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1-23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冷却液,主要功能是用于保护发动机正常良好运行,在发动机水箱内循环,起到防冻、防沸、防锈、防腐蚀等效果。生产过程中,冷却液灌装时,由储存罐向灌装桶中一一灌装,一般在灌装桶的底部设置称量装置,当达到称量值时,关闭灌装阀,切换至下一个灌装桶灌装。

在切换灌装桶的过程中,灌装头下端容易形成冷却液残留,滴落到灌装桶外壁或者称量装置上,不仅浪费,且对环境具有一定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可以将灌装头滴落的残液回收,避免滴落到灌装桶外壁或者称量装置上,实现了灌装出口防滴漏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上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有灌装阀;若干横向并列设置的灌装头,所述灌装头与所述出液口相连;沿灌装头并列方向设置的灌装通道,所述灌装通道上设有与每个灌装头配合的出口组,所述出口组包括沿灌装通道径向方向设置的灌装出口和回收出口,所述灌装通道能够旋转,以使灌装头具有对准灌装出口的第一状态,和对准回收出口的第二状态;所述回收出口的下方设有一倾斜的回收通道,所述回收通道连接于所述灌装通道的下部,所述回收通道的倾斜末端设有一残液接收部。

使用时,可以多个灌装头同时灌装,灌装时,灌装头处于对准灌装出口的第一状态,以向设于灌装出口下方的灌装桶内灌装;灌装结束后,灌装通道旋转至灌装头处于对准回收出口的第二状态,此时处于灌装桶切换过程,灌装头出口的残液将会经回收出口滴落至回收通道中,这样就避免了冷却液经灌装出口滴落。其中,灌装头处于灌装通道上方时,在其下方是一个贯穿灌装通道的灌装出口和回收出口,当然灌装头还可以是以下形式:

具体的,所述灌装头的下端伸入至灌装通道中设置,所述灌装通道上设有供灌装头由第一状态变换至第二状态的滑动通道,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形成滑动限位,使得灌装头与灌装出口能够避免横向错位;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灌装头出来的液体向空气中四处飞溅。

进一步的,为了尽量避免从滑动通道溅出液体,所述灌装头伸入至所述灌装通道的下部。

进一步的,为了使灌装时,灌装通道内的飞溅收集液体收集,将灌装通道与所述回收通道平行设置,并在灌装通道的倾斜末端设置与回收通道连通的滴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灌装出口对应的灌装通道内还设有u形导流部,所述u形导流部的开口朝向残液接收部方向设置,如此避免飞溅液体逐级流至下一级灌装出口,而能流至灌装通道的倾斜末端,从而尽量保证每个灌装出口流出等量液体。

进一步的,在实际灌装时,所述灌装装置还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上设有与灌装头连接出液口;所述残液接收部与所述储液罐之间还设有回流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灌装装置包括灌装管,所述灌装管内形成有灌装通道和回收通道,所述灌装管转动设于一固定架上,并通过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驱动机构可采用伺服电机,控制灌装管正反转。

进一步的,所述残液接收部为集液槽。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优点是:

1、本申请设置具有灌装出口和回收出口的灌装通道,及与回收出口配合的回收通道,使得灌装头在灌装时能够从灌装口顺利出液灌装,并在灌装结束时能够进行残液收集,避免了冷却液浪费,从而实现了灌装出口防滴漏效果;

2、从灌装头出来的冷却液可能因内外压差产生一定飞溅,灌装头伸入至灌装通道中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集飞溅液体,避免浪费,以保证从灌装出口出来的冷却液顺利进入到灌装桶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灌装通道的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灌装通道的局部横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灌装头,2、灌装通道,3、灌装出口,4、回收出口,5、回收通道,6、残液接收部,7、滑动通道,8、储液罐,9、灌装管,10、固定架,11、驱动机构,12、灌装阀,13、u形导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该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包括储液罐8,储液罐8上设有出液口,出液口处设有灌装阀12;还包括若干横向并列设置的灌装头1,灌装头1与出液口相连;还包括沿灌装头1并列方向设置的灌装通道2,灌装通道2上设有与每个灌装头1配合的出口组,出口组包括沿灌装通道2径向方向设置的灌装出口3和回收出口4,其中,灌装通道2能够旋转,以使灌装头1具有对准灌装出口3的第一状态,和对准回收出口4的第二状态;回收出口4的下方还设有一倾斜的回收通道5,回收通道5连接于灌装通道2的下部,回收通道5的倾斜末端设有一残液接收部6,其中,残液接收部可为集液槽。使用时,可以多个灌装头同时灌装,灌装时,打开灌装阀,灌装头1处于对准灌装出口3的第一状态,以向设于灌装出口3下方的灌装桶内灌装;灌装结束关闭灌装阀12,灌装通道2旋转至灌装头处于对准回收出口4的第二状态,此时处于灌装桶切换过程,灌装头1出口的残液将会经回收出口4滴落至回收通道中,这样就避免了冷却液经灌装出口3滴落。

