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3-12-29  89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的起重吊装,尤其是涉及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起重吊装作业较多,常使用钢丝绳或者吊装带安装,为了保证安全,钢丝绳或者吊装带的夹角往往不得大于60°,因此吊具高度较大,难免遇到被吊物安装高度超出起重机械的高程限位,必须采取其他吊装方法,比如换用大型机械增加提升高度、采用双车抬吊、将被吊物肢解吊装等,这些方法都会在施工机械、人员、材料等方面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解决在吊装高度受限的情况下,使用常规钢丝绳吊装夹角过大存在安全隐患,传统的替代的吊装方式在施工机械、人员、材料等方面增加了成本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包括一个呈规则形状的吊具本体,吊具本体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一对间隔设置的主吊耳,主吊耳上开设有销孔,销孔内穿设有与吊装主钩配合的销轴,销轴位于两个主吊耳之间部分的中心位于吊具本体的中心线上,穿设在销孔状态下的销轴的中心线与吊具本体的中心线垂直,吊具本体上还固定有数量与被吊物上吊点数量相同的副吊耳,副吊耳中心位置的开设有副吊耳孔,副吊耳孔的中心与吊点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

所述的副吊耳和主吊耳均焊接在吊具本体上,副吊耳和主吊耳的焊肉高度均不小于对应吊耳的厚度的一半。

所述的吊具本体为矩形框架结构,该矩形框架结构的边框之间焊接有若干条平行于长度方向的第一肋板和平行于宽度方向的第二肋板,矩形框架与第一肋板之间焊接有若干第三肋板,第三肋板垂直与第一肋板。

所述的销轴一端设置有端盖,销轴的另一端上开设有防脱销孔,防脱销孔内穿设有防脱销。

所述的主吊耳间距为1.1-1.5倍的吊装主钩厚度,间距不宜过大,防止主钩滑动,安装位置必须居中。

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工程中最大被吊物件的外形尺寸制作吊具本体,吊具本体的外形尺寸不小于最大被吊物件的外形尺寸;

步骤2、在吊具本体顶部中心位置焊接一对主吊耳,控制主吊耳间距为1.1-1.5倍的吊装主钩厚度,然后在主吊耳上开设销孔,将吊装主钩放置于两个主吊耳之间,将销轴插入主吊耳的销孔中,通过防脱销将销轴的锁紧固定在主吊耳上;

步骤3、根据吊点位置在,吊具本体上焊接数量等于吊点的副吊耳,并在副吊耳中心位置的开设副吊耳孔,副吊耳孔的中心与吊点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将吊具吊到被吊物件处,通过卡环将吊点和副吊耳连接;

步骤4、连接完成后进行试吊,确认无误后正式吊装;

步骤5、吊装就位后从吊点处拆掉卡环,完成吊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吊具吊装过程中,省去钢丝绳的高度,直接使用卡环进行连接,在高度受限的情况下不必加大吊装机械选型,本吊具可重复使用,用于相同工况的吊装,也可进行稍加改进用于类似工况的吊装,总结的益处如下:

1.制作简单。

2.吊装准备时间短,操作简单。

3.重复使用率高,相同或类似工况均可使用。

4.最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标记:1、副吊耳,101、副吊耳孔,2、吊具本体,201、第一肋板,202、第二肋板,203、第三肋板,3、销轴,4、主吊耳,5、吊装主钩,6、被吊物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包括一个呈规则形状的吊具本体2,所述的吊具本体2由钢板制作而成,所述的吊具本体2为矩形框架结构,该矩形框架结构的边框之间焊接有两条平行于长度方向的第一肋板201和两条平行于宽度方向的第二肋板202,矩形框架与第一肋板之间焊接有四条第三肋板203,第三肋板203垂直与第一肋板201,厚度必须保证吊具本体强度,举例使用40mm钢板制作,高度为300mm,角焊缝焊肉高度不小于20mm,焊接时采取防变形措施;吊具本体2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一对间隔设置的主吊耳4,主吊耳4上开设有销孔,销孔内穿设有与吊装主钩配合的销轴3,所述的销轴3由高强度钢加工而成,直径根据主吊耳4上开的孔大小以及吊装机械主钩的开口大小确定,保证销轴3能够轻松穿入主吊耳4的孔内,销轴3一端设置端盖防止销轴3整个穿入,一端设置防脱落销孔;销轴3位于两个主吊耳4之间部分的中心位于吊具本体的中心线上,穿设在销孔状态下的销轴的中心线与吊具本体的中心线垂直,吊具本体2上还固定有数量与被吊物上吊点数量相同的副吊耳1,所述的副吊耳1由钢板制作而成,对称布置在吊具本体2上,具体位置根据被吊物件的吊装点设置,副吊耳厚度根据被吊物件的重量确定,一般取40mm,尺寸为150*150,中心开直径50mm的圆孔。在吊具本体上焊接时打坡口,焊肉高度不小于吊耳厚度;副吊耳1中心位置的开设有副吊耳孔101,副吊耳孔的中心与吊点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

