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起吊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机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站卧式电机(rra电机)或rra泵维修时,需要将电机整体吊起或/和运输。现有技术中,对电机尤其是核电站的6.6.kv卧式电机(rra电机)的起吊的方法一般采用利用电机本身设置的吊点进行起吊作业,工作过程中需要将电机的四个吊点同时用吊带捆绑于手拉葫芦上,采用人力进行起吊。由于电机总重量达3.5t,电机顶端到上方猫头吊的距离为800~870mm,电机顶部还安装有接线箱和端子盒等零部件,前后两端共有8个吊装孔,使起吊位置受限,导致起吊时可调整范围小;该吊装工具和方法存在电机中心寻找困难,需要多次调整吊带位置,起吊后容易出现偏心,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使用吊具多,投入人力较多;起吊费时费力,起吊工作步骤繁琐,额外增加人员受辐射剂量等缺点。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吊装工具和方法无法满足现场维修的安全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电机吊装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机起吊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机起吊装置,其包括主梁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梁组件两端的次梁组件及起吊时用于连接于所述次梁组件与被起吊电机之间的起重连接组件;
所述主梁组件包括主梁及设置在所述主梁上的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起重吊耳;
所述次梁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主梁两端的两个次梁;
所述起重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次梁两端的四个起重链及设置在所述起重链上的d型扣;所述起重链通过所述d型扣与被起吊电机的吊孔进行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梁包括主梁本体及设置在所述主梁本体两端的用于将所述主梁与次梁连接在一起的异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异型件呈具有一定壁厚的倒工字型板状,其包括插入所述主梁本体第一插头部及套接在所述次梁上的第二插头部;所述第一插头部与主梁本体采用焊接和轴孔连接双重固定;所述第二插头部与次梁之间采用轴孔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梁本体呈矩形钢管状,所述起重吊耳呈钝角三角形板状,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长边所在棱面与所述主梁本体的上棱面贴设在一起,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处采用修饰圆弧过度,并开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吊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重吊耳与主梁本体焊接在一起或一体成型;所述起重吊耳位于所述主梁正上方的中部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次梁呈矩形钢管状,所述次梁上开设有用于调整所述主梁与次梁之间的吊装位置的次梁定位孔,所述第二插头部开设有贯穿的第二固定孔;所述主梁包括第二定位轴,所述第二定位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次梁定位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次梁定位孔设置在所述次梁的中部;两个所述次梁与主梁一道形成工字型起吊框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次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次梁两端的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开设有第一预留孔,所述次梁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预留孔对应的第二预留孔;所述起重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呈两端相向折弯的板状,其包括主体部及与该主体部大致垂直的位于主体部两侧的折弯部,所述主体部贴设在所述次梁的端部的端面上,所述折弯部相应贴设在所述次梁的两侧面上;所述加强件焊接在所述次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起重链为起重铁链;所述d型扣呈倒d型,其包括开口d型扣及第四连接轴,横穿所述开口d型扣的开口处开设有贯穿的扣孔,所述第四连接轴穿设在所述扣孔中。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起吊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电机起吊装置采用一个吊架整体起吊,节约了吊具使用数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并有减少人力投入和人员辐射剂量、节约工期及节约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机吊起装置的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机吊起装置的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机吊起装置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单元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机起吊装置,主要用于核电站的卧式电机领域内。例如,当卧式电机(rra电机)或rra电机泵维护或检修时,需要用驱动装置通过起吊装置将该电机整体起吊进行维修或起吊后放置在运输工具上运输到待修待检区域,即电机起吊装置连接于驱动装置与需要被吊起的电机之间。电机起吊装置采用整体起吊模式,节约了吊装吊具的使用数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该电机起吊装置可包括主梁组件10、设置在主梁组件10两端的次梁组件20及起吊时用于连接于次梁组件20与被起吊电机之间的起重连接组件(未图示)。主梁组件10横向设置在次梁组件20之间,用于将起吊时的起吊力传动到电机吊耳上,并最终到达吊起电机的目的。次梁组件20配合与主梁组件10,并同主梁组件10一起构成该电机起吊装置的吊架,用于将起吊时的起吊力传动到电机吊耳上,并最终到达吊起电机的目的。