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2-28  72


本实用新型涉及两相或三相流体成分变化趋势动态监测和/或定量动态分析检测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各种化工领域的以气相和固相为主的工业流体中,通常需要对气相的结露液化以及固相的含量变化进行监测。

目前对于气相结露转化为液相的监测,主要依靠水露点仪、烃露点仪及自控系统采集的干气密封压差等参数反映气质异常变化。当流体中含有固体颗粒物时,气相结露转化得到的液相通常会围绕于固体颗粒物表面形成凝结核,不存在液相和固相颗粒物严格的游离态分离状况,凝结核会对下游设备产生各种不同影响甚至事故。例如。在天然气输送管道中,虽然通过干气密封过滤器差压、过滤分离器高液位报警发现了来气气质异常,但是此时来气凝结核(如凝析油和凝析水)已进入干气密封撬,差压异常发现稍晚或者处置稍有滞后就有可能导致干气密封进液损坏,并且凝结核也会造成过滤分离器的流体通道堵塞。另外,包含有co2、h2s等酸性物质及钾、氯离子的凝析水的不合格天然气进入机组本体容易造成燃气轮机和压缩机的腐蚀,对燃烧系统和透平叶片等造成危害。又如,在工业窑炉废烟气输送中,凝结核极易造成气固干式分离器(如袋式除尘器)阻塞流体通道的故障。

而流体中固体颗粒物的监测通常利用固体颗粒物对光的散射来进行测试。光散射颗粒物监测设备测量颗粒后向散射的光强,输出与所测含尘气体中颗粒物的数量成比例的信号。通过对标准颗粒物的浓度与探测光强的进行相关性标定,可以通过光强信号计算得出颗粒浓度。但是当流体中出现液相或者凝结核时,光散射颗粒物监测设备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将显著降低,不能及时准确地反应固体颗粒物的浓度变化。

并且,目前尚未有既可对气相结露转化为液相的过程进行及时响应,又能对颗粒物(单纯的液体颗粒物或固体颗粒物,或者凝结核)的浓度实时地监测的一体化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以解决现有检测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准确、及时地反馈来气异常信息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技术方案如下:

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电荷量检测机构;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单元输出的电流信号;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

其中,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包括:

第一传感器导体,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与流体中相对其运动的带电颗粒物之间通过感应产生感应电流信号和/或直接接触产生迁移电流信号;

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二传感器导体,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之间通过绝缘结构连接。

流体中的液体颗粒物、固体颗粒物和凝结核都带有一定的电荷量,带电颗粒物与第一传感器导体碰撞时会释放电荷,从而在第一传感器导体上产生直流特征的迁移电流信号,同时,带电颗粒物从第一传感器导体附近掠过时会在第一传感器导体上产生感应电流信号,两种电流信号的强度与一定时间内经过第一传感器导体的带电颗粒物数量呈正比。这些电流信号经处理单元处理后在显示单元上以不限于颗粒物浓度、柱状图、棒状图等形式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显示,能够实现快速响应。经验证,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可以在5s内检测出颗粒物浓度低至5mg/nm3的流体并且误差小于0.2%,具有低检出限和高灵敏度,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检测技术反馈不及时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适合于流体中颗粒物浓度定量变化或定性变化的检测,所述的流体既可以是原生的多相流体,也可以是流体在一定工况下流动时,单相或两相流体中的部分气体发生相变为液体形成的两相或三相流体,或单相或两相流体与外来流体混和形成的两相或三相流体。

所述的绝缘结构优选采用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绝缘结构如下:

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的配合面上;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邻近第二传感器导体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

由于述第一传感器导体仅部分工作面被第二绝缘层所包裹,因此,当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第二绝缘层表面形成连通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的导电层时,会使检测单元短路,在第一传感器导体上产生短路电流信号。所述的导电颗粒物可以是液体颗粒物、固体颗粒物和凝结核中的任意几种。

