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吊装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起重机基本上都是大型的起重机,在需要轻型的起重机时麻烦,不够便携,无法调整起重机的高度,和角度,导致使用时操作难度变大,降低了加工的效率,提高劳动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包括调节框架,所述调节框架内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调节框架侧面设有转动轴,且转动轴同时贯穿于连接支架,且转动轴与连接支架和调节框架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框架侧面贯穿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表面套接有主动齿轮,所述连接支架一端侧面贯穿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表面调节有从动齿轮,且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互捏合,所述主动轴一端固定有伺服电机。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框架底部设有液压杆,且液压杆一端与调节框架底部固定,所述液压杆底部固固有支撑板,通过将支撑板将液压杆固定,液压杆工端与上面设备进行固定可将上面的调节框架进型上升,调整;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板下方设有旋转板外壳,所述旋转板顶部设有电动旋转板,且电动旋转板与旋转板外壳活动连接,且电动旋转板顶部与支撑板顶部固定,当需要对另一侧产品进行搬运工作时,将旋转板外壳固定在底座顶部,将电动旋转板设在旋转板外壳内,电动旋转板旋转带动电动旋转板顶部支撑板对上面设备进行旋转调整;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板外壳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底部均阵列有万向轮,所述底座底部均阵列有气缸,所述气缸工作端固定有支撑杆,通过底座底部阵列设有的万向轮将设备进行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通过底座底部均阵列的气缸工作,利用支撑杆与气缸工作端固定,支撑杆与地面相抵,气缸将上面设备进行上升固定;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伺服电机底部固定有l型连接板,且l型连接板一端与调节框架侧面固定,所述连接支架内均阵列有加强杆,通过l型连接板对伺服电机进行固定限位,调整完后通过将连接支架内阵列有的加强杆进行对设备的加强;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框架正面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一端设有锁链,且锁链与电机工作端缠绕连接,所述锁链一端设有挂钩装置,且锁链与挂钩装置缠绕连接,通过调节框架正面固定的固定板将电机固定,将链条一端缠绕在电机一端,锁链另一端与挂钩装置连接,通过挂钩装置将产品安装,利用电机带动锁链将产品抬起进行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实现了可将起重机进行自动精准的调节角度,便于后续操作,减少劳动人员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现了对设备进行高度的调整,便于跨过一处对另一处的产品进行工作,无需将设备在移动进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
3、实现了可方便的将设备进行旋转移动调整,操作简单,无需人工将设备进行挪动,减少加工时间;
4、实现了可将设备方便挪动,实现了便携的好处,挪动后,可将设备撑起进行固定;
5、实现了通过加强杆加强了连接支架的强度,增加了设备使用寿命,通过l型连接板对设备上的零件进行限位及固定;
6、实现了将产品与挂钩装置连接,可将使设备自动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图3-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调节框架;2、连接支架;3、转动轴;4、主动轴;5、主动齿轮;6、从动轴;7、从动齿轮;8、伺服电机;9、液压杆;10、支撑板;11、旋转板外壳;12、电动旋转板;13、底座;14、万向轮;15、气缸;16、l型连接板;17、加强杆;18、固定板;19、电机;20、锁链;21、挂钩装置;22、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包括调节框架1,调节框架1内设有连接支架2,调节框架1侧面设有转动轴3,且转动轴3同时贯穿于连接支架2,转动轴3和连接支架2之间的位置为弧形腰型孔,弧形腰型孔的旋转区间不超过90°,且转动轴3与连接支架2和调节框架1活动连接,调节框架1侧面贯穿有主动轴4,主动轴4表面套接有主动齿轮5,连接支架2一端侧面贯穿有从动轴6,从动轴6表面调节有从动齿轮7,且从动齿轮7与主动齿轮5相互捏合,主动轴4一端固定有伺服电机8,伺服电机8底部固定有l型连接板16,且l型连接板16一端与调节框架1侧面固定,连接支架2内阵列有加强杆17,通过将连接支架2嵌合在调节框架1内,通过转动轴3将调节框架1和连接支架2连接,通过l型连接板16将伺服电机8限位,伺服电机8带动主动轴4,通过主动齿轮5与主动轴4套接,伺服电机8带动主动轴4、主动齿轮5跟着转动,主动齿轮5与从动齿轮7啮合可将连接支架2进行角度的调整移动,通过将连接支架2内阵列有的加强杆17进行对设备的加强,实现了可将起重机进行自动精准的调节角度,便于后续操作,减少劳动人员