起重连接组件30用于将电机吊起,并起连接传递力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主梁组件10可包括主梁11及设置在主梁11上的起重吊耳12。优选地,起重吊耳12焊接在主梁11正上方,进一步可焊接在主梁11的正上方的中间位置,以使。起重吊耳12也可与主梁11一体成型制成。起重吊耳12与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装置提供吊起时的驱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起重吊耳12呈钝角三角形板状,其长边所在棱面与主梁本体110的上棱面贴设在一起,其钝角处采用修饰圆弧过度,并在该处开设有吊孔120,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以实现吊起电机的目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吊耳12为钢板,可与主梁本体110一起成型,也可作为独立零件焊接在主梁本体110的正上方,优选为正上方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主梁11呈矩形管状,优选为矩形钢管。该主梁11可设置为长度为925mm,其横截面的矩形的长宽分别为160mm、65mm。当然该主梁11的尺寸仅是为满足本实施例中的卧式电机(rra电机)的适配设置,根据电机的型号不同也可将主梁11设置成其长度大于或小于925mm,其主梁横截面积也可设置成大于或小于160mm*6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主梁11可包括主梁本体110及设置在主梁本体110两端的异型件111,用于将主梁11与次梁21连接在一起,也对主梁本体110两端部起加强作用。主梁本体110呈矩形管状,优选为矩形钢管,即为具有一定壁厚的内部为中空结构的矩形钢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异型件111大致呈具有一定壁厚的倒工字型板状,该板状厚度可选20mm,即在一块板上的正反面分别凸设有第一插头部和第二插头部。第一插头部的两个插脚之间的外部尺寸距离小于主梁本体110的端部腔体高度,以使第一插头部能插入主梁本体110两端每端的腔体内,用于与该主梁本体110实现连接固定;第二插头部外露于主梁本体110的两端的每一端,用于与次梁组件20实现连接固定。
第一插头部的两个插脚上横向开设有贯穿的第一固定孔,主梁本体110的两端的每端分别开设有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贯穿的主梁定位孔1101,第一连接轴112穿设在主梁定位孔1101与第一固定孔中,对主梁本体110与异型件111进行固定。进一步,也可将异性件111与主梁本体110进行焊接定位,进一步加强该两者的之间的固定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轴112与第一固定孔和主梁定位孔1101之间的连接为螺栓连接,可采用螺栓型号为m24*2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异性件111与主梁本体110之间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双重固定,可有效加强两者之间的固定强度。
第二插头部的两个插脚的开口距离大于次梁21的高度或宽度,以使其套接在次梁组件20的每个次梁21的外部,用于实现主梁本体110与次梁21之间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插头部的两个插脚上横向开设有贯穿的第二固定孔,次梁21上开设有贯穿于主梁本体110且与第二固定孔对应的次梁定位孔210;当然也可在次梁21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次梁定位孔210,便于调整主梁11在次梁21之间的吊装位置。第二连接轴113穿设在第二固定孔和次梁定位孔210中,以使异形件111与次梁21之间实现连接固定。进一步,可将第二插头部件与主梁本体110之间进行焊接固定,进一步加强该两者的之间的固定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轴113与第二固定孔和次梁定位孔210之间的连接为螺栓连接,可采用螺栓型号为m24*2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异性件111与次梁21之间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的方式,实现双重固定,可有效加强两者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次梁组件20可包括设置在主梁本体110两端每端的次梁21及连接在次梁21两端部的加强件22。在一些实施例中的次梁21呈矩形钢管,其规格尺寸设置为长度为1120mm,其矩形长宽分别为120mm、80mm,该管状次梁21的壁厚为8mm。次梁21通过异型件111与主梁本体110连接在一起,具体地,两个次梁21与主梁11一道形成工字型起吊框架,该工字型两端为次梁21,连接于该两个次梁21之间的为主梁11,即主梁11设置于两次梁21之间并与两个次梁均垂直设置。次梁21的规格尺寸可根据电机型号要求做适当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加强件22为具有一定壁厚的槽型钢件,根据卧式电机(rra电机)型号可选加强件22的壁厚为10mm,用于加强次梁21两端的端部机械强度。具体地,加强件22呈两端相向折弯的板状,其可包括主体部及与该主体部大致垂直的位于主体部两侧的折弯部,主体部贴设在次梁21的端部的端面上,折弯部相应贴设在次梁21的两侧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件22可焊接在次梁21的两端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件22与次梁21之间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的双重固定模式,以增强两者之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重连接组件可包括起重链、及连接于起重链一端的d型扣。起重链可为起重铁链,用于连接于电机起吊装置与电机之间,用于将电机吊装起来,进行维修或运输。d型扣连接于起重链一端与电机之间,用于挂设在电机上。起重链另一端与次梁组件20连接。具体地,加强件22上和次梁21两端分别开设有对应的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第三连接轴穿过第一预留孔、起重链另一端和第二预留孔,以使起重链连接在次梁21和加强件22上。起重链为4条,分别设置在两个次梁21的两端。对应该4条起重链设置有4个d型扣23。在一些实例中,第三连接轴包括螺栓。
