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1-21  88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气液混合装置主要应用于气体与相容性液体混合。而目前污水处理技术中,也需要用到一种气液混合装置,也就是把臭氧水液体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充分混合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

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用于把臭氧水液体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混合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里普遍是用不锈钢容器构成,即使不锈钢容器抗氧化抗一般的侵蚀,然而在高密度的空气气流与臭氧水液体的混合下,尤其为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后,就要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会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另外变形后还需要对不锈钢容器进行维护也加大了维护费用,加上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还常常使得高密度的空气气流与臭氧水液体混合不充分,以此使得混合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把臭氧水液体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混合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在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加大了维护费用、高密度的空气气流与臭氧水液体混合不充分以此使得混合效果不理想的缺陷。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包括不锈钢容器2,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一头设置着第一管路3与第二管路4,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另一头设置着排液孔,所述不锈钢容器2上设置着支流部5,所述支流部5、所述第一管路3以及第二管路4设于不锈钢容器2的同一头,所述第一管路3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支流部5与所述不锈钢容器2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支流部5包括圈状管路52,所述圈状管路52周向环绕一轮在所述不锈钢容器2上,所述支流部5所在的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那头的外表面上周向开有所述贯通口53,所述贯通口53和所述圈状管路52相通,所述圈状管路52相连着第三管路54,所述第三管路54和所述圈状管路52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圈状管路52接近所述第一管路3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圈状管路52是圈状的半环柱状管路,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向里而拱状壁向外,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外表面牢靠贴合,所述贯通口53透过所述圈状管路52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3包括外套筒32与透设于所述外套筒32里的内套筒33,所述内套筒33与所述外套筒32间构成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34,所述外套筒32外表面上相连着同其相通的所述第二管路4。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筒32的顶部设置着管箍8,所述管箍8的内周沿同所述内套筒33的外表面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筒33的底部和所述外套筒32的内表面间设置着圈状阻隔片6,在所述圈状阻隔片6上沿周向等距开有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所述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34经由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圈状管路接近所述第一管路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管路54的用于接入臭氧水液体的一头和所述第二管路4的用于接入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一头分别设置着管箍。

进一步的,在所述圈状阻隔片6上沿周向等距开有两对以上的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架构不复杂,制造费用不高,性能佳,高密度的空气气流与臭氧水液体分别经由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入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混合更全面,改善了混合性能;自来水就能经由第三管路54再经由贯通口抵达不锈钢容器里,洗刷全部不锈钢容器的内表面,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上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下部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z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包括中空的柱状不锈钢容器2,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两头均为圆台状;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一头设置着环柱状第一管路3与环柱状第二管路4,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另一头设置着柱状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设置着手动阀门的排液管相通(图中并未示出),所述不锈钢容器2上设置着支流部5,所述支流部5、所述第一管路3以及第二管路4设于不锈钢容器2的同一头,该同一头能够是不锈钢容器的顶部,顶部的上部比下部更小。所述第一管路3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支流部5与所述不锈钢容器2相通。所述第一管路3的一头与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路3的一头与环柱状第二管路4的内部相通。这样臭氧水液体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分别经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送达不锈钢容器里执行混合,支流部就把自来水引进不锈钢容器里,可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也就避免了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的氧化物颗粒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会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另外变形后还需要对不锈钢容器进行维护也加大了维护费用的问题。所述支流部5包括中空的圈状管路52,所述圈状管路52周向环绕一轮在所述不锈钢容器2上,所述支流部5所在的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那头的外表面上周向开有所述贯通口53,所述贯通口53和所述圈状管路52相通,所述圈状管路52相连着第三管路54,所述第三管路54和所述圈状管路52相通。

这样经由第三管路注入的自来水,进入圈状管路,接着经由贯通口注入不锈钢容器里,以此洗刷不锈钢容器的内表面,清洗掉不锈钢容器里内表面上的臭氧水液体,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也就避免了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的氧化物颗粒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会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另外变形后还需要对不锈钢容器进行维护也加大了维护费用的问题。所述第三管路54的用于接入臭氧水液体的一头和所述第二管路4的用于接入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一头分别设置着管箍。

所述圈状管路52接近所述第一管路3分布。所述圈状管路52是圈状的半环柱状管路,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向里而拱状壁向外,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外表面牢靠贴合,所述贯通口53透过所述圈状管路52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管路3包括环柱状外套筒32与透设于所述外套筒32里的环柱状内套筒33,所述内套筒33与所述外套筒32间构成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34,所述外套筒32外表面上相连着同其相通的所述第二管路4。这里内套筒处在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里,架构合理,臭氧水液体经由内套筒流进不锈钢容器,高密度的空气气流流经第二管路抵达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与臭氧水液体进行反应。

实施例2:

如图1-图3所示,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包括中空的柱状不锈钢容器2,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两头均为圆台状;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一头设置着环柱状第一管路3与环柱状第二管路4,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另一头设置着柱状排液孔,所述排液孔与设置着手动阀门的排液管相通(图中并未示出),所述不锈钢容器2上设置着支流部5,所述支流部5、所述第一管路3以及第二管路4设于不锈钢容器2的同一头,该同一头能够是不锈钢容器的顶部,顶部的上部比下部更小。所述第一管路3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支流部5与所述不锈钢容器2相通。所述第一管路3的一头与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路3的一头与环柱状第二管路4的内部相通。这样臭氧水液体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分别经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送达不锈钢容器里执行混合,支流部就把自来水引进不锈钢容器里,可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也就避免了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的盐分颗粒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会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另外变形后还需要对不锈钢容器进行维护也加大了维护费用的问题。所述支流部5包括中空的圈状管路52,所述圈状管路52周向环绕一轮在所述不锈钢容器2上,所述支流部5所在的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那头的外表面上周向开有所述贯通口53,所述贯通口53和所述圈状管路52相通,所述圈状管路52相连着第三管路54,所述第三管路54和所述圈状管路52相通。

这样经由第三管路注入的自来水,进入圈状管路,接着经由贯通口注入不锈钢容器里,以此洗刷不锈钢容器的内表面,清洗掉不锈钢容器里内表面上的臭氧水液体,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也就避免了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的氧化物颗粒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会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另外变形后还需要对不锈钢容器进行维护也加大了维护费用的问题。所述第三管路54的用于接入臭氧水液体的一头和所述第二管路4的用于接入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一头分别设置着管箍。

所述圈状管路52接近所述第一管路3分布。所述圈状管路52是圈状的半环柱状管路,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向里而拱状壁向外,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的外表面牢靠贴合,所述贯通口53透过所述圈状管路52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管路3包括环柱状外套筒32与透设于所述外套筒32里的环柱状内套筒33,所述内套筒33与所述外套筒32间构成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34,所述外套筒32外表面上相连着同其相通的所述第二管路4。这里内套筒处在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里,架构合理,臭氧水液体经由内套筒流进不锈钢容器,高密度的空气气流流经第二管路抵达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与臭氧水液体进行反应。所述外套筒32的顶部设置着管箍8,所述管箍8的内周沿同所述内套筒33的外表面相连。所述内套筒33的底部和所述外套筒32的内表面间设置着圈状阻隔片6,在所述圈状阻隔片6上沿周向等距开有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所述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34经由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和所述不锈钢容器2相通。这里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经由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倾斜的喷进,喷向臭氧水液体,宜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与臭氧水液体全面混合。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圈状管路接近所述第一管路设置。这样臭氧水液体经由第一管路纵向掉进不锈钢容器里,而自来水就能经由圈状管路洗刷全部的不锈钢容器的内表面,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所述第三管路54的用于接入臭氧水液体的一头和所述第二管路4的用于接入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一头分别设置着管箍。这样第三管路54的用于接入臭氧水液体的一头和所述第二管路4的用于接入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一头分别用于相连运送自来水和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管路。在所述圈状阻隔片6上沿周向等距开有两对以上的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这样宜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和臭氧水液体混合。

运用之际,关闭掉所述手动阀门,臭氧水液体经由内套筒33抵达不锈钢容器2里,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经由第二管路4抵达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34,接着经由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7倾斜的喷进,喷向臭氧水液体,以此和臭氧水液体全面混合,全面混合后再打开手动阀门,让混合后的高密度的空气气流和臭氧水液体流出,流出后自来水就能经由第三管路54再经由贯通口53抵达不锈钢容器2里,洗刷全部不锈钢容器的内表面,避免由于不锈钢容器里的臭氧水液体中的氧化物颗粒结垢在不锈钢容器里。

以上以用实施例说明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改变和替换。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不锈钢容器,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一头设置着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所述不锈钢容器的另一头设置着排液孔,所述不锈钢容器上设置着支流部,所述支流部、所述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设于不锈钢容器的同一头,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支流部与所述不锈钢容器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流部包括圈状管路,所述圈状管路周向环绕一轮在所述不锈钢容器上,所述支流部所在的所述不锈钢容器的那头的外表面上周向开有贯通口,所述贯通口和所述圈状管路相通,所述圈状管路相连着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和所述圈状管路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状管路接近所述第一管路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状管路是圈状的半环柱状管路,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向里而拱状壁向外,所述半环柱状管路的平壁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的外表面牢靠贴合,所述贯通口透过所述圈状管路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包括外套筒与透设于所述外套筒里的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与所述外套筒间构成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所述外套筒外表面上相连着同其相通的所述第二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筒的顶部设置着管箍,所述管箍的内周沿同所述内套筒的外表面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的底部和所述外套筒的内表面间设置着圈状阻隔片,在所述圈状阻隔片上沿周向等距开有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所述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通路经由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圈状管路接近所述第一管路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的用于接入臭氧水液体的一头和所述第二管路4的用于接入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一头分别设置着管箍;

在所述圈状阻隔片上沿周向等距开有两对以上的用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的引导口。

技术总结
一种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包括不锈钢容器,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一头设置着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所述不锈钢容器的另一头设置着排液孔,所述不锈钢容器上设置着支流部,所述支流部、所述第一管路以及第二管路设于不锈钢容器的同一头,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不锈钢容器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支流部与所述不锈钢容器相通。结合其它结构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用于把臭氧水液体与高密度的空气气流混合的高密度气液混合装置在运用自来水水流来强力冲洗掉之际不锈钢容器里的壁面常常就会出现变形而受损、减少不锈钢容器的运用年限、加大了维护费用、耗损水资源密度的空气气流与臭氧水液体混合不充分以此使得混合效果不理想的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三鸣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4.26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