其中,灌装头的安装位置至少有两种:

第一种:灌装头1处于灌装通道2上方,那么在其下方是一个贯穿灌装通道2的灌装出口和回收出口。

第二种:如图2所示,灌装头1的下端伸入至灌装通道2中设置,此时,灌装通道2上设有供灌装头1由第一状态变换至第二状态的滑动通道7,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形成滑动限位,使得灌装头1与灌装出口3能够避免横向错位;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灌装头1出来的液体向空气中四处飞溅。

优选的,为了尽量避免从滑动通道7溅出液体,将灌装头1伸入至灌装通道2的下部时使用效果较好。

其中,灌装通道和回收通道的设置方式至少有两种:

第一种:灌装通道水平设置,回收通道倾斜设置,回收通道与灌装通道一体设置,以使回收通道能够随灌装通道转动,这样在灌装头1处于第二状态时,方便经回收通道滴落的冷却液进入到回收通道中,并随回收通道一端聚集,方便回收。

第二种:如图1所示,灌装通道与回收通道平行,均倾斜设置,此时,灌装通道内由于飞溅产生的冷却液也可以向一端聚集,而为了回收,在灌装通道2的倾斜末端设置与回收通道4连通的滴液口。

优选的,为了避免灌装通道内的飞溅液体逐级下流时,通过下一级灌装出口流出影响各灌装出口的量均衡,如图3所示,在灌装出口对应的灌装通道内还设有u形导流部13,所述u形导流部的开口朝向残液接收部方向设置。

在实际灌装时,还可以在残液接收部6与储液罐8之间还设有回流管道。

在其中一个应用实施例中,所述灌装装置包括灌装管9,所述灌装管内形成有灌装通道和回收通道,所述灌装管转动设于一固定架10上,并通过一驱动机构11驱动其转动,驱动机构11可采用伺服电机,控制灌装管正反转。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上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处设有灌装阀;

若干横向并列设置的灌装头,所述灌装头与所述出液口相连;

沿灌装头并列方向设置的灌装通道,所述灌装通道上设有与每个灌装头配合的出口组,所述出口组包括沿灌装通道径向方向设置的灌装出口和回收出口,所述灌装通道能够旋转,以使灌装头具有对准灌装出口的第一状态,和对准回收出口的第二状态;

所述回收出口的下方设有一倾斜的回收通道,所述回收通道连接于所述灌装通道的下部,所述回收通道的倾斜末端设有一残液接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头的下端伸入至灌装通道中设置,所述灌装通道上设有供灌装头由第一状态变换至第二状态的滑动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头伸入至所述灌装通道的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灌装通道与所述回收通道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出口对应的灌装通道内还设有u形导流部,所述u形导流部的开口朝向残液接收部方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通道的倾斜末端设有与回收通道连通的滴液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残液接收部与所述储液罐之间还设有回流管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装置包括灌装管,所述灌装管内形成有灌装通道和回收通道,所述灌装管转动设于一固定架上,并通过一驱动机构驱动其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残液接收部为集液槽。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该冷却液防滴漏灌装装置,包括若干横向并列设置的灌装头;沿灌装头并列方向设置的灌装通道,所述灌装通道上设有与每个灌装头配合的出口组,所述出口组包括沿灌装通道径向方向设置的灌装出口和回收出口,所述灌装通道能够旋转,以使灌装头具有对准灌装出口的第一状态,和对准回收出口的第二状态;所述回收出口的下方设有一倾斜的回收通道,所述回收通道连接于所述灌装通道的下部,所述回收通道的倾斜末端设有一残液接收部,本申请如此设置,使得灌装头在灌装时能够从灌装口顺利出液灌装,并在灌装结束时能够进行残液收集,避免了冷却液浪费,从而实现了灌装出口防滴漏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刘雨修;刘鹏;曹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纯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30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