对于特定的场合,这种短路的情况应当尽量避免。例如,当工业废气经湿法脱硫后,需要持续在气固液三相状态下监测固体颗粒物浓度;此时,可以采用憎水性材质的第二绝缘层,或在第二绝缘层的表面设置憎水结构,从而防止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在第二绝缘层上沉积扩散成液体导电层。又例如,在炭黑等吸附力强的物质的生产烟气输送过程中,来气流体中的炭黑等吸附性固体颗粒物容易吸附在第二绝缘层的表面形成连接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的固体导电层,从而导致检测单元短路;此时,可以采用导电层破坏机构破坏第二绝缘层表面的导电层或防止在第二绝缘层表面形成导电层。当然,对于本身含有或可能因结露出现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且同时含有吸附性固体颗粒物的流体的检测,可以在第二绝缘层表面同时设置憎水结构和导电层破坏机构,或在具有憎水性的第二绝缘层表面设置导电层破坏机构。

当第二绝缘层表面出现导电层时,说明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浓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对于某些场合,这种短路情况可以被有效地利用。例如,在天然气和工业窑炉烟气的输送中,若结露产生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则很容易导致气固干式分离器(如袋式除尘器)和气液分离器(天然气过滤分离器)的流体通道堵塞。此时,采用该检测设备时若出现了短路电流信号则说明流体中结露较为严重,从而实现对结露的及时响应。为了充分地发挥结露时及时响应的功能,可以采用亲液性材质的第二绝缘层,或在第二绝缘层的表面设置亲液结构。若进一步采用导电层破坏机构在产生短路电流信号使破除导电层,可以使检测单元的检测功能快速恢复,并且可以通过再次出现短路电流信号的时间间隔反应结露的严重程度,并进行反复验证数据有效性。可见,这种结构的检测设备尤其适合于处理以气相为主的气固两相流体,在检测固体颗粒物浓度定性变化和/或定量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在气相发生相变产生液相时及时响应。

所述亲液,既包括对水的亲和性(亲水性),也可以针对特定的工况进行设置,如应用到天然气输送管道中时,可以在绝缘部表面设置对凝析油具有亲和性的亲油涂层。

第二种绝缘结构如下:

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的配合面上;

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全部工作面进行包裹。

由于第三绝缘层对第一传感器导体的全部工作面进行包裹,因此流体中的带电颗粒物不能与第一传感器导体之间通过接触产生电流信号,只能通过感应产生电流信号。并且,由于第三绝缘层始终将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隔绝开来,因此不会造成短路,尤其适合于上述的工业废气经湿法脱硫后产气中颗粒物浓度和含有炭黑等吸附性物质流体中颗粒物浓度的检测。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工作面与流体流动方向不相平行。由此,第一传感器导体的工作效率高。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横截面呈圆形。由此,第一传感器与流体呈线接触,可以提升第一传感器导体的抗压性,减少对流体的扰动;并且在第一传感器导体的背风面可以通过与带电颗粒物之间感应的方式产生感应电流。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轴线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其中,优选使第一传感器导体竖向放置,即从水平流动的流体上方插入流体内部,这样可以防止颗粒物沉积于第一传感器导体表面,从而始终维持较高的工作面。

进一步地是,流体的输送管道上设有供电荷量检测机构插入和固定的安装孔;优选地是,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与所述安装孔之间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由此可以便于拆装,且密封性好,抗压性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技术方案如下:

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短路检测机构;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单元输出的电流信号;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

其中,所述短路检测机构包括负极部、正极部以及绝缘部,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绝缘部表面后形成连通负极部和正极部的导电层从而产生短路电流信号。