所述的副吊耳1和主吊耳4均焊接在吊具本体上,副吊耳1和主吊耳4的焊肉高度均不小于对应吊耳的厚度的一半。

所述的销轴3一端设置有端盖,销轴的另一端上开设有防脱销孔,防脱销孔内穿设有防脱销。

所述的主吊耳4由钢板制作而成,焊接在吊具本体2上,焊接要求同吊具本体2,主吊耳4两块钢板之间的间距根据吊装机械主钩的厚度确定,主吊耳间距为1.2倍的吊装主钩厚度,不宜过大,防止主钩滑动,安装位置必须居中;

利用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工程中最大被吊物件的外形尺寸制作吊具本体,吊具本体的外形尺寸不小于最大被吊物件6的外形尺寸,使用的钢板根据被吊物件的重量选取,为使做出的吊具能够重复使用,一般取40mm厚钢板制作,焊肉高度不小于20mm;

步骤2、主吊耳4在吊具本体2制作过程中一同制作,要保证主吊耳4上的销孔同心并采取防止变形措施,在吊具本体顶部中心位置焊接一对主吊耳,控制主吊耳间距为1.1-1.5倍的吊装主钩5厚度,然后在主吊耳上开设销孔,将吊装主钩放置于两个主吊耳之间,将销轴插入主吊耳的销孔中,通过防脱销将销轴的锁紧固定在主吊耳上,销轴3的尺寸根据吊装机械主钩的开口尺寸确定,主吊耳4使用钢板尺寸根据吊装机械主钩的外形尺寸确定,主钩伸入吊具后销轴3能够自由穿入销孔,插入锁紧销;

步骤3、根据吊点位置在,吊具本体上焊接数量等于吊点的副吊耳,并在副吊耳中心位置的开设副吊耳孔,副吊耳孔的中心与吊点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将吊具吊到被吊物件处,通过卡环将吊点和副吊耳连接,在重复使用的情况下根据被吊物件的吊点位置增加副吊耳1或者在保证吊装夹角安全的情况直接使用原位置副吊耳1,完成装配;

步骤4、连接完成后进行试吊,确认无误后正式吊装;

步骤5、吊装就位后从吊点处拆掉卡环,完成吊装。

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制作的吊具代替呈夹角吊装的钢丝绳,直接使用卡环连接被吊物件和吊具,减少吊装高度,从而达到在吊装高度受限的情况下缩短距离的目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呈规则形状的吊具本体,吊具本体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一对间隔设置的主吊耳,主吊耳上开设有销孔,销孔内穿设有与吊装主钩配合的销轴,销轴位于两个主吊耳之间部分的中心位于吊具本体的中心线上,穿设在销孔状态下的销轴的中心线与吊具本体的中心线垂直,吊具本体上还固定有数量与被吊物上吊点数量相同的副吊耳,副吊耳中心位置的开设有副吊耳孔,副吊耳孔的中心与吊点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吊耳和主吊耳均焊接在吊具本体上,副吊耳和主吊耳的焊肉高度均不小于对应吊耳的厚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具本体为矩形框架结构,该矩形框架结构的边框之间焊接有若干条平行于长度方向的第一肋板和平行于宽度方向的第二肋板,矩形框架与第一肋板之间焊接有若干第三肋板,第三肋板垂直与第一肋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销轴一端设置有端盖,销轴的另一端上开设有防脱销孔,防脱销孔内穿设有防脱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吊耳间距为1.1-1.5倍的吊装主钩厚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装高度受限下使用的吊具,包括吊具本体,吊具本体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有一对间隔设置的主吊耳,主吊耳上开设有销孔,销孔内穿设有与吊装主钩配合的销轴,吊具本体上还固定有数量与被吊物上吊点数量相同的副吊耳,副吊耳中心位置的开设有副吊耳孔,副吊耳孔的中心与吊点的连线垂直于水平面。本实用新型中的吊具吊装过程中,省去钢丝绳的高度,直接使用卡环进行连接,在高度受限的情况下不必加大吊装机械选型,本吊具制作简单,吊装准备时间短,操作简单,重复使用率高,相同或类似工况均可使用,实现了降本增效。

技术研发人员:朱利强;丁柏强;郑军;李书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天工集团天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18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