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和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涡旋压缩机都是使用一个隔板或者不使用隔板,通过复杂的油分离结构进行压缩机腔体内高压气体与冷冻机油的分离。传统的压缩机转速或者压缩机排量都不高,现有的油分离方式还能够满足要求,但是随着市场对压缩机品质要求越来越严格和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新一代的涡旋压缩机转速能够做得非常高,最高能够达到160rps,且压缩机也越来越大,压缩机在同一时间排出的冷媒和冷冻机油流量变得非常高,如果压缩机的油分离做得不够好,压缩机中的冷冻机油将随着冷媒进入到空调系统当中,过多的油量不但会导致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下降,降低空调的实际能力,还会导致压缩机内部出现无油的状态,降低压缩机的可靠性。因此有必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冷冻油高效分离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和易于制造的特点,在增加最少零件和加工简单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压缩机的冷冻油上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冷冻油高效分离涡旋压缩机,其包括有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涡旋压缩机组件,涡旋压缩机组件包括上支架、静涡旋盘、动涡旋盘、曲轴、电机和下支架;上支架和下支架分别固定设于壳体内的上部和下部;静涡旋盘和动涡旋盘安装于上支架的上方构成涡旋压缩腔,静涡旋盘及上支架的上方为上部排气腔,静涡旋盘具有与涡旋压缩腔连通的压缩腔排气口和压缩腔进气口,压缩腔排气口将涡旋压缩腔与上部排气腔连通;曲轴的上部活动穿过上支架、其偏心部插入动涡旋盘的偏心轴套内,曲轴的下部活动穿过下支架并设于油泵;电机安装于曲轴的中部、其包括有电机定子和同轴套于电机定子上的电机转子,电机与上支架之间为下部排气腔,电机与下支架之间为油气分隔腔;壳体的顶部设有吸气管并连接通静涡旋盘的压缩腔进气口,壳体的中部对应下部排气腔具有壳体排气口、并连接通有压缩机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上具有静盘通路,所述静盘通路由设于静涡旋盘边部的竖向通孔或设于静涡旋盘侧壁的竖向通槽形成,上支架的边部位于静盘通路的正下方具有上支架通路部,所述上支架通路部上具有与静盘通路对应设置的上支架通路,所述上支架通路由设于上支架边部的竖向通孔或设于上支架侧壁的竖向通槽形成,静盘通路与上支架通路连通成上部通路;所述电机定子的边部位于上部通路的正下方具有1个定子通孔,定子通孔将上部通路和油气分隔腔连通;所述油气分隔腔内设有圆盘状的隔板,所述隔板的中部具有隔板穿孔、边部具有1个或多个隔板通孔,所述隔板固定设于下支架的上方,曲轴的下部活动穿过隔板穿孔;所述下支架的边部具有1个或多个下支架通孔,下支架通孔与隔板通孔完全错开。
优化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支架通路部末端延伸至电机定子的上方附近、使上部通路底端的高度低于壳体排气口的高度。
进一步优化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机定子的边部还具有远离定子通孔设置的1至3个定子气孔,定子气孔将油气分隔腔与下部排气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涡旋压缩腔排出的含油高压气体引流到电机下部,然后高速的高压气体再通过隔板进行降速并分离冷媒和油,分离出的冷冻油落回壳体内底部的油池内,分离出的气体通过电机转子与电机定子的间隙、以及定子的定子气孔回到下部排气腔内,进入压缩机的制冷系统中,有效分离出了高压气体中的冷冻油,避免冷冻油上升。
2、本实用新型中静盘通路及上支架通路采用孔形结构或槽形结构均可,只要满足错开动涡旋盘、以及将上部排气腔的高压气体引流至上支架下方即可,具有结构简单、引流效果好的特点。
3、本实用新型中隔板通孔与下支架通孔满足上下位置错开即可,但是隔板通孔与下支架通孔的数量和大小无需特别限制,可以设置多个、或通孔的孔径不同,能有避免油池内冷冻油受高压气体冲击向上涌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4,一种冷冻油高效分离涡旋压缩机,其包括有壳体1和安装于壳体1内的涡旋压缩机组件。
涡旋压缩机组件包括上支架4、静涡旋盘2、动涡旋盘3、曲轴5、电机和下支架7。上支架4和下支架7分别固定设于壳体1内的上部和下部。
静涡旋盘2和动涡旋盘3安装于上支架4的上方构成涡旋压缩腔30,静涡旋盘2及上支架4的上方为上部排气腔11,静涡旋盘2具有与涡旋压缩腔30连通的压缩腔排气口21和压缩腔进气口,压缩腔排气口21将涡旋压缩腔30与上部排气腔11连通。静涡旋盘2上具有静盘通路20,所述静盘通路20由设于静涡旋盘2侧壁的竖向通槽形成。上支架4的边部位于静盘通路20的正下方具有上支架通路部41,所述上支架通路部41上具有与静盘通路20对应设置的上支架通路40,所述上支架通路40由设于上支架4侧壁的竖向通槽形成,静盘通路20与上支架通路40连通成上部通路;
