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2-24  70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



背景技术:

起升机构作为起重机最终的机构,直接担负着物品的升降。单卷筒起升机构因其具有制造和检修方便、操作简单、吊运货物方便快捷等优点,成为了工厂中使用较频繁的起重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单卷筒起升机构吊运货物大多体积大,重量较重,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及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要求单卷筒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现有的起重升降设备大多采用单个卷筒去实观的,普遍存在体积大、绳筒长、摆动性大、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等缺陷,无法实现差速升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采用差速驱动货物升降,严格限位,传动升降平稳,安全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包括车架、第一卷筒、第二卷筒、缆绳、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链条、车轮组和两个链轮,所述车轮组安装于所述车架底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车轮组运动,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卷筒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卷筒的一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链轮,两个所述链轮位于同一侧,两个所述链轮结构相同,所述链条安装于两个所述链轮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转动,所述第一卷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卷筒的直径,所述缆绳缠绕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上,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的所述缆绳用于安装货物,所述第二卷筒下放所述缆绳时所述第一卷筒向上缠绕所述缆绳,所述第二卷筒向上缠绕所述缆绳时所述第一卷筒下放所述缆绳。

优选地,所述车轮组包括第一车轮联轴器、第二车轮联轴器、两个第一车轮、两个第二车轮和四个车轮轴承箱,两个所述第一车轮各通过一个所述车轮轴承箱安装于所述车架底部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一车轮通过所述第一车轮联轴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车轮各通过一个所述车轮轴承箱安装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另一端,两个所述第二车轮通过所述第二车轮联轴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第一减速电机与一个所述第一车轮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两个第一轴承座和两个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卷筒的两个伸出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中,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对称固定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卷筒的两个伸出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座中,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座对称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卷筒一端的伸出轴通过键槽与一个所述链轮连接,所述第二卷筒一端的伸出轴通过键槽与另一个所述链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减速电机和卷筒联轴器,所述第二减速电机固定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减速电机通过所述卷筒联轴器与所述第一卷筒另一端的伸出轴或所述第二卷筒另一端的伸出轴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所述定滑轮固定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两个所述动滑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的所述缆绳上,两个所述动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定滑轮两侧,两个所述动滑轮用于安装货物。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采用直径不同的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升降货物,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一侧分别安装有一个链轮,两个链轮规格大小相同,在第二减速电机的驱动下,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角速度相等,由于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的直径不同,使得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上缠绕的缆绳升降速度不同,同时,第二卷筒下放缆绳时第一卷筒向上缠绕缆绳,第二卷筒向上缠绕缆绳时第一卷筒下放缆绳,由此实现了差速升降,能够严格限制货物下降提升的位置,双卷筒结构还可以使升降过程更平稳,防止摆动,噪声小。当货物下降时,可以使得第二驱动装置不工作,此时能够利用其重力势能进行下降,无需耗能,节能环保。由于缆绳长度一定,所以货物下降离地距离会有一定的限制,可以确保货物的最低离地距离,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车架;2、第一卷筒;3、第二卷筒;4、第一轴承座;5、第二轴承座;6、第一减速电机;7、第二减速电机;8、链轮;9、链条;10、键槽;11、第一车轮;12、第二车轮;13、第一车轮联轴器;14、绳槽;15、缆绳;16、定滑轮;17、动滑轮;18、货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采用差速驱动货物升降,严格限位,传动升降平稳,安全可靠。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包括车架1、第一卷筒2、第二卷筒3、缆绳15、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链条9、车轮组和两个链轮8,车轮组安装于车架1底部,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车轮组运动,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分别转动安装于车架1上,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平行设置,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上均设置有绳槽14,第一卷筒2的一端和第二卷筒3的一端分别安装有一个链轮8,两个链轮8位于同一侧,两个链轮8结构相同,链条9安装于两个链轮8上,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转动,第一卷筒2的直径大于第二卷筒3的直径,缆绳15缠绕于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上,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之间的缆绳15用于安装货物18。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缆绳15为钢丝绳。

在第二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保持相同的转速,即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的角速度相等,由于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直径不同,使得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上缠绕的缆绳15升降速度不同,同时,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的缆绳15缠绕方式不同,第二卷筒3下放缆绳15时第一卷筒2向上缠绕缆绳15,由于第一卷筒2缠绕速度较快,实现货物18向上提升,第二卷筒3向上缠绕缆绳15时第一卷筒2下放缆绳15,由于第一卷筒2下放速度较快,实现货物18向下降,由此实现了货物18的差速升降。由于是利用直径不同的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的差速进行升降货物18,所以能够严格限制货物18下降提升的位置。双卷筒结构还可以使升降过程更平稳,防止摆动,噪声小,还具有结构简单和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当货物18下降时,可以使得第二驱动装置不工作,此时能够利用其重力势能进行下降,无需耗能,节能环保。由于缆绳15长度一定,所以货物18下降离地距离会有一定的限制,可以确保货物18的最低离地距离,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安全性。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定滑轮16和两个动滑轮17,定滑轮16固定于车架1上,且定滑轮16位于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之间,两个动滑轮17安装于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之间的缆绳15上,两个动滑轮17分别设置于定滑轮16两侧,两个动滑轮17用于安装货物18,具体地,两个动滑轮17通过一个连接件连接,货物18安装于连接件上。当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卷筒2中的缆绳15处于下放的状态,其下放的速度为2π(r1+δ1)/转,此时第二卷筒3中的缆绳15处于向上缠绕的状态,其缠绕的速度为2π(r2+δ2)/转。由于第一卷筒2的半径r1大于第二卷筒3的半径r2,则此时货物18处于下放的状态,货物18下放速度为:[2π(r1+δ1)-2π(r2+δ2)]/转(单位mm/转)。当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卷筒2中的缆绳15处于向上缠绕的状态,其缠绕的速度为2π(r1+δ1)/转,此时第二卷筒3中的缆绳15处于下放的状态,其下放的速度为2π(r2+δ2)/转。由于第一卷筒2的半径r1大于第二卷筒3的半径r2,则此时货物18处于提升的状态,货物18提升速度为:[2π(r1+δ1)-2π(r2+δ2)]/转(单位mm/转)。其中:r1和r2分别为第一卷筒2的半径和第二卷筒3的半径,δ1≥0,δ1为由于缆绳15缠绕引起的第一卷筒2半径的变化量,δ2≥0,δ2为由于缆绳15缠绕引起的第二卷筒3半径的变化量,随着第一卷筒2和第二卷筒3的转动δ1和δ2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车轮组包括第一车轮联轴器13、第二车轮联轴器、两个第一车轮11、两个第二车轮12和四个车轮轴承箱,两个第一车轮11各通过一个车轮轴承箱安装于车架1底部的一端,两个第一车轮11通过第一车轮联轴器13连接,两个第二车轮12各通过一个车轮轴承箱安装于车架1底部的另一端,两个第二车轮12通过第二车轮联轴器连接。