当出现短路电流信号时,说明流体中导电颗粒物的含量达到了一定程度。特别的是,对于需要避免结露出现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的工况,可以在出现短路电流信号时说明流体已经发生结露。通过设置绝缘部工作面的尺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反应流体中导电颗粒物的浓度。处理单元将对该短路电流信号的处理结果在显示单元上显示出来,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获知流体中的变化并进行处理。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结构简单,特别地是可以实现结露时及时响应,能够达到高低检出限和高灵敏度,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检测技术反馈不及时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于处理以气相为主的气固两相流体,能够在气相发生相变产生液相时及时响应。例如,工业窑炉废烟气主要由气相和固相构成,但是当管道温度下降到水蒸气的结露点时,水蒸气结露析出为液相;同样的,天然气流体中的气相也容易结露析出凝析油液相和凝析水液相。这类液相物质产生会对下游设备产生各种不同影响甚至事故,因此液相的出现需要及时地被检测到,以调整流体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确保工艺过程顺行。

进一步地是,所述正极部穿过所述负极部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部包括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设于所述负极部和正极部的配合面上,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所述正极部的邻近负极部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第二绝缘体表面后形成连通负极部和正极部的导电层从而产生短路电流信号。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电层主要由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构成。

进一步地是,至少在所述第二绝缘体上设有亲液结构。所述亲液结构优选为通过处理形成的亲液涂层。由此,便于液体颗粒物在第二绝缘体表面延展成液体导电层,提升灵敏度。当然,如果绝缘部本身具有较好的亲液性,可以不设置亲液结构。

进一步地是,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电荷量检测机构,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包括:

第一传感器导体,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与流体中相对其运动的带电颗粒物之间通过感应产生感应电流信号和/或直接接触产生迁移电流信号;

第二传感器导体,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之间通过绝缘结构连接。

由此,检测单元兼具电荷量检测机构和短路检测机构,不仅能实时监测流体中颗粒物浓度变化,也能在出现导电颗粒物尤其是结露出现的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时及时响应。

进一步地是,所述短路检测机构和电荷量检测机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的配合面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邻近第二传感器导体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在第二绝缘层上设有导电层破坏机构。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的配合面上;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的全部工作面进行包裹。

进一步地是,所述绝缘部的工作面与流体流动方向不相平行。由此,提升绝缘部工作面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是,所述绝缘部的横截面为圆形,绝缘部的中心轴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垂直。由此,对流体的扰动最小。

进一步地是,流体的输送管道上设有供短路检测机构插入和固定的安装孔;优选地是,所述负极部与所述安装孔之间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由此可以便于拆装,且密封性好,抗压性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技术方案如下:

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短路检测机构和导电层破坏机构;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单元输出的电流信号;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

其中,所述短路检测机构包括负极部、正极部以及绝缘部,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绝缘部表面后形成连通负极部和正极部的导电层从而产生短路电流信号;

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在短路电流信号产生后破坏所述导电层。

当出现短路电流信号时,说明流体中导电颗粒物的含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于需要避免结露出现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的工况,可以在出现短路电流信号时说明流体已经发生结露。通过设置绝缘部的工作面尺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反应流体中导电颗粒物的浓度。进一步采用导电层破坏机构在短路电流信号产生后破坏所述导电层,可以使短路检测功能快速恢复,特别是可以通过再次产生短路电流信号的时间间隔判断出结露的严重性。可见,与第二种检测设备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不仅可以实现结露时及时响应,还更能够反映结露的严重程度。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包括通过振动破坏所述导电层的振动装置。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包括通过吹扫破坏所述导电层的吹扫装置。所述吹扫装置吹扫时应当采用干燥、洁净的压缩气体作为吹扫气。

进一步地是,所述正极部穿过所述负极部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部包括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设于所述负极部和正极部的配合面上,所述第二绝缘体对所述正极部的邻近负极部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第二绝缘体表面后形成连通负极部和正极部的导电层从而产生短路电流信号。

进一步地是,所述吹扫装置包括贯穿负极部的进气口和位于负极部和第一绝缘体之间的进气通道。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电层主要由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构成。

进一步地是,至少在所述第二绝缘体上设有亲液结构。

进一步地是,所述绝缘部的横截面为圆形,绝缘部的中心轴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垂直。

