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涉及电梯牵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钢带曳引式电梯的使用场合越来越多,钢带曳引机构相比相比传统的钢丝绳曳引机构,具有曳引力更大、噪音更小、使用寿命更长的优势、体积更小、系统质量更小等优势。但是,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现有技术的钢带曳引机构中,钢带的两个端部需要用特定的钢带夹夹住,并且要将两个端部分别固定在轿厢侧和对重(配重)侧,由于这种结构需要给钢带夹预留空间位置以及需要预留对重空间,因此这就需要较大的电梯井道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钢带和转轮,其中,钢带的端头开设有钢带连接孔;转轮包含可拆卸连接的轮主体和压块;轮主体具有轴部,轴部设有连接空腔,轴部的两端设置有凸缘,轴部上端面为平面,轴部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轴部连接孔;压块的上端面为圆弧面,下端面为平面,压块开设有从上端面贯穿至下端面的压块连接孔;压块连接孔、轴部连接孔、钢带连接孔的位置相对应;钢带的端头压合在压块的下端面与轴部上端面之间,且压块、钢带、轴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压块与轴部连接固定后,转轮的轴侧面构成圆柱面。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连接组件的高度小于压块连接孔、轴部连接孔、钢带连接孔三者孔径深度之和。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连接组件为内六角螺钉组件或销钉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轴部连接孔的数量为二个,二个轴部连接孔沿轴向分布;钢带连接孔的数量为二个,二个钢带连接孔与二个轴部连接孔位置一一对应;压块连接孔的数量为二个,二个压块连接孔与二个轴部连接孔位置一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连接空腔具有键槽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中,转轮的轴部和压块开设有相应的轴部连接孔、压块连接孔,钢带开设有钢带连接孔,这样钢带可以通过压块压合钢带并通过连接组件固定在转轮的轴部位置,并且,压块与轴部压合后,转轮的轴侧面构成圆柱面,这样钢带在卷绕过程中始终保持绕卷形成以转轮的轴心线为圆心的同心圆,保证了钢带在卷绕过程中无卡顿现象,保障轿厢的舒适感。另外该绕卷机构中不再需要钢带夹,无需对重、节省井道空间,同时节省成本,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转轮的中部位置的剖面图(不包含内六角螺栓组件);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的应用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作具体阐述。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带5和转轮1,转轮1包含可拆卸连接的轮主体和压块15。
轮主体具有轴部11,轴部11的两端设置有凸缘12。轴部11设有连接空腔13,连接空腔具有键槽部分131。轴部11上端面为平面,轴部上端面向下开设有二个轴部连接孔111,该二个轴部连接孔111沿转轮的轴向分布。轮主体为铸造成型的一体结构。
压块15的上端面为圆弧面,下端面为平面,压块15开设有从上端面贯穿至下端面的二个压块连接孔151,二个压块连接孔151与二个轴部连接孔111位置一一对应。
如图2所示,钢带5的端头设置有与轴部上端面尺寸相适配的弯折部分,且开设有二个钢带连接孔51,该二个钢带连接孔与二个轴部连接孔111位置一一对应。
钢带5的端头压合在压块下端面与轴部上端面之间,且压块15、钢带5、轴部11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固定。连接组件可采用内六角螺钉组件或销钉组件。连接组件的高度小于压块连接孔、轴部连接孔、钢带连接孔三者孔径深度之和,使得安装固定后连接组件低于转轮的轴侧面。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4采用内六角螺钉组件(包含内六角螺钉及垫片),相应地,轴部连接孔111、压块连接孔151设置为与之相配合的螺纹孔。如图2所示,压块15与轴部11连接固定后,转轮1的轴侧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柱面。钢带5与转轮1的安装固定情况如图3所示,钢带5的端头压合在压块下端面与轴部上端面之间,钢带的延长部分位于转轮1的两个凸缘12形成的钢带槽之间,内六角螺钉组件埋于转轮1的轴侧面之下,不影响钢带轮的绕卷。
转轮1由驱动电机驱动转动,转轮1与电机转轴通过键连接安装固定,键连接可采用花键或平键,转轮的键槽部分131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与键相配合的形状及尺寸。如图3和图4所示,当转轮1呈图中箭头方向转动时,钢带由图3所示状态绕卷为图4所示状态,此时钢带绕卷;当转轮1为反方向转动时,收卷的钢带将放卷展开。本实施例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在旋转过程中直接卷绕钢带,使钢带形成以轴部的轴心线为圆心的同心圆,缠绕在轴部与压块形成的圆柱形轴侧面上,钢带在卷绕过程顺畅无卡顿现象。