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减速电机6,第一减速电机6与一个第一车轮11连接。具体地,第一车轮11通过车轮轴承箱和车架1螺栓连接,第二车轮12通过车轮轴承箱和车架1螺栓连接,第一减速电机6和一个车轮轴承箱螺栓连接。当第一减速电机6工作转动时,带动一个第一车轮11转动,通过第一车轮联轴器13驱动另一个第一车轮11转动,另一端的两个第二车轮12也会运动,从而实现小车向前运动。

本实施例还包括两个第一轴承座4和两个第二轴承座5,第一卷筒2的两个伸出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第一轴承座4中,两个第一轴承座4对称固定于车架1上,第二卷筒3的两个伸出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第二轴承座5中,两个第二轴承座5对称固定于车架1上。

具体地,第一卷筒2一端的伸出轴通过键槽10与一个链轮8连接,第二卷筒3一端的伸出轴通过键槽10与另一个链轮8连接。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减速电机7和卷筒联轴器,第二减速电机7固定于车架1上,第二减速电机7通过卷筒联轴器与第一卷筒2另一端的伸出轴或第二卷筒3另一端的伸出轴连接。当货物18下降时,可以采用第二减速电机7工作与不工作两种方式,当采用第二减速电机7不工作方式时,可以断开第二减速电机7与第一卷筒2另一端的伸出轴或第二卷筒3另一端的伸出轴的连接。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卷筒3与第二减速电机7的输出轴采用卷筒联轴器柔性连接,当第二减速电机7的输出轴与第二卷筒3之间的位置有变化时,通过卷筒联轴器能够将误差弥补,不影响动力的传递,链条9和两个链轮8啮合连接,通过第二减速电机7提供动力驱动第二卷筒3及第一卷筒2转动以带动缆绳15升降货物18。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第一卷筒、第二卷筒、缆绳、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链条、车轮组和两个链轮,所述车轮组安装于所述车架底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车轮组运动,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卷筒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卷筒的一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链轮,两个所述链轮位于同一侧,两个所述链轮结构相同,所述链条安装于两个所述链轮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转动,所述第一卷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卷筒的直径,所述缆绳缠绕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上,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的所述缆绳用于安装货物,所述第二卷筒下放所述缆绳时所述第一卷筒向上缠绕所述缆绳,所述第二卷筒向上缠绕所述缆绳时所述第一卷筒下放所述缆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组包括第一车轮联轴器、第二车轮联轴器、两个第一车轮、两个第二车轮和四个车轮轴承箱,两个所述第一车轮各通过一个所述车轮轴承箱安装于所述车架底部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一车轮通过所述第一车轮联轴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车轮各通过一个所述车轮轴承箱安装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另一端,两个所述第二车轮通过所述第二车轮联轴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第一减速电机与一个所述第一车轮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一轴承座和两个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卷筒的两个伸出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中,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对称固定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卷筒的两个伸出轴分别转动安装于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座中,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座对称固定于所述车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卷筒一端的伸出轴通过键槽与一个所述链轮连接,所述第二卷筒一端的伸出轴通过键槽与另一个所述链轮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减速电机和卷筒联轴器,所述第二减速电机固定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第二减速电机通过所述卷筒联轴器与所述第一卷筒另一端的伸出轴或所述第二卷筒另一端的伸出轴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起升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所述定滑轮固定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两个所述动滑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卷筒和所述第二卷筒之间的所述缆绳上,两个所述动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定滑轮两侧,两个所述动滑轮用于安装货物。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起重机起升机构,涉及起重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车架、第一卷筒、第二卷筒、缆绳、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链条、车轮组和两个链轮,车轮组安装于车架底部,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车轮组运动,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分别转动安装于车架上,第一卷筒的一端和第二卷筒的一端分别安装有一个链轮,链条安装于两个链轮上,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转动,第一卷筒的直径大于第二卷筒的直径,缆绳缠绕于第一卷筒和第二卷筒上,第二卷筒下放缆绳时第一卷筒向上缠绕缆绳,第二卷筒向上缠绕缆绳时第一卷筒下放缆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机起升机构,采用差速驱动货物升降,严格限位,传动升降平稳,安全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戚其松;于燕南;董青;辛运胜;徐格宁;贺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原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4.2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