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阻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阻车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车成为广大群众城市交通青睐的主要工具,其便捷轻巧,据官方统计,2019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而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2013年至2017年5年间,全国共发生电动车火灾1万余起,年均约2000起,较前五年增长33.3%。2014年,我国发改委、住建部和交通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消防部颁布的消防法明文规定,消防通道禁止停放电动车等杂物。为此,越来越多的物业管理开始明文规定电动车禁止进入电梯。
现有技术中,为了禁止电梯进入电梯,一般采用的方式为图像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即在电梯中设置微型摄像头,根据电瓶车特征例如把手、座位等进行算法计算从而识别判断是否为电动车,当判断出有电动车时则阻止电梯关门;
然而上述图像识别技术存在识别不准确、容易躲避的问题,例如遮挡摄像头或者使用雨披、雨伞等遮挡车辆,就大大的降低了图像识别的成功率,达不到阻车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阻车装置,提高电梯厢内车辆识别的成功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阻车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在安装时背面固定在电梯厢侧壁上,并且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
雷达检测器,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朝向所述壳体固定电梯厢侧壁的对面的方向
发射微波,用于检测物体长度及金属检测;
超声波检测器,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雷达检测器间隔设置;
控制器,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雷达检测器以及超声波检测器电连接,且与电梯厢的总控开关连接,以根据所述雷达检测器以及超声波检测器的信号控制电梯的运行;
其中,当所述雷达检测器检测到的进入电梯厢内的物体为金属且该物体的长度满足设定门限,且所述超声波检测器同样检测到物体时,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梯厢厢门常开且停留在检测楼层不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固定壳、前盖和端盖;
所述固定壳水平放置时,其顶端开口设置,所述固定壳的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上开通有两对称设置的固定槽;
所述前盖穿入至两所述固定槽内固定;
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固定壳的两端,且将所述固定壳的两端包覆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一体成型,且所述固定壳的两端具有固定孔,所述端盖通过所述固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壳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为铝合金材质,所述前盖为防爆pc板材质。
进一步地,还包括警示灯,所述警示灯固定在所述端盖内,且与所述警示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端盖为透明材质。
进一步地,还包括楼层检测组件,所述楼层检测组件包括光电传感器和反光板,所述光电传感器固定在电梯厢外侧,所述反光板固定在设定楼层的电梯厢外侧,所述光电传感器停在预定楼层时,水平发射出的光束照射在所述反光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在电梯厢侧壁上的安装高度范围是距离厢底上表面上方28cm~35cm。
进一步地,所述雷达检测器和所述超声波检测器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0cm~10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梯厢内侧壁上沿电动车进出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雷达检测器和超声波检测器,通过电动车的进入电梯厢内时车体长度以及金属体量的特性感应式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克服了图像识别技术中的易遮挡躲避的缺陷,同时也降低了物业的人力物力支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梯阻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梯阻车装置的爆炸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车装置安装在电梯厢内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装置安装在电梯厢内时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5中的c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0、壳体;11、固定壳;111、固定孔;12、前盖;13、端盖;20、雷达检测器;30、超声波检测器;40、控制器;50、报警灯;60、检测组件;61、光电传感器;62、反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7所示的电梯阻车装置,包括壳体10、雷达检测器20、超声波检测器30和控制器40,其中:
壳体10内具有容置空间,壳体10在安装时背面固定在电梯厢侧壁上,并且壳体10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具体安装时,壳体10固定在电梯厢中车辆进出方向的两侧壁的其中一侧,具体安装时,通过铆钉固定在侧壁上,而且壳体10的正面朝向与电动车进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
雷达检测器20固定在容置空间内,且朝向壳体10固定电梯厢侧壁的对面的方向发射微波,用于检测物体长度及金属检测;通过雷达检测器20检测金属的原理为,通过发射波长较短的微波,由于微波的穿透力较强,可以穿透雨伞、棉麻、纸张等非金属材料,然而对于金属物体,会造成较强的反射,通过雷达接收到的能量值大小来判定是否为金属;而对于物体长度的判定,由于发射的微波为一束分散的点,其沿电动车进出电梯的方向可以构成一个长度方向的坐标轴,通过接收的能量值的变化,可以判定出进入电梯厢内的物体的起始点,从而通过计算转换得出车体的长度。
