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及起重机。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车间有超高设备或物体对起重机吊物高度有要求,如果起重机吊物高度过低,起重机吊物会与超高设备或物体发生碰撞,造成安全事故,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需要现场操作人员在起重机进入放置超高设备或物体的区域(超高区域)时,提前把吊物其升至最高处,再移动通过超高区域。这样操作一方面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操作人员易误操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减轻操作人员工作强度,提升安全性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及起重机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轻操作人员工作强度,提升安全性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及起重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包括:第一接近开关,所述第一接近开关设置在大车主梁上;a感应区、b感应区,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分别设置在大车轨道上与所述超高区域两侧相对应的位置,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均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相对应;大车主回路,所述大车主回路具有左行电机及右行电机,所述左行电机通过左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右行电机通过右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起升主回路,所述起升主回路具有起升电机,所述起升电机分别通过上升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上升接触器上并联有下降接触器;控制回路,所述控制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左行接触器、右行接触器、上升接触器及下降接触器上的通断。
所述控制回路具有:脉冲继电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到位开关、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左行开关及右行开关;所述脉冲继电器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与所述脉冲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到位开关并联后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串联,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串联,所述下降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下降接触器串联,所述左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左行接触器串联,所述右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右行接触器串联。
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上串联有报警装置。
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下降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下降开关与所述下降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上升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左行开关与所述左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右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右行开关与所述右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左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
所述到位开关设置在小车上,所述到位开关用于检测吊钩上升到位。
起重机,具有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所述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包括:第一接近开关,所述第一接近开关设置在大车主梁上;a感应区、b感应区,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分别设置在大车轨道上与所述超高区域两侧相对应的位置,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均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相对应;大车主回路,所述大车主回路具有左行电机及右行电机,所述左行电机通过左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右行电机通过右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起升主回路,所述起升主回路具有起升电机,所述起升电机分别通过上升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上升接触器上并联有下降接触器;控制回路,所述控制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左行接触器、右行接触器、上升接触器及下降接触器上的通断。
所述控制回路具有:脉冲继电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到位开关、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左行开关及右行开关;所述脉冲继电器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与所述脉冲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到位开关并联后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串联,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串联,所述下降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下降接触器串联,所述左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左行接触器串联,所述右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右行接触器串联。
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上串联有报警装置。
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下降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下降开关与所述下降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上升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左行开关与所述左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右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右行开关与所述右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左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
所述到位开关设置在小车上,所述到位开关用于检测吊钩上升到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大车将进入超高区域前会自动停止,驶出超高区域才能下降吊钩,现场操作人员无需再目视定位大车位置,减轻的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起重机再经过超高区域时吊钩总是处于最高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碰撞发生,提升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起升主回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大车主回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回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3所示,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包括:第一接近开关s91,第一接近开关s91设置在大车主梁上;a感应区、b感应区,a感应区、b感应区分别设置在大车轨道上与超高区域两侧相对应的位置,a感应区、b感应区均与第一接近开关相对应,大车即将到达超高区域时,a感应区、b感应区中的一个触发第一接近开关s91,大车刚离开超高区域时,a感应区、b感应区中的另一个触发第一接近开关s91,通过a感应区、b感应区与接近开关s91相配合,使本装置能够在进入、驶出超高区域时自动定位,具体的,a感应区、b感应区可以是固定设置在大车轨道一侧的金属板体,第一接近开关s91移动至a感应区、b感应区时,该金属板体触发第一接近开关s91;大车主回路,大车主回路具有左行电机及右行电机,左行电机通过左行接触器zcd与电源连接,右行电机通过右行接触器fcd与电源连接;起升主回路,起升主回路具有起升电机,起升电机分别通过上升接触器zcs与电源连接,上升接触器上并联有下降接触器fcs;控制回路,控制回路用于控制左行接触器zcd、右行接触器fcd、上升接触器zcs及下降接触器fcs上的通断;具体为,当大车由图1中所示的位置向a感应区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接近开关-s91先被b感应区触发,大车停止移动,此时操作人员需要将吊钩上升至最高处,上升完毕后大车主回路接通能够对大车移动,通过超高区域,此时无法控制起升电机下降,直到大车移动出超高区域后,a感应区触发第一接近开关-s91,起升电机下降接触器fcs被接通,才可以正常控制起升电机升降;大车由a感应区相b感应区移动时原理与上述相同;本实施例中大车将进入超高区域前会自动停止,驶出超高区域才能下降吊钩,现场操作人员无需再目视定位大车位置,减轻的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起重机再经过超高区域时吊钩总是处于最高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碰撞发生,提升了安全性。
