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1-19  96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巡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在对电力工程领域的日常检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无人机巡检,不仅巡检时间短,检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而在通过无人机巡检中,一般需要配备专门的移动作业平台,用于巡检中的操作、维修、登高等一系列的操作。

现有的移动作业平台在安装护栏中,需要通过大量的螺栓或者焊接进行固定,虽然稳定性得到保证,但在后期的维护拆卸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操作较为不便,因此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顶部侧边设置有护栏,所述支撑平台的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护栏的底端嵌入至通孔的内侧,所述通孔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外筒,所述外筒的表面对称贯穿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面两端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护栏的表面贴合连接,所述限位块的内侧呈弧形机构,所述限位块的外侧呈坡面结构,所述外筒的表面套设有内螺纹环,所述内螺纹环与限位块以及外筒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底端面固定有固定柱,所述护栏的底端面开设有供固定柱插入的孔,所述固定柱的顶部套设有与孔内壁固定连接的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支撑平台的顶部表面放置有行走板,所述行走板的内侧开设有内槽,所述内槽的内侧放置有海绵块,所述行走板的表面贯穿设置有摩擦凸起,所述摩擦凸起的底端面与内槽的顶部表面贴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海绵块为海绵材质构件,所述摩擦凸起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凸起。

优选的,所述支撑平台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支撑平台与底座之间安装有伸缩架,所述底座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所述底座的两端处还设置有侧支撑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的限位块和内螺纹环,以及固定柱,摒弃现有通过大量螺栓和焊接的固定方式,在保证安装稳定的基础上,使得拆装都十分方便,极大的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十分便于操作。

2.通过设计的海绵块,可以在使用中,将行走板上的摩擦凸起挤压至内槽的内部,在达到防滑目的的同时,降低摩擦凸起对脚部的挤压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护栏与支撑平台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平台与行走板的连接剖视图。

图中:1、护栏;2、支撑平台;3、伸缩架;4、底座;5、侧支撑柱;6、行走轮;7、限位块;8、固定柱;9、橡胶套;10、通孔;11、内螺纹环;12、外筒;13、限位凸起;14、摩擦凸起;15、内槽;16、海绵块;17、行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包括支撑平台2,支撑平台2的顶部侧边设置有护栏1,支撑平台2的表面开设有通孔10,护栏1的底端嵌入至通孔10的内侧,通孔10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外筒12,外筒12的表面对称贯穿放置有限位块7,限位块7的内侧面两端设置有限位凸起13,限位凸起13与护栏1的表面贴合连接,限位块7的内侧呈弧形机构,限位块7的外侧呈坡面结构,外筒12的表面套设有内螺纹环11,通过设计的限位块7和内螺纹环11,以及固定柱8,摒弃现有通过大量螺栓和焊接的固定方式,在保证安装稳定的基础上,使得拆装都十分方便,极大的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十分便于操作,内螺纹环11与限位块7以及外筒12螺纹连接,通孔10的底端面固定有固定柱8,护栏1的底端面开设有供固定柱8插入的孔,固定柱8的顶部套设有与孔内壁固定连接的橡胶套9。

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支撑平台2与底座4之间安装有伸缩架3,底座4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6,底座4的两端处还设置有侧支撑柱5。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包括支撑平台2,支撑平台2的顶部侧边设置有护栏1,支撑平台2的表面开设有通孔10,护栏1的底端嵌入至通孔10的内侧,通孔10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外筒12,外筒12的表面对称贯穿放置有限位块7,限位块7的内侧面两端设置有限位凸起13,限位凸起13与护栏1的表面贴合连接,限位块7的内侧呈弧形机构,限位块7的外侧呈坡面结构,外筒12的表面套设有内螺纹环11,通过设计的限位块7和内螺纹环11,以及固定柱8,摒弃现有通过大量螺栓和焊接的固定方式,在保证安装稳定的基础上,使得拆装都十分方便,极大的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十分便于操作,内螺纹环11与限位块7以及外筒12螺纹连接,通孔10的底端面固定有固定柱8,护栏1的底端面开设有供固定柱8插入的孔,固定柱8的顶部套设有与孔内壁固定连接的橡胶套9。

