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旋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11-15  90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为提高可靠性,现有涡旋压缩机一般都采用回油机构和背压技术,现有的压缩机的回油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回油方式是压缩机排气的润滑油在后盖重力沉降分离后,穿过静涡盘的油道,进入中机体,对中间体轴承和动涡盘轴承进行润滑,再经过主轴中心的背压阀,从主轴中心油道流向吸气端的轴承;另一种回油方式压缩机排气的润滑油在后盖离心分离后,穿过静涡盘的油道,进入中机体,对中间体轴承和动涡盘轴承进行润滑,再经过静涡盘外圈油孔的背压阀,反向流向后盖外圈的吸气腔。背压腔压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背压阀的设定值。

其中,第一回油方式虽然能保证了吸气端轴承的润滑,但不能直接保证涡旋盘的润滑,第二种回油方式无法保证吸气端轴承的润滑,导致吸气端轴承只能采用滚动轴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涡旋压缩机的回油方式不能兼顾吸气端轴承和涡旋盘润滑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

后盖,所述后盖内设有后盖储油腔;

涡旋盘,所述涡旋盘包括静涡盘和动涡盘,所述静涡盘和动涡盘之间形成涡盘工作腔,所述动涡盘设有动涡盘背压油道;

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主框架和副框架,所述主框架密封抵接所述动涡盘,所述主框架、所述静涡盘和所述后盖储油腔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出油通道;

主轴,所述主轴设有沿轴向贯穿两端的主轴油道,所述主轴的一端通过吸气端轴承支承于所述副框架,所述主框架、所述主轴以及所述动涡盘之间形成背压腔,所述副框架、所述主轴以及所述吸气端轴承之间形成吸气端油腔,其中:

所述后盖储油腔-所述出油通道-所述背压腔-所述动涡盘背压油道-所述涡盘工作腔连通形成第一油液通路,所述后盖储油腔-所述出油通道-所述背压腔-所述主轴油道-所述吸气端油腔连通形成第二油液通路。

涡旋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能够从后盖储油腔分别到达涡盘工作腔和吸气端油腔,进而能够同时兼顾吸气端轴承和涡旋盘润滑,使吸气端轴承能够采用滚动轴承。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主轴相对所述吸气端油腔的一端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背压腔内的液压。调节机构能够调节背压腔的液压,进而调整动涡盘推向静涡盘,以克服涡盘工作腔内的压力。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调节机构为背压阀。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主轴与所述主框架之间还设有排气端轴承,所述排气端轴承的一端与所述背压腔连通。

主轴的两端分别由排气端轴承和吸气端轴承支承,使主轴旋转时更稳定。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主轴与所述动涡盘同轴布置,两者之间设有动涡盘轴承,所述动涡盘轴承的一端与所述背压腔连通。动涡盘轴承能够受到润滑作用。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动涡盘朝向所述背压腔的一端设有限位槽,所述动涡盘轴承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限位槽能够使动涡盘轴承不发生窜动。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出油通道穿设所述静涡盘的边缘,所述动涡盘背压油道设置在所述动涡盘的外缘和所述限位槽的外缘之间。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驱动所述主轴旋转,所述主轴与所述动涡盘同轴设置,所述动涡盘与所述静涡盘偏心设置。

作为上述涡旋压缩机的优选方案,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主轴穿设所述转子的中心,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涡旋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能够从后盖储油腔分别到达涡盘工作腔和吸气端油腔,进而能够同时兼顾吸气端轴承和涡旋盘润滑,并且使吸气端轴承能够采用滚动轴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后盖;

2-涡旋盘;20-涡盘工作腔;21-静涡盘;22-动涡盘;22a-动涡盘背压油道;

31-主框架;32-副框架;

4-主轴;41-调节机构;

5-主轴油道;

6-吸气端轴承;

7-背压腔;

8-吸气端油腔;

9-排气端轴承;

10-动涡盘轴承;

11-定子;

12-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如图1,涡轮压缩机包括壳体,壳体由壳主体以及后盖1组成,后盖1设置在壳主体的一端,如图1所示,后盖1设置在壳主体的右侧。

壳体的内部设有涡旋盘2,涡旋盘2包括静涡盘21和动涡盘22,静涡盘21和动涡盘22之间形成涡盘工作腔20,动涡盘22设有动涡盘背压油道22a,在本实施例中,静涡盘21相对后盖1设置,动涡盘22设置在静涡盘21背离后盖1的一侧。

壳体的内部还设有框架和主轴4,主轴4支承于框架上,主轴4的一端连接在动涡盘22的动涡盘轴承10中。

在本实施例中,主轴4横向设置,主轴4与动涡盘22同轴设置,动涡盘22与静涡盘21偏心设置,两个具有双函数方程型线的动涡盘22和静涡盘21相错180°对置相互啮合,动涡盘22由一个偏心距很小的主轴4驱动,并通过防自转机构约束,绕静涡盘21作半径很小的平面运动,并与端板配合形成一系列月牙形柱体工作容积。即动涡盘22的中心在主轴4的驱动下环绕着静涡盘21的中心做圆周运动,然后静涡盘21和动涡盘22之间产生压缩,低压气体进入吸腔,随着动涡盘22的运动,压缩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第二个圆周运动中一部分气体就会被压缩,另一部分气体就进入涡旋盘2,还有一部分气体会被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框架包括主框架31和副框架32,主框架31密封抵接动涡盘22。如图1所示,主框架31设置在右侧,副框架32设置在主框架31的左侧,主轴4支承于主框架31和副框架32上。在本实施例中,主轴4的左端通过吸气端轴承6支承于副框架32,主轴4的右端通过排气端轴承9支撑于主框架31。