本实施例中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的应用情况如下:
转轮1作为主动轮应用于电梯传动系统中,该电梯传动系统安装在井道中。井道内设置有钢结构的安装架,用于整个电梯系统的安装固定,在电梯井道内通过设置安装架来安装电梯系统是现有技术的常规做法,本实施例安装架即采用现有的常规安装架结构,对此不再详细阐述,安装架在图5中未示意。
如图5所示,该电梯传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图中未示)、转轮1、导向轮2、第一轿厢顶轮4、第二轿厢顶轮3、钢带5、轿厢6、固定机构7。
第一轿厢顶轮4和第二轿厢顶轮3采用常规的焊接方式或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轿厢的顶面。
转轮1、导向轮2、固定机构7分别固定在安装架上。三者的位置如图5所示,固定机构7位于轿厢6的一侧上方,导向轮2和转轮1位于轿厢的另一侧上方,且转轮1的位置高于导向轮2的位置。导向轮2采用带有钢带槽的导向轮。导向轮2、固定机构7则由焊接方式或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安装架上。驱动电机和转轮1安装在同一机座壳体内,采用现有技术中驱动电机和曳引轮安装在同一机座壳体内的安装形式,安装后的机座壳体通过焊接方式或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安装架上。驱动电机接入电梯专用电气控制系统,由电气控制系统控制其工作,该电梯专用电气控制系统采用现有技术的电梯专用电气控制系统。
钢带5的第一端头固定在固定机构1上,如图5所示。固定机构7与钢带第一端头(右侧端头)固定连接,固定机构7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两个长方体压块,并使用如本实施例中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的连接方式,通过两个压块压合钢带并螺栓连接固定方式;固定机构7也可以为与钢带及安装架均焊接相连的焊接块。
钢带5从右至左依次绕过第一轿厢顶轮4的底部、第二轿厢顶轮3的底部、导向轮2的侧面,并且钢带5的第二端头与转轮1固定连接,该钢带5的第二端头与转轮1的连接即构成本实施例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100。
本实施例的电梯传动系统中钢带的尺寸根据电梯轿厢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转轮1、导向轮2、第一轿厢顶轮4、第二轿厢顶轮3、固定机构7的尺寸根据钢带情况来设置。转轮1、导向轮2、第一轿厢顶轮4、第二轿厢顶轮3、固定机构7均采用钢材质制成。
该电梯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3至图5所示,当转轮1呈图中箭头方向转动时,钢带绕卷,轿厢上升,钢带绕卷圈数增多则轿厢继续上升;当转轮1为反方向转动时,收卷的钢带将放卷展开,轿厢下降。通过电气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电机的转动方向及转速,可实现轿厢上下往复运动。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带和转轮,
其中,所述钢带的端头开设有钢带连接孔;
所述转轮包含可拆卸连接的轮主体和压块;
所述轮主体具有轴部,所述轴部设有连接空腔,所述轴部的两端设置有凸缘,轴部上端面为平面,轴部上端面向下开设有轴部连接孔;
所述压块的上端面为圆弧面,下端面为平面,所述压块开设有从上端面贯穿至下端面的压块连接孔;
所述压块连接孔、所述轴部连接孔、所述钢带连接孔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钢带的端头压合在所述压块的下端面与所述轴部上端面之间,且所述压块、所述钢带、所述轴部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压块与所述轴部连接固定后,所述转轮的轴侧面构成圆柱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连接组件的高度小于所述压块连接孔、所述轴部连接孔、所述钢带连接孔三者孔径深度之和。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连接组件为内六角螺钉组件或销钉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轴部连接孔的数量为二个,二个所述轴部连接孔沿轴向分布;
所述钢带连接孔的数量为二个,二个所述钢带连接孔与二个所述轴部连接孔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压块连接孔的数量为二个,二个所述压块连接孔与二个所述轴部连接孔位置一一对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转轮锁紧钢带的绕卷机构,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连接空腔具有键槽部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