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的顶部表面放置有行走板17,行走板17的内侧开设有内槽15,内槽15的内侧放置有海绵块16,通过设计的海绵块16,可以在使用中,将行走板17上的摩擦凸起14挤压至内槽15的内部,在达到防滑目的的同时,降低摩擦凸起14对脚部的挤压感,行走板17的表面贯穿设置有摩擦凸起14,摩擦凸起14的底端面与内槽15的顶部表面贴合连接,海绵块16为海绵材质构件,摩擦凸起14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凸起。

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支撑平台2与底座4之间安装有伸缩架3,底座4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6,底座4的两端处还设置有侧支撑柱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先将护栏1进行安装,在安装中,将护栏1的底部插入值通孔10的内部,在插入中,护栏1底端的孔套设在固定柱8的表面,并通过橡胶套9的形变挤压增加安装的稳定性,随后将内螺纹环11进行转动,当转动值限位块7的顶端时,持续向下转动,通过内螺纹环11的内壁与限位块7外表面的坡面进行挤压,使得限位块7的内壁紧密贴合在护栏1的表面位置处,以此完成对护栏1的安装紧固,后期拆卸中,将内螺纹环11旋转,并与限位块7分离即可,慈侍讲护栏1拔出完成分离,当工作人员需要处于支撑平台2的顶部进行工作时,脚部会挤压摩擦凸起14,摩擦凸起14挤压海绵块16,使得摩擦凸起14移动至内槽15的内部,当脚部踩踏到摩擦凸起14时,摩擦凸起14会通过与行走板17顶部表面的高度差形成摩擦力,降低滑倒的风险,与此同时下移,降低摩擦凸起14对人体脚部的挤压感,在使用中,工作人员通过站立在支撑平台2上对无人机进行更远的无线信号传输。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包括支撑平台(2),所述支撑平台(2)的顶部侧边设置有护栏(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2)的表面开设有通孔(10),所述护栏(1)的底端嵌入至通孔(10)的内侧,所述通孔(10)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外筒(12),所述外筒(12)的表面对称贯穿放置有限位块(7),所述限位块(7)的内侧面两端设置有限位凸起(13),所述限位凸起(13)与护栏(1)的表面贴合连接,所述限位块(7)的内侧呈弧形机构,所述限位块(7)的外侧呈坡面结构,所述外筒(12)的表面套设有内螺纹环(11),所述内螺纹环(11)与限位块(7)以及外筒(12)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0)的底端面固定有固定柱(8),所述护栏(1)的底端面开设有供固定柱(8)插入的孔,所述固定柱(8)的顶部套设有与孔内壁固定连接的橡胶套(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2)的顶部表面放置有行走板(17),所述行走板(17)的内侧开设有内槽(15),所述内槽(15)的内侧放置有海绵块(16),所述行走板(17)的表面贯穿设置有摩擦凸起(14),所述摩擦凸起(14)的底端面与内槽(15)的顶部表面贴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块(16)为海绵材质构件,所述摩擦凸起(14)的底部两端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2)的底部设置有底座(4),所述支撑平台(2)与底座(4)之间安装有伸缩架(3),所述底座(4)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6),所述底座(4)的两端处还设置有侧支撑柱(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巡检移动作业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顶部侧边设置有护栏,所述支撑平台的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护栏的底端嵌入至通孔的内侧,所述通孔的顶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外筒,所述外筒的表面对称贯穿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侧面两端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护栏的表面贴合连接,所述限位块的内侧呈弧形机构,所述限位块的外侧呈坡面结构,所述外筒的表面套设有内螺纹环,所述内螺纹环与限位块以及外筒螺纹连接;通过设计的限位块和内螺纹环,以及固定柱,摒弃现有通过大量螺栓和焊接的固定方式,在保证安装稳定的基础上,使得拆装都十分方便,极大的方便了后期的检修,十分便于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齐占宇;周琳;杨沛;刘立伟;王贺;张乘;常升;王博;郝晋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0.07.0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