在一些实施例中,d型扣呈倒d型,其可包括开口d型扣,横穿开口d型扣开口处开设有贯穿的扣孔,第四连接轴穿设在该扣孔中,以实现d型扣与电机吊耳之间的连接。其弧形端挂在起重链的一端,开口端朝下。电机上设置有四个吊装孔,与d型扣进行软连接。具体地,电机的左右两端设有钢板,钢板的每两侧开设有吊装孔,即为上述四个吊装孔,用于使d型扣着力;吊装时,第四连接轴穿过扣孔并穿过吊装孔实现d型扣与电机之间的软连接。同时位于主梁11两端的次梁21上还预留有次梁定位孔210,供与主梁11螺栓连接,便于调整吊装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重链采用型号规格为g80起重铁链:规格10x30mm,最小内宽度为12.5mm,最大外宽35mm,工作载荷3.2t;d型扣可包括起重吊钩,规格型号:3t,最大高度148mm,吊抓口距离31m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规格型号仅是本实用新型针对部分电机机型,例如卧式电机(rra电机)设计的,根据电机机型不同或同一机型吊起要求不同可以更改上述任一参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起吊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与驱动装置连接的猫头吊吊钩连接于电机起吊装置的起重吊耳12上,通过主梁11和位于主梁11两端的次梁21并配以传动插销和起重链,最终将作用力传递到rra电机的四个吊装孔(电机吊耳),从而达到将电机进行吊装目的。
为了充分满足现场维修需求,该吊装工具设计之时充分地考虑了各处传动和连接的形式。左右两侧的次梁21与电机四个吊装孔通过预制的起重链的d型扣进行软连接。而电机左右两端设有钢板,并预留了的吊装孔,用于d型扣着力,同时左右次梁21还预留有次梁定位孔210供与主梁11螺栓连接,便于调整主梁21的起重吊耳(12)的吊装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的起吊装置的安装使用步骤如下:
s1:首先将焊接在一起的主梁11与位于主梁11两端的异型件111通过螺栓进行加固连接;
s2:事先对起重链、d型扣均与螺栓连接;
s3:将主梁组件10设置于位于主梁11两侧的次梁21的对应位置并使用螺栓固定;
s4:松开起重连接组件上部的螺栓,将起重链连接于两次梁对应的位置和加强件22对应的第一预留孔220中,然后将螺栓穿过次梁上的第一预留孔和铁链后固定;
s5:最后将工具d型卸扣分别与电机吊耳通过螺栓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可以调换;上述螺栓连接也可采用其它轴孔连接;上述螺栓根据吊装要求可任意选择不同的型号规格。
实施上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准确寻找备起吊电机的重心点,实现平稳安全起吊,解决与电机重心对应的吊点被电机上方的电源箱阻挡的问题,同时解决被起吊电机顶部因手拉葫芦位置受限,造成起吊夹角大(几乎成180°)的不安全问题;
2、一个吊架整体起吊,节约了吊具使用数量,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3、减少人力投入,单次可节省2名起重专业人员,并可节约工期,同时减少人员辐射剂量,因为rra泵房间管道有辐射热点环境剂量率普遍较高,单次工作可减少集体辐射剂量2~3msv。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一种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组件(10)、设置在所述主梁组件(10)两端的次梁组件(20)及起吊时用于连接于所述次梁组件(20)与被起吊电机之间的起重连接组件;
所述主梁组件(10)包括主梁(11)及设置在所述主梁(11)上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起重吊耳(12);
所述次梁组件(20)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主梁(11)两端的次梁(21);
所述起重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次梁(21)两端的四个起重链(31)及设置在所述起重链上的d型扣;所述起重链通过所述d型扣与被起吊电机的吊孔进行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11)包括主梁本体(110)及设置在所述主梁本体(110)两端的用于将所述主梁(11)与次梁(21)连接在一起的异型件(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件(111)呈具有一定壁厚的倒工字型板状,其包括插入所述主梁本体(110)第一插头部及套接在所述次梁(21)上的第二插头部;所述第一插头部与主梁本体(110)采用焊接和轴孔连接双重固定;所述第二插头部与次梁(21)之间采用轴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110)呈矩形钢管状,所述起重吊耳(12)呈钝角三角形板状,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长边所在棱面与所述主梁本体(110)的上棱面贴设在一起,所述钝角三角形的钝角处采用修饰圆弧过度,并开设有用于与驱动装置连接的吊孔(1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吊耳(12)与主梁本体(110)焊接在一起或一体成型;所述起重吊耳(12)位于所述主梁(11)正上方的中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21)呈矩形钢管状,所述次梁(21)上开设有用于调整所述主梁(11)与次梁(21)之间的吊装位置的次梁定位孔(210),所述第二插头部开设有贯穿的第二固定孔;所述主梁(11)包括第二定位轴,所述第二定位轴穿设在所述第二固定孔与次梁定位孔(210)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定位孔(210)设置在所述次梁(21)的中部;两个所述次梁(21)与主梁(11)一道形成工字型起吊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梁组件(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次梁(21)两端的加强件(22);所述加强件(22)开设有第一预留孔,所述次梁(21)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预留孔对应的第二预留孔;所述起重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穿设在所述第一预留孔与第二预留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22)呈两端相向折弯的板状,其包括主体部及与该主体部大致垂直的位于主体部两侧的折弯部,所述主体部贴设在所述次梁(21)的端部的端面上,所述折弯部相应贴设在所述次梁(21)的两侧面上;所述加强件(22)焊接在所述次梁(2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链为起重铁链;所述d型扣呈倒d型,其包括开口d型扣及第四连接轴,横穿所述开口d型扣的开口处开设有贯穿的扣孔,所述第四连接轴穿设在所述扣孔中。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