曲轴5的上部活动穿过上支架4、其偏心部51插入动涡旋盘3的偏心轴套内,曲轴5的下部活动穿过下支架7并设于油泵52。
电机安装于曲轴5的中部、其包括有电机定子60和同轴套于电机定子60上的电机转子6,电机与上支架4之间为下部排气腔12,电机与下支架7之间为油气分隔腔13。所述上支架4的上支架通路部41末端延伸至电机定子60的上方附近、使上部通路底端的高度低于壳体排气口的高度。所述电机定子60的边部位于上部通路的正下方具有1个定子通孔61,定子通孔61将上部通路和油气分隔腔13连通。电机定子60的边部还具有远离定子通孔61设置的3个定子气孔62,定子气孔62将油气分隔腔13与下部排气腔12连通。
所述油气分隔腔13内设有圆盘状的隔板8,具体参考图3,所述隔板8的中部具有隔板穿孔80、边部具有多个隔板通孔81,所述隔板8固定设于下支架7的上方,曲轴5的下部活动穿过隔板穿孔80。具体参考图4,所述下支架7的边部具有多个下支架通孔71,下支架通孔71与隔板通孔81完全错开。
壳体1的顶部设有吸气管10并连接通静涡旋盘2的压缩腔进气口,壳体1的中部对应下部排气腔12具有壳体排气口、并连接通有压缩机排气管101。
本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中,经静涡旋盘2的压缩腔排气口21排出的含油高压气体→上部排气腔11→静涡旋盘2的静盘通路20→上支架4的上支架通路40→电机定子60的定子通孔61,引流到电机定子60下方的油气分离腔13内,然后高速的高压气体在通过隔板8时进行降速并分离冷媒和油,通过隔板8将高压气体进行油分离后,高压气体通过电机转子6与电机定子60的间隙、以及电机定子60的3个定子气孔62回到电机定子60上方的下部排气腔12内,由压缩机排气管101进入制冷系统中。同时,因为壳体1内的底部是油池9,所以错开设置的下支架7的下支架通孔71与隔板8的隔板通孔81能够避免高速的高压气体冲起油池当中的冷冻油,有效确保了冷冻油与冷媒的分离效率,解决了涡旋压缩机的冷冻油上升的技术问题。
1.一种冷冻油高效分离涡旋压缩机,其包括有壳体(1)和安装于壳体(1)内的涡旋压缩机组件,涡旋压缩机组件包括上支架(4)、静涡旋盘(2)、动涡旋盘(3)、曲轴(5)、电机和下支架(7);上支架(4)和下支架(7)分别固定设于壳体(1)内的上部和下部;静涡旋盘(2)和动涡旋盘(3)安装于上支架(4)的上方构成涡旋压缩腔(30),静涡旋盘(2)及上支架(4)的上方为上部排气腔(11),静涡旋盘(2)具有与涡旋压缩腔(30)连通的压缩腔排气口(21)和压缩腔进气口,压缩腔排气口(21)将涡旋压缩腔(30)与上部排气腔(11)连通;曲轴(5)的上部活动穿过上支架(4)、其偏心部(51)插入动涡旋盘(3)的偏心轴套内,曲轴(5)的下部活动穿过下支架(7)并设于油泵(52);电机安装于曲轴(5)的中部、其包括有电机定子(60)和同轴套于电机定子(60)上的电机转子(6),电机与上支架(4)之间为下部排气腔(12),电机与下支架(7)之间为油气分隔腔(13);壳体(1)的顶部设有吸气管(10)并连接通静涡旋盘(2)的压缩腔进气口,壳体(1)的中部对应下部排气腔(12)具有壳体排气口、并连接通有压缩机排气管(101);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涡旋盘(2)上具有静盘通路(20),所述静盘通路(20)由设于静涡旋盘(2)边部的竖向通孔或设于静涡旋盘(2)侧壁的竖向通槽形成,上支架(4)的边部位于静盘通路(20)的正下方具有上支架通路部(41),所述上支架通路部(41)上具有与静盘通路(20)对应设置的上支架通路(40),所述上支架通路(40)由设于上支架(4)边部的竖向通孔或设于上支架(4)侧壁的竖向通槽形成,静盘通路(20)与上支架通路(40)连通成上部通路;所述电机定子(60)的边部位于上部通路的正下方具有1个定子通孔(61),定子通孔(61)将上部通路和油气分隔腔(13)连通;所述油气分隔腔(13)内设有圆盘状的隔板(8),所述隔板(8)的中部具有隔板穿孔(80)、边部具有1个或多个隔板通孔(81),所述隔板(8)固定设于下支架(7)的上方,曲轴(5)的下部活动穿过隔板穿孔(80);所述下支架(7)的边部具有1个或多个下支架通孔(71),下支架通孔(71)与隔板通孔(81)完全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油高效分离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通路部(41)末端延伸至电机定子(60)的上方附近、使上部通路底端的高度低于壳体排气口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油高效分离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定子(60)的边部还具有远离定子通孔(61)设置的1至3个定子气孔(62),定子气孔(62)将油气分隔腔(13)与下部排气腔(12)连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