设有与冷却通道2入口连通的检测箱3,检测箱3另一端连通第一进水管4以及第二进水管5,冷却通道2的出口依次连通储存箱6、循环泵7,且循环泵7与第一进水管4连通,第二进水管5连通外部水源,第一进水管4、第二进水管5上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41以及第二电磁阀51。
优选的,冷却通道2由冷却管21构成,且冷却管21沿釜体1内壁呈螺旋状分布,由此能够增大冷却管21与釜体1内部的接触面积,从而使釜体1在降温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优选的,检测箱3以及储存箱6内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釜体1内设有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釜体1上设有与第一电磁阀41、第二电磁阀51、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以及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均电连接的控制模块,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为plc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以及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连接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用于向plc控制器输入温度数据,第一电磁阀41以及第二电磁阀51连接于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经plc控制器判断比对之后,对相应的第一电磁阀41以及第二电磁阀51进行控制,使检测箱3内的液体达到与釜体1内相近的温度且逐渐降低,从而使釜体1的温度下降速度更加均匀变化,防止温度下降过快导致釜体1受损。
优选的,检测箱3内开设有检测腔,第一进水管4连通检测腔侧壁,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设于检测腔内壁,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准确监测检测腔内的液体温度数据。
优选的,储存箱6内开设有储存腔,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设于储存腔内,储存腔底部设有加热装置62,从而能够在检测箱3内水温不足时,开启加热装置62补充热量,使进入检测箱3内的液体温度提升,从而达到均匀控制温度的目的。
优选的,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均为温度传感探针,且温度传感探针的端部延伸至检测箱3以及储存箱6底部,由此能够方便对温度数据进行收集。
优选的,釜体1顶部设有驱动电机13,驱动电机13的输出轴延伸进入釜体1内部且与搅拌轴11传动连接,搅拌叶12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搅拌轴11周侧。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当驱动电机13带动搅拌轴11以及搅拌叶12对硅酮母粒原料进行搅拌,加热装置62对原料进行升温,此时关闭第一电磁阀41,开启第二电磁阀51,使外部水源进入冷却通道2中,随釜体1升温而升温,且进入储存箱6内进行暂存,待釜体1工作完毕,需对釜体1进行降温时,循环泵7将储存箱6内的液体输送至第一进水管4位置,此时开启第一电磁阀41,使带有余热的液体进入检测箱3内与来自第二进水管5内的外部水源混合,进入冷却通道2内,对釜体1进行降温,初始温度与釜体1温度接近,随外部水源以及带有余热的液体不断混合输送,进入冷却通道2的液体温度逐渐下降,使釜体1温度随之下降,由此,能够使用于冷却的液体温度产生线性变化,使釜体1温度实现渐进式冷却,防止冷却液与釜体1温度温差过大而导致釜体1受损,充分延长釜体1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检测箱3与储存箱6内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在釜体1内设置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且设置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电磁阀41以及第二电磁阀51,使用时,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用于实时检测检测箱3与储存箱6内的液体问题,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用于检测釜体1内部的温度,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对比温度数据,若检测箱3内的液体温度过低,则相应使第二电磁阀51开度减小或关闭,使温度回升;反之则使第二电磁阀51开度增大或关闭第一电磁阀41,使检测箱3内的液体温度下降,从而达到准确控制釜体1内部以及冷却通道2之间的温差,达到稳定均匀降温的目的。
由此,本实施例能够达到使反应釜内部温度逐渐降低,防止温度下降过快对反应釜造成损坏,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包括釜体(1)、设于釜体(1)内的搅拌轴(11)、搅拌叶(12)、加热装置(62)以及用于驱动搅拌轴(11)与搅拌叶(12)转动的驱动电机(13),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内壁开设有冷却通道(2),所述冷却通道(2)的一端由釜体(1)侧壁上端进入,另一端环绕釜体(1)内壁后由釜体(1)侧壁下端穿出,所述釜体(1)上端一侧设有与冷却通道(2)入口连通的检测箱(3),所述检测箱(3)另一端连通第一进水管(4)以及第二进水管(5),所述冷却通道(2)的出口依次连通储存箱(6)、循环泵(7),且循环泵(7)与第一进水管(4)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5)连通外部水源,所述第一进水管(4)、第二进水管(5)上分别设有第一电磁阀(41)以及第二电磁阀(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2)由冷却管(21)构成,且冷却管(21)沿釜体(1)内壁呈螺旋状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箱(3)以及储存箱(6)内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所述釜体(1)内设有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所述釜体(1)上设有与第一电磁阀(41)、第二电磁阀(51)、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以及第三温度传感装置(14)均电连接的控制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箱(3)内开设有检测腔,所述第一进水管(4)连通检测腔侧壁,所述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设于检测腔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箱(6)内开设有储存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设于储存腔内,所述储存腔底部设有加热装置(6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装置(31)以及第二温度传感装置(61)均为温度传感探针,且温度传感探针的端部延伸至检测箱(3)以及储存箱(6)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产硅酮母粒用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顶部设有所述驱动电机(13),所述驱动电机(13)的输出轴延伸进入釜体(1)内部且与所述搅拌轴(11)传动连接,所述搅拌叶(12)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于搅拌轴(11)周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