后盖1内设有用于储油的后盖储油腔1a,主框架31、静涡盘21和后盖储油腔1a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出油通道,主框架31、主轴4以及动涡盘22之间形成背压腔7,副框架32、主轴4以及吸气端轴承6之间形成吸气端油腔8。

当然,壳体的内部还包括动力机构,动力机构驱动主轴4旋转。

动力机构包括定子11和转子12,主轴4穿设转子12的中心,定子11设置在转子12的外周。定子11通电后产生磁场,磁场驱动转子12转动。转子12转动后带动主轴4旋转。

继续参见图1,主轴4设有沿轴向贯穿两端的主轴油道5,后盖储油腔1a-出油通道-背压腔7-动涡盘背压油道22a-涡盘工作腔20连通形成第一油液通路,后盖储油腔1a-出油通道-背压腔7-主轴油道5-吸气端油腔8连通形成第二油液通路。

涡旋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能够从后盖储油腔1a分别到达涡盘工作腔20和吸气端油腔8,进而能够同时兼顾吸气端轴承6和涡旋盘2润滑。

并且,吸气端轴承6和排气端轴承9均能够受到油液的润滑。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主轴4相对吸气端油腔8的一端(图1的左端)设有调节机构41,调节机构41被配置为调节背压腔7内的液压。调节机构41能够调节背压腔7的液压,进而调整动涡盘22推向静涡盘21,以克服涡盘工作腔20内的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41为背压阀。

进一步,出油通道穿设静涡盘21的边缘,动涡盘背压油道22a设置在动涡盘22的外缘和限位槽的外缘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涡旋压缩机内的润滑油能够从后盖储油腔1a通过出油通道进入背压腔7,再从背压腔7由动涡盘背压油道22a到达涡盘工作腔20从而使涡旋盘2润滑,或者从背压腔7通过主轴油道5进入吸气端油腔8,进而能够使吸气端轴承6润滑。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盖(1),所述后盖(1)内设有后盖储油腔(1a);

涡旋盘(2),所述涡旋盘(2)包括静涡盘(21)和动涡盘(22),所述静涡盘(21)和动涡盘(22)之间形成涡盘工作腔(20),所述动涡盘(22)设有动涡盘背压油道(22a);

框架,所述框架包括主框架(31)和副框架(32),所述主框架(31)密封抵接所述动涡盘(22),所述主框架(31)、所述静涡盘(21)和所述后盖储油腔(1a)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出油通道;

主轴(4),所述主轴(4)设有沿轴向贯穿两端的主轴油道(5),所述主轴(4)的一端通过吸气端轴承(6)支承于所述副框架(32),所述主框架(31)、所述主轴(4)以及所述动涡盘(22)之间形成背压腔(7),所述副框架(32)、所述主轴(4)以及所述吸气端轴承(6)之间形成吸气端油腔(8),其中:

所述后盖储油腔(1a)-所述出油通道-所述背压腔(7)-所述动涡盘背压油道(22a)-所述涡盘工作腔(20)连通形成第一油液通路,所述后盖储油腔(1a)-所述出油通道-所述背压腔(7)-所述主轴油道(5)-所述吸气端油腔(8)连通形成第二油液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4)相对所述吸气端油腔(8)的一端设有调节机构(41),所述调节机构(41)被配置为调节所述背压腔(7)内的液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1)为背压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4)与所述主框架(31)之间还设有排气端轴承(9),所述排气端轴承(9)的一端与所述背压腔(7)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4)与所述动涡盘(22)同轴布置,两者之间设有动涡盘轴承(10),所述动涡盘轴承(10)的一端与所述背压腔(7)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涡盘(22)朝向所述背压腔(7)的一端设有限位槽,所述动涡盘轴承(10)设置在所述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通道穿设所述静涡盘(21)的边缘,所述动涡盘背压油道(22a)设置在所述动涡盘(22)的外缘和所述限位槽的外缘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驱动所述主轴(4)旋转,所述主轴(4)与所述动涡盘(22)同轴设置,所述动涡盘(22)与所述静涡盘(21)偏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定子(11)和转子(12),所述主轴(4)穿设所述转子(12)的中心,所述定子(11)设置在所述转子(12)的外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后盖、涡旋盘、框架和主轴,后盖内设有后盖储油腔;涡旋盘包括静涡盘和动涡盘,静涡盘和动涡盘之间形成涡盘工作腔,动涡盘设有动涡盘背压油道;框架包括主框架和副框架,主框架、静涡盘和后盖储油腔之间设有出油通道;主轴设有主轴油道,主框架、主轴以及动涡盘之间形成背压腔,副框架、主轴以及吸气端轴承之间形成吸气端油腔,后盖储油腔‑出油通道‑背压腔‑动涡盘背压油道‑涡盘工作腔连通形成第一油液通路,后盖储油腔‑出油通道‑背压腔‑主轴油道‑吸气端油腔连通形成第二油液通路。有益效果:涡旋压缩机内能够同时兼顾吸气端轴承和涡旋盘润滑。

技术研发人员:樊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11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xbbs.6miu.com/read-1857.html