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通过加强杆17加强了连接支架2的强度,增加了设备使用寿命,通过l型连接板16对设备上的零件进行限位及固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框架1底部设有液压杆9,且液压杆9一端与调节框架1底部固定,液压杆9底部固定设有支撑板10,通过将支撑板10将液压杆9固定,液压杆9工端与上面设备进行固定可将上面的调节框架1进行上升、调整,实现了对设备进行高度的调整,便于跨过一处对另一处的产品进行工作,无需将设备在移动进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10下方设有旋转板外壳11,旋转板外壳11的顶部设有电动旋转板12,且电动旋转板12与旋转板外壳11可转动的连接,且电动旋转板12的顶部与支撑板10的底部固定,需要对另一侧产品进行搬运工作时,将旋转板外壳11固定在底座13顶部,将电动旋转板12设在旋转板外壳11内,电动旋转板12旋转带动电动旋转板12顶部支撑板10对上面设备进行旋转调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旋转板外壳11底部固定有底座13,底座13底部均阵列有万向轮14,底座13底部均阵列有气缸15,气缸15的活塞端固定有支撑杆22,通过底座13底部阵列设有的万向轮14将设备进行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通过底座13底部均阵列的气缸15工作,利用支撑杆22与气缸15工作端固定,支撑杆22与地面相抵,气缸15将上面设备进行上升固定,实现了可将设备方便挪动,实现了便携的好处,挪动后,可将设备撑起进行固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框架1正面焊接有固定板18,固定板18顶部固定有电机19,电机19一端设有锁链20,且锁链20与电机19工作端缠绕连接,锁链20一端设挂钩装置21,且锁链20与挂钩装置21缠绕连接,调节框架1正面固定的固定板18将电机19固定,将锁链一端缠绕在电机19输出端,锁链20另一端与挂钩装置21连接,通过挂钩装置21将产品安装,利用电机19带动锁链20将产品抬起进行工作,实现了将产品与挂钩装置连接,可将使设备自动工作。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通过底座13底部阵列设有的万向轮14将设备进行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通过底座13底部均阵列的气缸15工作,利用支撑杆22与气缸15工作端固定,支撑杆22与地面相抵,气缸15将上面设备进行上升固定,通过将支撑板10将液压杆9固定,液压杆9的顶部与上面设备进行固定可将上面的调节框架1进行上升、调整,通过将连接支架2嵌合在调节框架1内,通过转动轴3将调节框架1和连接支架2连接,通过l型连接板16将伺服电机8限位,伺服电机8带动主动轴4,通过主动齿轮5与主动轴4表面套接,伺服电机8带动主动轴4,主动齿轮5跟着转动,主动齿轮5与从动齿轮7啮合可将连接支架2进行角度的调整移动,通过将连接支架2内阵列有的加强杆17进行对设备的加强,通过调节框架1正面固定的固定板18将电机19固定,将链条一端缠绕在电机19一端,锁链20另一端与挂钩装置21连接,通过挂钩装置21将产品安装,利用电机19带动锁链20将产品抬起进行工作,当需要对另一侧产品进行搬运工作时,将旋转板外壳11固定在底座13顶部,将电动旋转板12设在旋转板外壳11内,电动旋转板12旋转带动电动旋转板12顶部支撑板10对上面设备进行旋转调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包括调节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框架内设有连接支架,所述调节框架侧面设有转动轴,且转动轴同时贯穿于连接支架,且转动轴与连接支架和调节框架活动连接,所述调节框架侧面贯穿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表面套接有主动齿轮,所述连接支架一端侧面贯穿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表面调节有从动齿轮,且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互捏合,所述主动轴一端固定有伺服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框架底部设有液压杆,且液压杆一端与调节框架底部固定,所述液压杆底部固固有支撑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下方设有旋转板外壳,所述旋转板顶部设有电动旋转板,且电动旋转板与旋转板外壳活动连接,且电动旋转板顶部与支撑板顶部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板外壳底部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底部均阵列有万向轮,所述底座底部均阵列有气缸,所述气缸工作端固定有支撑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底部固定有l型连接板,且l型连接板一端与调节框架侧面固定,所述连接支架内均阵列有加强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起重机可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框架正面焊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一端设有锁链,且锁链与电机工作端缠绕连接,所述锁链一端设有挂钩装置,且锁链与挂钩装置缠绕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