超声波检测器30固定在容置空间内,且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与雷达检测器间隔设置;超声波检测的原理与上述雷达类似,其作用在于辅助检测确认是否有车辆进入,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控制器40固定于容置空间内,且分别与雷达检测器20以及超声波检测器30电连接,且与电梯厢的总控开关连接,以根据雷达检测器20以及超声波检测器30的信号控制电梯的运行;
其中当雷达检测器20检测到的进入电梯厢内的物体为金属且该物体的长度满足设定门限,且超声波检测器同样检测到物体时,控制器40控制电梯厢厢门常开且停留在检测楼层不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梯厢内侧壁上沿电动车进出方向上间隔设置的雷达检测器20和超声波检测器30,通过电动车的进入电梯厢内时车体长度以及金属体量的特性感应式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克服了图像识别技术中的易遮挡躲避的缺陷,同时也降低了物业的人力物力支出。
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壳体10包括固定壳11、前盖12和端盖13;
其中,固定壳11为铝合金材质,前盖12为防爆pc板材质。通过铝合金固定壳11的设置,提高了壳体10的强度,防止人为破坏,通过防爆pc板材质的前盖12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壳体10整体的强度,而且防爆pc板的微波透过性好,提高了雷达检测器20的检测强度。
固定壳11水平放置时,其顶端开口设置,固定壳11的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上开通有两对称设置的固定槽;固定壳11的横截面类似于槽钢,用于内部用于放置各元件,固定槽设置在槽钢两侧壁,固定槽两端开通设置,在具体安装时,将前盖12从固定壳11的两端的任一端插入至固定槽内固定。
端盖13设置在固定壳11的两端,且将固定壳11的两端包覆固定。将前盖12插入至固定槽后,通过两端盖13将前盖12的两端固定,从而防止前盖12的移动。
在具体固定端盖13时,固定壳11一体成型,且固定壳11的两端具有固定孔111,端盖13通过固定孔111固定在固定壳11两端。如图4所示,端盖13上具有与固定孔111对应的孔位,通过紧固件将端盖13与固定壳11连接。
此外,还包括警示灯,警示灯固定在端盖13内,且与警示灯与控制器40电连接,端盖13为透明材质。当控制器40接收到雷达检测器20与超声波检测器30的信号时,控制电梯的同时控制警示灯闪烁,以达到提醒入户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楼层设定功能,如图5和图7所示,还包括楼层检测组件,楼层检测组件包括光电传感器和反光板,光电传感器固定在电梯厢外侧,反光板固定在设定楼层的电梯厢外侧,光电传感器停在预定楼层时,水平发射出的光束照射在反光板上。楼层设定的具体方式为将光电传感器与控制器40连接,设定当光电传感器发出信号时,雷达检测器20与超声波检测器30工作,进行电梯内电动车的检测,例如设定在电梯一楼时进行检测,则将反光板固定在电梯建筑物内一层对应的位置处,当电梯运行至一楼时,光电传感器射出的光束被反光板反射,此时光电传感器发出信号,雷达检测器20与超声波检测器30开始工作。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检测的精度,壳体10在电梯厢侧壁上的安装高度范围是距离厢底上表面上方28cm~35cm。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检测电动车的车轮,由于车轮多为金属结构,可以减少误报。
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少误报,例如轮椅为了避免轮椅进入时的误报,雷达检测器20和超声波检测器30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0cm~100cm。通过设定间隔距离,以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只有检测到的物体长度达到设定值时,才触发警报。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在安装时背面固定在电梯厢侧壁上,并且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水平设置;
雷达检测器,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朝向所述壳体固定电梯厢侧壁的对面的方向
发射微波,用于检测物体长度及金属检测;
超声波检测器,固定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雷达检测器间隔设置;
控制器,固定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分别与所述雷达检测器以及超声波检测器电连接,且与电梯厢的总控开关连接,以根据所述雷达检测器以及超声波检测器的信号控制电梯的运行;
其中,当所述雷达检测器检测到的进入电梯厢内的物体为金属且该物体的长度满足设定门限,且所述超声波检测器同样检测到物体时,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梯厢厢门常开且停留在检测楼层不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固定壳、前盖和端盖;
所述固定壳水平放置时,其顶端开口设置,所述固定壳的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上开通有两对称设置的固定槽;
所述前盖穿入至两所述固定槽内固定;
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固定壳的两端,且将所述固定壳的两端包覆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一体成型,且所述固定壳的两端具有固定孔,所述端盖通过所述固定孔固定在所述固定壳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为铝合金材质,所述前盖为防爆pc板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警示灯,所述警示灯固定在所述端盖内,且与所述警示灯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端盖为透明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楼层检测组件,所述楼层检测组件包括光电传感器和反光板,所述光电传感器固定在电梯厢外侧,所述反光板固定在设定楼层的电梯厢外侧,所述光电传感器停在预定楼层时,水平发射出的光束照射在所述反光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电梯厢侧壁上的安装高度范围是距离厢底上表面上方28cm~35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检测器和所述超声波检测器之间的间距范围为50cm~100c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