如图4所示,作为控制回路具体的实施方式,控制回路具有:脉冲继电器ka1、第一中间继电器ka2、第二中间继电器ka3、到位开关s92、上升开关s11、下降开关s12、左行开关s13及右行开关s14;脉冲继电器ka1与第一接近开关s91的线圈串联,第一中间继电器ka2与脉冲继电器ka1的常开触点串联,第一中间继电器ka2的常闭触点与到位开关s92并联后与第二中间继电器ka3串联,上升开关s11与上升接触器zcs串联,下降开关s12依次与第一中间继电器ka2、下降接触器fcs串联,左行开关s13依次与第二中间继电器ka3、左行接触器zcd串联,右行开关s14依次与第二中间继电器ka3、右行接触器fcd串联;当第一接近开关s91第一次触发时说明大车将要进入超高区域,此时脉冲继电器ka1得电,第一中间继电器ka2接通并保持,断开第二中间继电器ka3,下降开关s12、左行开关s13及右行开关s14所在的回路切断,无法控制大车移动及吊钩下降,此时只能接通上升开关s11,使吊钩上升至最高处触发到位开关s92后,导通第二中间继电器ka3,使左行开关s13及右行开关s14所在的回路连通,可通过左行开关s13或右行开关s14控制大车向超高区域的另一侧移动,直到脉冲继电器ka1再次被触发,再次接通脉冲继电器ka1,脉冲继电器ka1复位,使中间继电器ka2失电,接通下降开关s12所在的回路,此时可通过下降开关s12控制吊钩下降。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提醒现场操作人员大车移动到位,第一中间继电器ka2的常开触点上串联有报警装置,报警装置得电后会发出声和/或光的报警信号,引起操作人员注意,具体为,当第一接近开关s91第一次触发时,脉冲继电器ka1置位,报警装置导通,发出报警信号,当第一接近开关s91第二次触发时,脉冲继电器ka1复位,报警装置断开,停止发出报警信号,由此使大车在将要进入超高区域的位置时停止并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信号一直保持,直到大车驶出超高区域后,报警信号停止;其中报警装置为现有装置,故不再赘述。
上升开关s11与上升接触器zcs之间串联有下降接触器fcs的常闭触点,下降开关s12与下降接触器fcs之间串联有上升接触器zcs的常闭触点,由此实现起升电机上升接触器zcs与下降接触器fcs之间的互锁;左行开关s13与左行接触器zcd之间串联有右行接触器fcd的常闭触点,右行开关s14与右行接触器fcd之间串联有左行接触器zcd的常闭触点,由此实现左行接触器zcd与右行接触器fcd之间的互锁;
到位开关s92设置在小车上,到位开关s92用于检测吊钩上升到位,具体的,当吊钩上升至最高处时,刚好触发到位开关s92,到位开关s92可选用接近开关或行程开关,并通过支架固定在小车下部与吊钩对应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起重机,起重机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起重机的大车将进入超高区域前会自动停止,驶出超高区域才能下降吊钩,现场操作人员无需再目视定位大车位置,减轻的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起重机再经过超高区域时吊钩总是处于最高状态,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碰撞发生,提升了起重机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近开关,所述第一接近开关设置在大车主梁上;
a感应区、b感应区,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分别设置在大车轨道上与所述超高区域两侧相对应的位置,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均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相对应;
大车主回路,所述大车主回路具有左行电机及右行电机,所述左行电机通过左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右行电机通过右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
起升主回路,所述起升主回路具有起升电机,所述起升电机分别通过上升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上升接触器上并联有下降接触器;
控制回路,所述控制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左行接触器、右行接触器、上升接触器及下降接触器上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回路具有:
脉冲继电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到位开关、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左行开关及右行开关;
所述脉冲继电器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与所述脉冲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到位开关并联后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串联,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串联,所述下降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下降接触器串联,所述左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左行接触器串联,所述右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右行接触器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上串联有报警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下降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下降开关与所述下降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上升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左行开关与所述左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右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右行开关与所述右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左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到位开关设置在小车上,所述到位开关用于检测吊钩上升到位。
6.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所述控制起重机经过物体超高区域的装置,包括:
第一接近开关,所述第一接近开关设置在大车主梁上;
a感应区、b感应区,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分别设置在大车轨道上与所述超高区域两侧相对应的位置,所述a感应区、b感应区均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相对应;
大车主回路,所述大车主回路具有左行电机及右行电机,所述左行电机通过左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右行电机通过右行接触器与电源连接;
起升主回路,所述起升主回路具有起升电机,所述起升电机分别通过上升接触器与电源连接,所述上升接触器上并联有下降接触器;
控制回路,所述控制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左行接触器、右行接触器、上升接触器及下降接触器上的通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回路具有:
脉冲继电器、第一中间继电器、第二中间继电器、到位开关、上升开关、下降开关、左行开关及右行开关;
所述脉冲继电器与所述第一接近开关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与所述脉冲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与所述到位开关并联后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串联,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串联,所述下降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所述下降接触器串联,所述左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左行接触器串联,所述右行开关依次与所述第二中间继电器、所述右行接触器串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上串联有报警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升开关与所述上升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下降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下降开关与所述下降接触器之间串联有上升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左行开关与所述左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右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所述右行开关与所述右行接触器之间串联有左行接触器的常闭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到位开关设置在小车上,所述到位开关用于检测吊钩上升到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