进一步地是,流体的输送管道上设有供绝缘部插入和固定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是,所述负极部与所述安装孔之间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10-第一传感器导体,120-第二传感器导体,131-第一绝缘层,132-第二绝缘层,133-第三绝缘层,210-正极部,220-负极部,231-第一绝缘体,232-第二绝缘体,310-法兰,320-螺纹,410-进气口,420-进气通道,500-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和单位。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的示意图。

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单元、处理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电荷量检测机构和短路检测机构。

如图1所示,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包括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与流体中相对其运动的带电颗粒物之间通过感应产生感应电流信号和直接接触产生迁移电流信号;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120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之间通过绝缘结构连接。

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120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层131和第二绝缘层132,所述第一绝缘层131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配合面上,所述第二绝缘层132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邻近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所述第二绝缘层132采用陶瓷材料。

所述短路检测机构以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为正极部210、以第二传感器导体120为负极部220,当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第二绝缘层132表面形成连通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导电层500时会在第一传感器导体110上产生短路电流信号。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单元输出的原始电流信号,并按需输出模拟或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与检测单元可集成为一体或通过屏蔽信号线连接。

所述显示单元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传输并在固定或移动显示器上显示处理单元处理结果。

当设于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或设于工业窑炉烟气的输送管道上时,在未出现短路电流信号时,检测单元可以的电荷量检测机构可以实时地反应流体中颗粒物浓度变化,当短路电流信号出现时,说明流体中气相发生相变,即结露产生了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

电荷量检测机构的横截面为圆形,安装时,流体的输送管道上设有安装孔,电荷量检测机构插入安装孔后使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轴线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垂直,然后使第二传感器导体120与安装孔通过螺纹320连接。

实施例2

为了提升短路检测机构的灵敏度,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中第二绝缘层132具有材质为pfa塑料(少量全氟丙基全氟乙烯基醚与聚四氟乙烯的共聚物)的本体以及本体表面的亲液涂层,所述亲液涂层作为亲液结构有助于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汇集延展为液体导电层。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进一步在第二绝缘层132上设有导电层破坏机构,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为通过吹扫破坏所述导电层500的吹扫装置。

如图2所示,所述吹扫装置包括贯穿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进气口410和位于第二传感器导体120和第一绝缘层131之间的进气通道420,干燥、洁净的吹扫气依次经过进气口410和进气通道420后对第二绝缘层132表面的导电层500进行吹扫。

由此,吹扫装置可以在短路电流信号产生后破坏所述导电层500,既可以使检测单元的电荷量检测机构和短路检测机构功能快速恢复,还可以通过再次产生短路电流信号的时间间隔判断出结露的严重性。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进一步在第二绝缘层132的表面设有憎水涂层。所述憎水涂层作为憎水结构可以抑制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延展为液体导电层。由此,适合设于湿法脱硫产气的输送管道等需要持续在气固液三相状态下监测固体颗粒物浓度的工况。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进一步在第二绝缘层132的表面设有导电层破坏机构。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采用实施例3的吹扫装置对第二绝缘层132进行持续性的吹扫或频率较高的间歇性吹扫。由此,适合设于炭黑等吸附性物质生产的输送管道上,可以持续地监测固体颗粒物的浓度。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进一步在第二绝缘层132的表面设有憎水涂层和导电层破坏机构。所述憎水涂层作为憎水结构可以抑制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延展为液体导电层。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采用实施例3的吹扫装置对第二绝缘层132进行持续性的吹扫或频率较高的间歇性吹扫。由此,尤其适合于本身含有或可能因结露出现液体颗粒物和/或凝结核且同时含有吸附性固体颗粒物的流体的检测。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具有的区别是:所述检测单元仅包括电荷量检测机构,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层131和第三绝缘层133,所述第一绝缘层131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配合面上,所述第三绝缘层133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全部工作面进行包裹;第二传感器导体120与安装孔通过法兰310连接。

