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了电梯曳引机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曳引机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曳引机下置结构的无机房电梯广泛用于低顶层的建筑中,其曳引机的安装方式通常为曳引机直接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电梯井道的底坑中或曳引机通过螺栓与主机底座固定,主机底座在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电梯井道的底坑中,以上两种安装方式中曳引机的受力方向与曳引机的安装方向相反,其螺栓和膨胀螺栓长期受拉应力,螺栓和膨胀螺栓存在拉断的风险,导致电梯运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曳引机固定装置,能够提高曳引机的受力,减小螺栓及膨胀螺栓的受力,从而降低电梯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减小电梯的维修成本,包括:
曳引机、曳引机上座、曳引机下座,所述曳引机包括制动器以及位于所述制动器下方的永磁电机,所述永磁电机的下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上,所述制动器的上部固定于所述曳引机下座,所述曳引机上座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曳引机正上方,所述曳引机上座和曳引机下座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机的下端与所述曳引机上座之间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均为“工”字钢或“h”型钢,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沿电梯井道的宽度方向相对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机上座两端的上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两端的下侧分别固定在电梯井道的混凝土圈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曳引机上座和曳引机下座与所述混凝土圈梁之间分别设置有预埋钢板,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曳引机下座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预埋钢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沿垂直于所述曳引机下座的方向呈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相连,另一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下座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曳引机上方,所述支撑座的一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上座连接,另一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圈梁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曳引机下座上,其两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曳引机下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所述曳引机的受力方向与所述曳引机的安装方向一致,电梯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减小螺栓及膨胀螺栓的受力,提高所述曳引机的受力,防止螺栓和膨胀螺栓被拉断,且支撑座固定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上,位于在所述曳引机正上方,该方式能够减小所述曳引机上座在此处的受力,防止曳引机上座发生弯曲变形,降低了电梯运行的安全隐患。
2.该曳引机固定装置可安装于电梯井道顶部至底坑的任一高度位置,能够安装于曳引机中、曳引机下置等多种无机房电梯中,提高了曳引机装置的适用性,减小了曳引机钢丝绳的用量,降低了电梯的成本。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曳引机固定装置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曳引机固定装置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曳引机;2、曳引机上座;3、曳引机下座;4、支撑座;5、连接件;6、第一顶杆;7、第二顶杆;8、混凝土圈梁;9、预埋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能够在电梯运行过程中提高曳引机的受力,减小螺栓及膨胀螺栓的受力,从而降低电梯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减小电梯的维修成本,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包括:
曳引机1、曳引机上座2、曳引机下座3,所述曳引机1包括制动器以及位于所述制动器下方的永磁电机,所述永磁电机的下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曳引机上座2上,所述制动器的上部固定于所述曳引机下座3上,所述曳引机上座2上设有支撑座4,所述支撑座4位于所述曳引机1正上方,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曳引机下座3之间通过连接件5连接。
借由上述结构,该曳引机1固定装置中曳引机1为倒置状态,因此曳引机1的受力方向与曳引机1的安装方向一致,当电梯运行时,曳引机1所受拉力主要集中在所述曳引机上座2上,螺栓只起到曳引机1的安装固定作用,曳引机上座2所受力分散到与曳引机上座2两端固定的混凝土圈梁8和支撑座4上,由于支撑座4设置在所述曳引机1正上方,此处曳引机上座2处为最大受力点,支撑座4的设置可防止曳引机上座2再次受力较大,从而导致发生弯曲变形。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曳引机1固定装置包括曳引机1、曳引机上座2、曳引机下座3。所述曳引机1为永磁同步曳引机1。所述曳引机1包括制动器和永磁电机。所述曳引机1倒置在电梯井道中。所述永磁电机位于所述制动器的下方。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所述曳引机下座3对称设置。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所述曳引机下座3均为“工”字钢或“h”型钢。所述曳引机上座2上固定设有所述曳引机1的永磁电机。所述曳引机下座3上固定设有所述曳引机1的制动器。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曳引机下座3之间通过连接件5连接。所述连接件5大体为“工”字形。所述连接件5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所述曳引机下座3的两端均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圈梁8上。所述曳引机上座2上设有支撑座4,用于固定所述曳引机1和所述曳引机上座2。所述支撑座4位于所述曳引机1正上方。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1永磁电机的下部与所述曳引机上座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曳引机1制动器的上部与所述曳引机上座2之间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所述曳引机下座3均为“工”字钢或“h”型钢。所述“工”字钢或“h”型钢的翼缘宽,抗弯能力强且成本低,重量轻。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所述曳引机下座3沿电梯井道的宽度方向相对平行设置。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曳引机下座3时用来保护所述曳引机1,保证曳引机1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曳引机上座2两端的上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3两端的下侧分别固定在电梯井道的混凝土圈梁8上。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曳引机下座3与所述混凝土圈梁8之间分别设置有预埋钢板9。所述预埋钢板9能够较好的承受载荷冲击力,从而减小所述曳引机上座2和曳引机下座3所承受的冲击力。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分别通过螺栓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预埋钢板9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也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预埋钢板9上。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顶杆6和第二顶杆7。所述第一顶杆6与第二顶杆7沿垂直于所述曳引机下座3的方向呈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杆6和第二顶杆7位于所述电子铁芯的一侧。所述第一顶杆6和第二顶杆7对所述曳引机1起到支撑作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顶杆6与第二顶杆7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1相连,另一端通过螺栓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下座3相连。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顶杆6与第二顶杆7的一端也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1相连,另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下座3相连。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4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曳引机1上方。所述支撑座4的一端通过螺栓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上座2连接,另一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圈梁8上。所述支撑座4用于防止所述曳引机上座2在受力点位置发生弯曲变形。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座4的一端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上座2连接,另一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圈梁8上。
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5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上。所述连接件5的两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在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上。所述连接件5用于支撑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沿竖直方向给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一个竖直方向的支撑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5的两端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在所述曳引机上座2与曳引机下座3上。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曳引机、曳引机上座、曳引机下座,所述曳引机包括制动器以及位于所述制动器下方的永磁电机,所述永磁电机的下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上,所述制动器的上部固定于所述曳引机下座,所述曳引机上座上设有用于与墙壁固定连接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曳引机正上方,所述曳引机上座和曳引机下座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的下端与所述曳引机上座之间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均为“工”字钢或“h”型钢,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沿电梯井道的宽度方向相对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上座两端的上侧与所述曳引机下座两端的下侧分别固定在电梯井道的混凝土圈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上座和曳引机下座与所述混凝土圈梁之间分别设置有预埋钢板,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曳引机下座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预埋钢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沿垂直于所述曳引机下座的方向呈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相连,所述第一顶杆与第二顶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下座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曳引机上方,所述支撑座的一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曳引机上座连接,另一端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圈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曳引机下座上,其两端通过螺栓或焊接的方式分别固定在所述曳引机上座与曳引机下座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