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2-04  72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了解及掌握环境污染的情况,人们会对大气的气体进行监测,以对空气的质量进行评价及积累空气质量的情报,以便对空气的质量有所预测或预报。

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大气监测用的气体传感器存在校准工作量大且校准准确地不高的问题,影响着企业对大气质量监测的准确程度。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包括测试部与分析部,所述测试部与分析部无线连接,所述测试部包括测试箱、配气仪、传感器组、气相色谱分析仪及信号发射部,所述配气仪与测试箱连通,所述传感器组及气相色谱分析仪分别用于测定测试箱中气体的浓度,所述分析部包括信号接收部,所述测试部与分析部通过信号发射部及信号接收部实现无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测试部还包括第一单片机,所述传感器组、气相色谱分析仪及信号发射部分别与第一单片机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分别与第一单片机电性连接的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氮传感器、臭氧传感器及二氧化硫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测试部还包括放大器与模数转换器,所述放大器与模数转换器电性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与放大器电性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与第一单片机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析部还包括第二单片机及显示屏,所述信号接收部与第二单片机电性连接,所述显示屏与第二单片机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析部还包括数据存储部,所述数据存储部与第二单片机电性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对测试箱中的气体的浓度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使得在传感器组输出对测试箱中气体的浓度检测值时有了较精准的参考,通过多次不同浓度的测量,建立出传感器组某一种气体传感器的调校参数,并可依据调校参数对某一种气体传感器的精准度进行调校,使得某一种气体传感器后续对该种气体的浓度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且仅需进行几次实验,工作量较小,也利于控制调校成本。

传感器组包括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氮传感器、臭氧传感器及二氧化硫传感器,具有监测气体类别多样,监测内容较丰富的优点;放大器与模数转换器的设置,增强了传感器组所检测结果的信号的强度,利于第一单片机对放大后的电信号的处理与传输;显示屏用于对检测结果进行显示,便于工作人员直观地观测到检测结果;数据存储部用于对检测结果的存储,便于工作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数值拟合,建立校准参数,便于后续对传感器组的校准,有利于传感器组在对大气监测时输出的结果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的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的测试部的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的分析部的具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11、测试部;13、分析部;111、第一单片机;112、配气仪;113、传感器组;114、气相色谱分析仪;115、信号发射部;116、放大器;117、模数转换器;118、一氧化碳传感器;119、二氧化氮传感器;120、臭氧传感器;121、二氧化硫传感器;131、第二单片机;132、显示屏;133、数据存储部;134、信息接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10,包括测试部11与分析部13,测试部11与分析部13无线连接,测试部11用于对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通过无线的方式发送至分析部13。通过测试部11与分析部13无线连接,使得进行分析的工作人员无需到现场就能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建立校准参数,有利于降低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测试部11包括第一单片机111、配气仪112、测试箱(图未示)、传感器组113、气相色谱分析仪114及信号发射部115,配气仪112、传感器组113、气相色谱分析仪114及信号发射部115分别与第一单片机111电性连接,配气仪112与测试箱连通,传感器组113及气相色谱分析仪114部分位于测试箱中。

具体地,配气仪112用于向测试箱中配进待测气体,具体输入气体的种类为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及二氧化硫;测试箱用于容置待测气体;传感器组113用于对测试箱中的待测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可以理解,此时传感器组113为待调校的传感器组113,其对待测气体浓度的检测精度较低;气相色谱分析仪114用于对待测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气相色谱分析仪114所检测出的待测气体浓度精度较高且其检测结果作为对传感器组113调校的参照;信号发射部115用于无线发送信息给分析部13。

优选地,测试部11还包括放大器116与模数转换器117,放大器116与传感器组113电性连接,放大器116与模数转换器117电性连接,模数转换器117与第一单片机111电性连接。

当传感器组113及气相色谱分析仪114对待测气体检测完成时,第一单片机111将检测结果通过信息发射部无线发送至分析部13。

进一步地,传感器组113包括一氧化碳传感器118、二氧化氮传感器119、臭氧传感器120及二氧化硫传感器121,其中一氧化碳传感器118、二氧化氮传感器119、臭氧传感器120及二氧化硫传感器121分别与第一单片机111电性连接,具体地,一氧化碳传感器118、二氧化氮传感器119、臭氧传感器120及二氧化硫传感器121分别通过放大器116、模数转换器117实现与第一单片机111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分析部13包括第二单片机131、显示屏132、数据存储部133及信息接收部134,显示屏132、数据存储部133及信息接收部134分别与第二单片机131电性连接。信息接收部134与信息发射部无线连接用于接收第一单片机111发送的待测气体的浓度信息,显示屏132用于将待测气体的浓度信息进行显示,数据存储库用于将待测气体的浓度信息进行存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对测试箱中的气体的浓度进行较为精确的测量,使得在传感器组输出对测试箱中气体的浓度检测值时有了较精准的参考,通过多次不同浓度的测量,建立出传感器组某一种气体传感器的调校参数,并可依据调校参数对某一种气体传感器的精准度进行调校,使得某一种气体传感器后续对该种气体的浓度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且仅需进行几次实验,工作量较小,也利于控制调校成本。

传感器组包括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氮传感器、臭氧传感器及二氧化硫传感器,具有监测气体类别多样,监测内容较丰富的优点;放大器与模数转换器的设置,增强了传感器组所检测结果的信号的强度,利于第一单片机对放大后的电信号的处理与传输;显示屏用于对检测结果进行显示,便于工作人员直观地观测到检测结果;数据存储部用于对检测结果的存储,便于工作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数值拟合,建立校准参数,便于后续对传感器组的校准,有利于传感器组在对大气监测时输出的结果更准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包括测试部与分析部,所述测试部与分析部无线连接,所述测试部包括测试箱、配气仪、传感器组、气相色谱分析仪及信号发射部,所述配气仪与测试箱连通,所述传感器组及气相色谱分析仪分别用于测定测试箱中气体的浓度,所述分析部包括信号接收部,所述测试部与分析部通过信号发射部及信号接收部实现无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部还包括第一单片机,所述传感器组、气相色谱分析仪及信号发射部分别与第一单片机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包括分别与第一单片机电性连接的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氮传感器、臭氧传感器及二氧化硫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部还包括放大器与模数转换器,所述放大器与模数转换器电性连接,所述传感器组与放大器电性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器与第一单片机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部还包括第二单片机及显示屏,所述信号接收部与第二单片机电性连接,所述显示屏与第二单片机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部还包括数据存储部,所述数据存储部与第二单片机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包括测试部与分析部,所述测试部与分析部无线连接,所述测试部包括测试箱、配气仪、传感器组、气相色谱分析仪及信号发射部,所述配气仪与测试箱连通,所述传感器组及气相色谱分析仪分别用于测定测试箱中气体的浓度,所述分析部包括信号接收部,所述测试部与分析部通过信号发射部及信号接收部实现无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常用气体传感器校准系统具有校准准确度较高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房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无眼界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