由于不再出现短路,因此非常适合于湿法脱硫产气的输送管道、炭黑等吸附性物质生产的输送管道中流体颗粒物浓度的检测。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具有的区别是:所述检测单元仅包括短路检测机构。如图4所示,所述短路检测机构包括负极部220、正极部210以及绝缘部;所述正极部210穿过所述负极部220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部包括第一绝缘体231和第二绝缘体232;所述第一绝缘体231设于所述负极部220和正极部210的配合面上;所述第二绝缘体232对所述正极部210的邻近负极部220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第二绝缘体232表面后形成连通负极部220和正极部210的导电层500从而产生短路电流信号;所述第二绝缘体232表面设有亲液涂层;所述短路检测机构的横截面为圆形,安装方式与实施例1的电荷量检测机构安装方式相同。

本实施例的检测设备设于天然气的输送管道上或设于工业窑炉烟气的输送管道上,能够及时输出流体气相结露析出汇聚形成的导电层500产生的短路电流信号,实现结露时的快速响应。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具有的区别是:如图5所示,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和短路检测机构相互独立且沿流体流动方向前后设置,其中,电荷量检测机构与和短路检测机构与输送管道之间均采用法兰连接,采用实施例7的电荷量检测机构,采用实施例8的短路检测机构。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具有的区别是:如图6所示,所述检测单元仅包括短路检测机构和导电层破坏机构,其中,采用实施例8的短路检测机构,导电层破坏机构采用实施例3的吹扫装置。

与实施例11

与实施例10相比,本实施例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具有的区别是:所述导电层破坏机构包括通过振动破坏所述导电层500的振动装置。

上述实施例1-11中的检测单元既可以设置于水平管道上,也可以设置于竖直管道上,甚至可以设置于斜向放置的管道上。同样地,既可以设置于直线形状的管道上,也可以设置于弯曲形状的管道上。

检测单元的可以按照任意角度插入管道,但是优选使插入后检测单元中心轴与管道中心轴相垂直。

当管道上设有过滤器时,优选在过滤器的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上均设置检测单元。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电荷量检测机构;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单元输出的电流信号;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

其中,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包括:

第一传感器导体(110),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与流体中相对其运动的带电颗粒物之间通过感应产生感应电流信号和/或直接接触产生迁移电流信号;

第二传感器导体(120),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120)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之间通过绝缘结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120)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

第一绝缘层(131),所述第一绝缘层(131)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配合面上;

第二绝缘层(132),所述第二绝缘层(132)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邻近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部分工作面进行包裹;当流体中的导电颗粒物沉积于第二绝缘层(132)表面形成连通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导电层(500)时会产生短路电流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在第二绝缘层(132)表面形成导电层(500)时,所述第二绝缘层(132)表面设有亲液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32)表面还设有对所述导电层(500)进行破坏的导电层破坏机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当不需要在第二绝缘层(132)表面形成导电层(500)时,在第二绝缘层(132)表面设有憎水结构和/或对所述导电层(500)进行破坏的导电层破坏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穿过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120)后输出电流信号,所述绝缘结构包括:

第一绝缘层(131),所述第一绝缘层(131)设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和第二传感器导体(120)的配合面上;

第三绝缘层(133),所述第三绝缘层(133)对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全部工作面进行包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工作面与流体流动方向不相平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110)的轴线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流体的输送管道上设有供电荷量检测机构插入和固定的安装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120)与所述安装孔之间采用法兰(310)或螺纹(320)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该流体组成变化的检测设备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电荷量检测机构;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和处理检测单元输出的电流信号;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其中,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包括:第一传感器导体,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与流体中相对其运动的带电颗粒物之间通过感应产生感应电流信号和/或直接接触产生迁移电流信号;所述电荷量检测机构还包括第二传感器导体,所述第二传感器导体接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导体和第二传感器导体之间通过绝缘结构连接。第一传感器导体与颗粒物碰撞及感应均能产生感应电流信号,经验证,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检测技术反馈不及时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谭险峰;陈天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瑞柯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23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